縹 緲
長期以來,資本市場一直都沒有獨立的法治體系,從表面上看,地位似乎無可挑剔,但是實際上,當今世界,只有中國的現行法規,還不能完全涵蓋資本市場。
自年初起步,資本市場不斷走牛。直到7月末,上證突破3400點。這是此前很多投資者均想不到的結果。是經濟回暖,還是資產泡沫?各方觀點,莫衷一是。面對豐厚的紙面浮盈,應當減倉,還是應當捂股?后市究竟如何?是繼續攀高,還是橫盤整理,或是將有一次較大幅度的回調?
三個猜想與四個“沒敢想”
2009年,歲次己丑,正是農歷牛年,而且,這是一只“板角?!?。記得年初,曾有一篇《牛年股市猜想》在網上熱傳其中,提出了2009年A股市場的三個“猜想”。第一個猜想是中國石油走成“大牛股”,而且越走越?!白詮闹惺妥兂闪丝儍灩?,我腰不酸了,腿不疼了上樓也有勁兒了。這只股啊,一只頂過去五只!”第二個猜想是“大小非鎖倉”感動了中國。據當時統計,2009年、2010年中國股市限售股解禁規模分別為376萬億元和3.94萬億元,實際壓力為5100億元和5900億元。但這個壓力將會發生巨大的轉向為市場的推力,市場希望“國企和央企”自動“鎖倉”,靠實力在股價上打一場翻身仗,成為“股市穩壓器”,而非“砸市的秤砣”。第三個猜想是對機構的,猜想在今年會有眾多市場機構聯手救市,“不打醬油”——市場主力機構發奮圖強,投資者信心大振,“資本市場暖流涌動,人心思漲,股票紛紛走牛?!?/p>
如今時間過半,以上三個猜想,說得上是“八九不離十”。特別是當上證重返3400點之后,有時我們不得不佩服市場本身的神奇。
當然,以上三條,只是年初時還有人能“猜”得到的,事實上今年政策措施之多,救市力度之大,遠遠超過以上三個猜想——且有多項政策,竟然是年初時市場“萬萬想不到”、甚至“想都沒敢想”的。
第一個“沒敢想”,首先就是資金充裕,今年前6個月的商銀新增貸款已達到7.36萬億。僅以6月份計,新增貸款15304億元;新增存款20022億元。而去年全年,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按可比口徑增加4.91萬億元。今年前6個月的貸款余額,已較去年全年,超出五成以上。資金充裕,總要“逐利”,業界估計,上半年有20%左右的信貸資金流入股市,30%左右的信貸資金,進入票據市場。
慎重地說,當前通過各種渠道流入資本市場的資金,規模至少也在“萬億”這個量級。但我們的問題是,7月商銀新增貸款的“上沖”,再創新高,股指是否還能再創新高?
信用擴張,總會有代價的——“易漲易落山澗水,反反復復是人心。”這個代價,當然越小越好。
第二個“沒敢想”,是央行外匯儲備增持黃金,目前黃金持有總量,全球排名第六;同時國儲局入市,“收儲有色”,一舉盤活市場存量。國儲局自去年12月底以來,從中國鋁業等8家企業,共收儲29萬噸(鋁);2009年上半年,我國已經完成的有色金屬收儲包括鋁59萬噸、鋅15.9萬噸、銅23.5萬噸。
第三個“沒敢想”,就是人民幣走出國門,可以進行跨境結算。多年以來,由于“洼地效應”,人民幣資產逐漸被投資者所看重。海內熱錢,在人民幣地區,“大進大出”以及“快進快出”,充實的資金開始盯上了人民幣的匯率,對于資本市場而言2007年的“大?!?,與2008年的“大熊”,無非“貨幣現象”,助漲助跌。大行情總是對稱出現——暴跌之后,必有暴漲。反之也是一樣。
第四個“沒敢想”,是A股IPO發行改革,與海外市場一樣,“按首次公開發行時實際發行股份數量的10%,將股份有限公司部分國有股轉由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持有”。這也相當于定量鎖倉,市場“如釋重負”(此前,全國社保投資A股,一共10年,歷年累積計算的年收益率不高;市場機構,對此諸多顧忌,難于啟齒)。
