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靈敏
此次金融危機,華爾街的銀行成了眾矢之的,連帶著金融業也成了貪婪、劫掠和不負責任的代名詞,但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陳志武教授在自己的新書《金融的邏輯》中斷言:沒有現代金融,就沒有個人的自由和幸福,產業不可能升級,國家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富強。
陳教授是耶魯大學金融學的終身教授,解讀金融無疑是他的看家本領。在他看來,那種父慈子孝、其樂融融的儒家世界在中國從來沒有出現過,這是因為傳統的中國家庭有重要的經濟功能,子女就是父母的養老金、股票和保險,這種隱性的金融合約靠傳統文化來保障,父母之所以要求子女聽話、孝順,目的就是要確保這個合約在未來的執行。一旦經濟利益是家庭的主要功能,人們就很容易先看到利益,然后才是親情。
而一旦父母的養老、健康能通過金融市場來解決,家才能還原為純粹的以愛為紐帶的場所。因此,金融的發展可以解放我們的個人發展空間,影響我們到底娶什么樣的媳婦、嫁什么樣的丈夫,有多少的自主權和個人尊嚴。如果沒有發送的金融市場,一個社會即使想鼓勵個人主義也是不可能的。
到國家和社會層面,一個國家有沒有“錢”取決于它能不能將各種未來收入流和“死”財富作證券化、票據化,不取決于它有多少金銀。英國、美國能成為世界的領導者,不是因為掠奪,而跟金融市場的發達有密切的關系。到今天,中國為什么只能做出賣廉價勞動力的制造業,這跟金融發展落后、金融創新沒辦法放開手腳有很大關系。因為金融市場沒有發展,人們不能花明天的錢,內需無法拉動,因此只能依賴出口。近年來,很多國有企業賣給了外資,引發國有資產流失的熱議,除了一些政策歧視之外,也是因為中國金融市場對民企不開放所致。
對于金融市場的重要性,陳教授的論述深入淺出,非常具有說服力。但好的金融市場從何而來?陳教授認為,這受制于一個國家的制度。中國的股市為什么淪落到連賭場都不如的地步,就是因為相關制度的缺失,金融技術和西方制度文化是套餐,要么全要,要么全不要,不能有所偏廢,我們應該拒絕金融領域的“洋務運動”,從法律制度的完善和自由開放的新聞媒體入手,給金融市場的發展奠定健康的基礎。
強調制度對經濟發展的決定性作用是制度經濟學的前提,制度在今天的中國是如此重要,以至于人們將出現的任何問題都歸之于制度,制度幾乎成了一個新的教條和流行語。但如果制度不能被人把握和改變,談它的重要性也就毫無意義。那么,好的制度來自哪里?進一步說,怎么樣才能有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媒體的開放?
這個問題的解決,顯然不會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樣,僅僅靠統治者在心血來潮間的恩賜和發善心就能完成。從各國制度變遷的博弈過程來看,對一個轉型社會來說,極少數人對權力和資源的壟斷會是一個阻礙社會進步的大問題,因為既得利益者會通過政治過程進行有利于自己的制度安排,影響到一個社會的立法,影響到媒體的運作,從而對該社會的制度變革產生消極影響。想想股市里的坐莊現象,想想中國油價演進的離奇歷程,或許你會同意,如何對待既得利益者,是我們解決金融制度難題的重要切入點。
《殷海光林毓生書信錄》
殷海光林毓生著
吉林出版集團2008年12月版
此書自其1981年出版以來,便激勵著幾代華人青年知識分子。去年年底這本重校增補本的出版也可以說是為了紀念今年殷海光先生誕辰90周年。自稱“五四之子”的殷海光是國民黨去臺之后,臺灣最重要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和思想家,他對于專制的反抗以及在臺灣造成的思想沖擊,影響迄今。林毓生先生是殷海光的學生,師生二人的通信交流體現出來的赤誠心態、思想魅力與精神面貌,在今日仍可作為青年一代的理性與自由啟蒙。
《世界歷史中的中國》
艾茲赫德著姜智芹譯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版
在新西蘭坎特伯雷大學歷史學資深教授艾茲赫德眼中,世界歷史的秩序是用九個恒久存在的世界組織來表述的,包括:基本信息的交流、微生物共同市場、文學界、國際宗教組織、世界市場和高等技術院校、軍事全球化、民主體制和消費主義及時尚世界。通過分析中國和幾個主要文明的關系,以及中國同新興世界秩序的關系,他論述了中國文明在世界歷史框架中的演進,及對世界體系形成的貢獻。
《廁所決定健康》
羅斯·喬治著吳文忠李丹莉譯
這個老外曾專程跑到印度、日本、歐洲、中國、泰國、美國等地,考察這些地方的“廁所文化”。他曾到印度去采訪“愛國衛生運動”的成果,也曾到中國陜西去看環保組織的農村沼氣工程如何與廁所相關;還曾與紐約的工人一起深入下水道。此書對于中國至少有填補空白的意義,他既有趣、坦然地將人類排泄帶來的社會問題進行了剖析,同時又以實例本身證明了解決廁所、糞便、污水——人類基本環衛問題的可能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