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智慧
兩岸經貿關系多年來徘徊在加工貿易的低水平,金融業合作一直未有實質突破。兩岸應把解救臺商融資絕境作為迫在眉睫的議題。
東莞首家也是唯一的融資租賃公司——東聯融資租賃有限公司(以下稱東聯),顯得門庭冷落。2009年已過去大半年,公司業務尚未開局,交易宗數為零。
同樣是當年得益于國家臺商政策而成立的上海仲利融資租賃有限公司(以下稱仲利)卻來勢洶洶,業務一路擴張并已在國際上市。兩者比照的背后,正是珠三角與長三角融資租賃業務的縮影。拿東聯總經理倪凌的話說,“兩者的成長速度不可同日而語”。雖然是在東莞臺商面臨更大的融資困境大背景下。
目前東莞5600家臺資企業在接踵打擊下,逾千家倒閉。金融界人士估計,倒閉企業中有1/3是因為融資困難所致。在危機退潮之前,越來越多臺資企業面臨同樣的難題。
其實危機之下,臺資企業轉型升級的愿望和內地企業一樣迫切,向大陸開拓內銷市場成為很多臺商的不二之選,由此產生的資金需求甚于往日。今年上半年的信貸井噴,似乎與東莞10萬臺商無關。
危機下融資新困境
在出口環境好的時候,臺商的融資需求并不強烈。地方政策優惠,水、電、勞動力等市場要素均十分廉價,只要啟動資金到位,租個廠房就可開工。客觀的便利,促成了10萬臺商下東莞的壯觀場面。
經濟危機爆發后,出口市場萎縮導致加工貿易企業經濟效益全面下滑。訂單減少,工廠被迫減產停產。以前晝夜開工的廠子,現在能拿到做足白天的訂單已經謝天謝地。在這種情勢下,相當多臺資企業開始謀求內銷通道。
不做內銷,企業只有死路一條。但內銷不是簡單地把本來出口的產品放在大陸銷售。而是要重新定位以迎合大陸市場,制定新的品牌戰略。
“東莞臺商一貫是‘關起門來做,有自己的臺商子弟學校,有臺商協會,基本不融入大陸社會。他們不了解大陸人的想法,也不跟大陸企業打交道,要它做內銷和做品牌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東莞市科創投資研究院院長林江分析。
就連臺商自己也承認這一點。“比起本地廠商,臺商做內銷難度更大。”東莞嘉多麗飾品廠的臺灣老板林佳蓉這樣感嘆。
做新產品,就要更新機器設備,這便產生了新的資金需求。可臺商發現,融資過去不易,現在更難,就是在香港,也難像過去一樣方便地融到資了。危機爆發后,香港銀行業受害甚深,匯豐等大銀行紛紛裁員應對危機,并收緊放貸規模。臺資加工貿易企業轉向內銷市場,由于市場前景不明朗,很難在香港獲得貸款。
受政策所限,兩岸銀行至今無法互設正規業務機構,臺灣銀行在大陸設立的機構停留在辦事處階段,不能正常開展業務。
港、臺融資通道受阻,大陸的融資之路同樣不暢。由于臺企融資、結算多頭在外,無法跟大陸銀行建立信用關系。雙方信息不對稱,大陸銀行無法掌握資金的用途和流向。因此除了極少量大型臺企的中心企業,中小企業靠信用獲得貸款的可能性基本為零。
何況臺資企業在大陸的資產不是有效抵押物,廠房在集體和村委會名下,臺商對廠房沒有所有權,一般機器設備不能作為抵押物,三來一補企業的法人都不是臺商本人,抵押貸款更無從談起。
信用關系,信息對稱,有效抵押物,是銀行信貸的三個基本要素。這三個要素,臺企一樣都不具備,于是出現目前的尷尬,任臺企的融資愿望多么強烈,銀行照舊是堅冰一塊。
東莞千余家臺企倒閉的現狀令兩岸意識到,具有市場造血功能的金融業合作停滯,成為束縛兩岸經貿發展的最大瓶頸。繼4月份“陳江會”簽署了金融合作協議之后,MOU(兩岸金融監理合作備忘錄)也簽署在即,兩岸金融合作即將迎來歷史性突破。融資無門的臺商們會發現,經濟危機和金融風暴也有可愛的一面。
“10億融資支持”成效不彰
2008年11月,東莞開始推行總額10億元的“重點中小工業企業和加工貿易企業融資支持計劃”,該計劃涵蓋了在莞臺資企業。但實施半年后,成效遠遜預期。
按照設想,10億元資金,可撬動至少250億的金融信貸資金。但根據建設銀行公布的數據,截至今年3月,共為173家獲支持企業放貸27億元,受惠臺資企業僅有十幾家。
東莞臺商協會會長葉春榮直言,過高的信貸門檻,嚇住了尋求貸款而不得的臺資企業,單是有效抵押物一條,就足以把多數臺企擋在門外。
在東莞出口貿易融資與風險管理研討會上,東莞外經貿局副局長方見波稱,國內中小型加工貿易企業一般很難提供充分抵押物,臺資企業更無法提供有效抵押,是以難獲政策扶持。而銀行則表示,如不提供有效抵押,銀行放貸風險必然大大增加,即使政府貼息和擔保,銀行也不會降低門檻。
東莞前臺商協會會長葉宏燈估計,在5600家臺資企業中,中小企業占98%,其中逾七成企業融資需求得不到滿足。
倪凌認為,這項政策除了沒有設計合理的風險分擔機制外,可操作性也很差,這一點在貸款出現壞賬的時候表現尤為明顯。比如一筆貸款產生不良資產后,首先要由法院清理剩余資產,然后交付銀行和擔保者,操作起來難度很大。因為擔保者只有抵押權,沒有所有權。處置資產時,要走過一整套漫長繁瑣的法律程序。這讓銀行和企業望而卻步。