中國的股市從深圳的“金山大酒店”(當年公園路邊上的一棟破樓)201室開始,其實是“白手起家”的,國家沒給一分錢,導致時至今日,它仍然還是一個“新興加轉軌”的市場。極端地說,它仍然離不開“賭市”,因為沒人知道它明天是漲是跌,其中包括所有的市場參與者,形形色色的賭徒招搖過市,假裝“價值投資”。
盲人對“瞎馬”的信任
其實早在年初,上證在1800點上下,其靜態市盈率仍為14.56倍,滬深300指數的靜態市盈率為13.64倍,“雄踞”當時全球市盈率的首位,不僅遠高于道瓊斯工業指數和標普500的市盈率,也高于新興國家市場。
但自那時開始,A股是跌了,還是漲了?半年來股指的走向,事實已經給出了結論。說得難聽點,這就是“盲人對瞎馬的信任”;危險嗎?非常危險!有些人只知道“盲人騎瞎馬”是“危險”,是“險境”,卻不知“盲人騎瞎馬”的后面,還有半句,就是“夜半臨深池”。
從經濟指標來看,2009年投資、新開工項目投資、銀行信貸、貨幣供應量M2、股票和房地產市場等關鍵領先指標,已經達到十多年來最強的“極值”,堪比1992-1994年“超級經濟過熱”時期(1994年的消費物價上漲了22%,但自1995年始,國民經濟開始大調整、大收縮),殷鑒不遠,我們不應忘記當年的教訓,國民經濟“創深痛劇”,各行各業“舉步維艱”。
反觀1987年以及1993年的經濟數據,就可以知道,在通脹數據上行之后的數年之內,基礎經濟都要受到非常顯著的壓力與影響。貨幣緊縮政策越嚴厲,價格管制越嚴厲,其所導致的“經濟的冬天”,越能發揮出“無限擠壓”、“無限透支”企業的生存空間的“滯脹循環”。正所謂“通脹無牛市”,就是基于緊縮政策的后果,而非針對股市本身的問題而言。
在各國忙于應付經濟危機的進一步深化影響時,我國的各項經濟指標顯示,中國正在率先走出危機。而本輪經濟的復蘇,A股市場屢創新高,金融地產'持續強勢,直到6月29日IPO重啟,這一系列的市場轉暖的指標,到底是真相還是幻想?
曾有不少專業人士指出,中國經濟的各種怪異的“背離”現象,令我們有時不得不停下腳步,思考大盤新高不斷、K線持續強勢的趨動力,到底來自哪里?特別是全球大宗商品市場震蕩走高以及資本市場不斷走牛的進程,顯示市場的信心,似乎遠比我們所以為的要強一些。
據央行的統計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國金融機構個人住房按揭貸款新增量達4661.76億元,同比增幅超過150%。在17家全國性商業銀行(除政策性銀行)中,除廣東發展銀行、興業銀行、渤海銀行新增個人住房按揭貸款同比略有回落外,其他14家商業銀行均有增長。其中,招商銀行、恒豐銀行、深圳發展銀行同比增幅均超過400%,四大國有銀行同比增幅均超過100%。
“貨幣試驗”中的生存藝術
可見,我國經濟的問題絕非金融問題,而是長期積累的經濟結構不平衡和利益分配的不合理。
事實上,我們正被西方國家的經濟牽引著,進入了一輪全新的“貨幣試驗(伯南克語)”。因為僅僅就貨幣的“供給”而言,當前歐美日三大央行所控制的基準利率,幾乎全部為零;而今年的前6個月,我國人民幣的貨幣供應,也已達到了史無前例的“超量(6萬多億元)供給”。如此“貨幣井噴”(“monetary emissions”)的后果是什么?究竟會給經濟帶來什么影響?股市會否由于貨幣的“乘數”,誘生新一輪的“井噴”?如果當真如此,我們如何應對?
眾所周知,自由市場的產能理論,有一個足以致命的缺陷:這就是市場本身,絕不會自動地生產人們真正需要的商品,而是生產那些人們以為也許會有需要,而且愿意為此付錢的商品——如果市場愿為住宅付錢,我們當然會生產住宅;但是如果人們手上的錢多到了“越花越多”的地步,我們還會為了“貨幣”而進行任何性質的生產嗎?