從歷史和國際上看,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最終要靠政府推動。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歐洲,幾乎所有擔保公司都由政府承擔風險。
在發達國家,政府的資金支持一般能占到中小企業外來資金的10%左右,法國中小企業每新增一個就業機會,可獲2萬~4萬法郎的財政補貼,中小企業研究開發經費可補貼其投資的25%。日本政府專門建立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進行低息貸款。美國以政府對中小企業提供貸款擔保為主,東莞10億元融資支持政策與之相似。
倪凌表示,他愿意把10億元融資支持政策看作一次無害的嘗試,但不認為它能發揮顯著作用。
“企業聯保”行不通
為助臺企脫困,東莞不斷地想法子。東莞市副市長江凌透露,政府準備和阿里巴巴合作設立企業融資擔保公司,以三家企業為一個組,進行聯保融資。
這種融資方案名義上不需有效抵押物,但如果三家企業中任一家無法按期償貸,另兩家企業法人就必須為其歸還借貸本金及利息。從中國古代“連坐”制度吸取靈感的融資產品,據稱已在浙江省除寧波外的10個地級市得到推廣。江凌介紹道,東莞引入該模式后,將為包括臺企在內的中小企業開辟一條新的融資渠道。
當倪凌聽到這個融資方案介紹時,差點叫出聲來,“太天真了!”倪凌曾在華爾街投行工作3年,并在中國外貿進出口公司從事融資租賃,長期的金融實務操作,使他斷定“三家聯保”方案不可能在東莞臺商中成功推廣。
三家企業聯保,如果有一家不貸款的話,他就純粹承擔責任,精明的商人不會這么干。假如三家企業都去貸款,然后都不
還,一起商量好跑路,銀行豈不是一下子有了三筆壞賬?
假如銀行認可這種方案,就不存在融資難了。人在生意場上混,誰沒有三兩個熟人。倪凌斷定,假如只是簡單的三家聯保,銀行風險不可控,可能沒有銀行愿意參與。就算銀行愿參與,必然提高審核門檻,這又會把很多需要錢的中小企業隔離在外,實際成效要打折扣。
在倪凌看來,他曾經設想的“群體互保”比三家企業聯保切實可行。他的設想是:由東莞臺商協會出面,成立臺商融資互助基金,號召八九百家臺企加入,每家企業拿出不超過200萬元投入基金,形成總額十幾億的集體信用,到銀行做一個整體授信,參與的臺企就能融到資了。假如出現風險,分攤下來,每個企業損失并不多。這種概念性互保,比三家企業聯保具有更合理的風險分擔機制。
還有一種群體互保,由大型中心工廠出面,把一條產業鏈上有上下游關系的幾十家衛星工廠召集起來,因為有上下游關系,中心廠掌握衛星廠的訂單底細,確知對方有還款實力,可以向銀行作擔保。利用中心廠和銀行間良好的信用關系,衛星廠可獲得銀行貸款。倪凌認為這種模式比三家聯保更切合東莞實際。
融資租賃遇冷
2006年,由國臺辦推動下,珠三角和長三角各成立了一家融資租賃公司——東聯和仲利,目的是為解決大陸臺商融資難題,東聯的發起人葉宏燈是東莞臺商協會的創力、人之一,并曾連任兩屆會長。他在1989年來東莞辦廠,對臺企融資難的困境有實際體會。
最初的東聯,目標客戶主要是在莞臺商,為更好地與臺商溝通,從臺灣請人做總經理。但公司開張一年時間里,由于對大陸經濟和金融環境缺乏認知,一宗業務也沒有做成。2008年,國臺辦給他推薦了有海外投行和融資租賃操作經驗的安徽人倪凌。
倪凌上任第一年,東聯做了10多宗交易,總金額4000余萬元。但今年上半年交易數再次為零。倪凌分析遇冷原因,認為主要是認知度不足。東莞政府、銀行、企業,對融資租賃行業沒有充分了解,甚至完全不知道融資租賃公司是干什么的。上海等地在政府政策層面都已經把融資租賃業務拉入金融業范疇,把融資租賃定位為金融業重要組成主體進行建設,“但珠三角地區還沒有重視這一項,這是個很遺憾的事情”。
實際上,融資租賃公司購買企業所需要的設備并租給企業使用,這樣就減少企業一次性購入設備所承擔的負擔,即以租代購,以融物代融資;或者企業先將設備賣給融資租賃公司,滿足企業融資需求,并以回租的方式獲得設備使用權,保證生產順利進行。
目前全國有融資租賃公司總共150家。其中上海就占據50家;廣東地區總共不到10家。去年10月份以前,全國的融資租賃公司還只在60家左右,而新設立的公司大部分集中在長三角以及環渤海地區。而珠三角地區就顯得遜色了,“掐著手指頭也數不出10家來。只有廣州、深圳各兩三家、此外就是東莞東聯。”
不過也有專家困惑,即使有企業愿意嘗試融資租賃,但東聯本身到底可以提供多少資金支持?業務能夠做多大?作為融資租賃公司,說到底關鍵還是要有銀行的支持、雄厚的資金做后盾,然后再配合大力的推廣。這似乎是個死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