資本市場的最主要的理論性假設之一,是我們能夠借此“揭開通脹的面紗”(弗里德曼),但這似乎是一個極端的、沒有任何應用前景的經典假設。
筆者相信,流動性過剩給下半年的資本市場帶來了一個難得的機會,至少我們可以知道,當“天量的貨幣”,不斷地被注入實體經濟和流通體系以后,究竟會產生哪些可以預期的效果——也許不是經濟泡沫,但也不是經濟復蘇。
但從貨幣的本質來說,不考慮所謂“熱錢”,我們也應慎重應對流動性過剩,特別是M1;無論暴漲,還是暴跌,均非正常;對于投資者而言,其隱性風險的性質,其實是一樣的。
面對“牛年”下半場,多頭“鐵馬踏冰河”,屢屢聽到大家關于逃頂與抄底方面的預測,甚至一些高手也難免俗,爭得不可開交。
有關逃頂與抄底,筆者有六個判斷:1、頂是賣出來的,不是一兩個人能逃得了的,必須是一批人“逃”得了的;2、底是買出來的,不是一兩個人就能“抄”得到的,必須是一批人“抄”得到的;3、你必須感覺得到市場主流機構的操作意識與脈搏躍動,號準市場的走向,才能賺更多的錢,而不必在意是不是抄到了底;歷史可以證明,企業真正的突破性成長,周期很少超過3年,多數股票的漲升階段,差不多也在3年左右;4、例外是那些超跌的股票;成本高高在上,“逃”掉了又能如何?“抄”到了又能如何?5、賣點應在進場時就設定好,這與行情根本無關;6、善于抄底的人,一定不善于逃頂;反之一樣。
有人喜歡“冬泳”,有人喜歡“歇夏”,但是無論多么惡劣的市況,仍然不乏參與者,因為股市從來就是這樣:山高路險有人走,風急浪大有船行。
中國股市仍是“賣方市場”,而非買方市場。換句話說,這更像是一個融資市場,而非投資市場;而且賣方只能是中央政府,或是中央政府指定的交易機構。但真正的市場,交易無一不是由賣方和買方所共同完成、共同參與的。股票本身,只是種“提款權”,它是為了消耗并且創造特定的經濟資源,而形成一個交易體系的有價證券。因此,由政府機構“完控”證券交易的“賣方”,責任非同小可。
在中國股市,多年以來的缺陷,也無非就是它更看重的是賣方的利益與權利,卻不重視保護買方的利益與權利。如果中國股市必須“健康發展”,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把“立市”的重點,“立市”的文化,“立市”的責任,轉向買方——要為買方服務,讓買方的意志和力量,決定一切。
事實上,開市19年來,我們似乎只建立了半個市場,無論漲跌,都有危險,而且風險很大一這能算市場么?股票市場對于生存環境和條件,有著極其苛刻的要求。市場要發展,不但需要一整套好的法律制度、行政規范甚至文化傳統,還需要所有的市場參與者的維護與推進;奇怪的是,自從中國的股市從深圳的“金山大酒店”(當年公園路邊上的一棟破樓)201室開始,其實是“白手起家”的,國家沒給一分錢,導致時至今日,它仍然還是一個“新興加轉軌”的市場。極端地說,它仍然離不開“賭市”,因為沒人知道它明天是漲是跌,其中包括所有的市場參與者,形形色色的賭徒招搖過市,假裝“價值投資”。
牛年“大交響”
綜上所述,今后一段時間的A股市場,將會面臨上證指數3400點上方的重重“阻力”與拋壓,從多頭的觀點看問題,“牛市不言頂”、“3400點之上,并非‘月亮之上”——但筆者的感覺,下半年最好走成平衡市,股市就是股市,沒有必要盲目樂觀。
理由非常簡單,“戰勝易,守勝難”,到目前為止,“保8”,已經取得一定的實效和成果,如何保住已經取得的這些成果,才是下半年最重要的現實與挑戰。
回顧歷史,我國的滬深兩市總市值,曾于2007年8月3日,突破20萬億元,當時上證綜指為4560.77點(其后在當年11月7日,中國石油上市之后,達到33萬億元)。此后,兩市總市值于2008年6月11日跌破20萬億元,并于2008年10月底,跌至11萬億元,大約只是“前值”的一半左右
在經歷了市場的震蕩輪回后,市場大起大落。市場環境已發生變化。從市場估值水平看,2007年8月3日A股平均市盈率為50.03倍,2008年6月11日A股平均市盈率為25倍,而現在A股平均市盈率為32倍——市值同為20萬億元左右,但如今的市場估值,明顯有偏高的傾向;對此,寧慎重,不輕忽。
其實自去年1664點啟動的“牛市”,就像一場經典的音樂會,而當“牛年交響樂”結束之后,一般總會因觀眾強烈要求而加演一到兩個“短章”,然后才是“謝幕”。
其實我們除了“空談”之外,為什么不給市場提供強而有力的金融工具,比如“融資融券機制”、比如“股指期貨”,比如“T+O”資金與股票的結算改革?
行性上來過、暴漲暴跌過、錢是圈到了、但是有關“國九條”的全面落實,我們的欠賬太多,況且,如果有人問,我們利用本輪大行情完成了一件正經的、關于市場建設方面的事項沒有?回答是沒有,一件也沒有——是因為上面不批?還是因為我們的努力仍然不夠?
可以這樣說,有了融資融券,國家就可以建立起一個股票的戰略儲備庫;有了股指期貨,市場的資金(特別是證券交易保證金),才能不被股票的套現清零;那么再熊的熊市,也不會可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是誰挑起的這場“偉大的博弈”,必須由誰來正面應對一這些本來都是“國九條”中計劃好的步驟,既然如此,我們還等什么呢?
“你是我的玫瑰,你是我的花”,這首流傳大江南北的歌曲,伴隨著我們進行了“股權分置改革(股改)”的全部進程,一直到了今天。但是,對于股改,我們明知自己所種下的“東西”,說到底它就不是一株“花”,而是一根“刺”。種花的人,注定的結果,是被它刺傷;如果這根“刺”,竟然不是“玫瑰花的刺”,我們還能再說什么?我們還能再做什么?我們還能再信什么?資本市場還有沒有未來?這些疑問,恐怕已經不是“種棘得刺”者,所能“接受”的歷史與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