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軍
如果第三季度經濟持續走好,那么資源稅改革第四季度或者明年初推出的可能性就很大。利益相關企業對資源稅改革出臺的影響不容小覷。
近期的一系列跡象表明,醞釀已久的資源稅改革可能在提速。先是5月25日,國家發改委發布的《2009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提出研究制訂并擇機出臺資源稅改革方案;接著6月17日,財政部副部長王軍強調“將資源稅改革類建議提案確定為今年重點辦理建議提案”;近日更有消息傳出,資源稅相關改革方案已經上報全國人大法工委,只待啟動改革工作。但是,隨著資源稅改革方案呼之欲出,有關爭論也愈演愈烈,以至一些人開始擔心,早該出臺的資源稅改革方案是否會再次被延遲。
前年,資源稅改革方案即將出臺的消息便被炒得沸沸揚揚,但是,2007年5月開始,中國物價大幅上漲,如果進行資源稅改革,會對資源產品價格和宏觀經濟帶來不利影響。到2008年政府部門一度想推出資源稅改革,但遭遇金融危機,考慮到企業承受能力和對經濟的可能影響,資源稅改革一直被擱置至今。

2009年,隨著中國經濟情況好轉,資源稅改革再次浮出水面。據悉,資源稅改革方案其實已在2008年年末提交國務院。從國稅總局內部人士最新了解到的情況是,現在開征資源稅技術已經無障礙,但由于經濟初顯恢復,還不穩定,開征資源稅的時機不成熟。不過,經濟企穩可能僅僅是一方面的因素,另一個重要阻力卻是利益相關企業。一個月前,就有一個“首屆百家礦業企業峰會”在青島召開,有企業提出“免征資源稅,從根本上降低礦山企業稅費負擔”的觀點,得到眾多礦業企業一致認同。
煤炭企業反彈最大
有些行業資源消耗量巨大,面對資源稅改革壓力自然大,比如煤炭、石油行業。對石油等效益較好的資源類企業來說,資源稅改革的影響可能還沒那么明顯,形勢最嚴峻的是煤炭企業。
煤炭行業協會統計的95家大型企業,今年上半年利潤為464億元,同比增長1.1%,其中前10家企業的利潤占全部利潤的79.8%,大部分中小煤炭企業處于虧損狀態。雖然上半年煤炭經濟運行好于預期,但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在近期調研后對下半年并不樂觀。
7月30日,在2009中期煤炭市場峰會上,國家發改委一位人士表示,下半年的煤炭市場雖然會繼續承接五、六月份的產運需回升的態勢,但是煤炭供大于求的狀況仍將是最主要的矛盾。下半年煤炭過剩的壓力將加大,風險在第四季度可能會急劇增加。資源稅稅負向上調整會使煤炭產品價格提高,供求矛盾將進一步擴大。
最令煤炭企業難以接受的是,目前盛傳的資源稅改革方案,是將資源稅的征收比例提高到煤炭銷售價格的10%,也就是說改革后煤炭行業納的資源稅將是以前的10倍。各地方針對煤炭行業征收的稅費本就比較多,一些地方還準備征收可持續發展準備金。
據悉,中國煤炭工業協會一方面上書國家能源局責令煤企不能超產,一方面則建議政府有關部門在資源稅稅改方面能緩則緩。
考慮到煤炭行業面臨的險峻形勢,是否應該再次推遲資源稅改革和資源稅征收比例的確定成了各利益方爭論不休的焦點。
而煤炭行業之外的更多業內人士則認為,目前煤炭企業確實存在困難,但這不等于資源稅改革就不能進行下去,就目前來看,資源稅改革方案應該盡快出臺。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認為,如果因為資源稅改革而倒掉了一批煤炭企業,這些倒掉的企業一定是資源浪費嚴重、競爭力差的企業。淘汰它們,對整體經濟有利。
時間之窗已開啟
盡管一些資源類企業面臨種種困難,但目前中國資源稅改革的外部條件其實已經相對成熟,如果能解決負擔最終轉嫁到消費者頭上的問題,那么資源稅改革正當其時。
有分析人士認為,在經濟復蘇以及低通脹的環境下,2009年下半年是資源稅改革的最佳“時間窗”。
專家指出,資源稅改革與物價上漲雖沒有必然的聯系,但有相關性,因為資源稅調整涉及第一產業,通過價格傳遞等會影響到物價漲跌。他們預計,物價漲幅平穩之時或許就是資源稅改革方案出臺最佳時機。政府也是擔心會加劇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漲幅。
在全球性金融危機的沖擊下,中國物價明顯走低,中國央行7月28日發布的《2009年二季度宏觀經濟形勢分析》報告也預測,CPI會在2009年三季度末觸底。在通脹還沒明顯抬頭之際,下半年擇時推出資源稅改革,將是較好時機。
去年以來中國采取了一系列的結構性減稅措施,估計今年減稅額為5000億元左右,而資源稅改革初期,相關行業增加的稅負約為二三百億元左右,增稅額僅占減稅額的5%,可以和減稅數額相沖抵。2009年上半年是企業實現減稅利益最多的時期,兩相對沖,可以實現對企業的最小沖擊。
統計數據顯示,二季度中國經濟強勁增長7.9%,超出市場普遍預期,受益于經濟復蘇增長,很多資源類企業效益二季度以來開始扭虧為盈,因此企業承擔稅負的能力也將提高。
還有一個現實的考慮,目前中國財政收入呈下行趨勢,不能較好地滿足國內項目投資和民生改善需求,盡快出臺資源稅政策有助于增加財政收入,減緩財政壓力。
資源稅目前屬于地方稅種,資源稅一旦改革,將顯著提高資源類企業所在地的財政收入,因此,地方政府自然是樂見其成。但資源稅改革的另一利益相關方,即資源類企業,當然是反對的聲音更多。認為當前不少資源類企業面臨經營困境,此時出臺資源稅政策又會加重企業經營負擔,不利于資源開采型企業減負脫困。
其實,資源稅改革也是一種利益重新分配的過程,顯然利益相關企業的阻力會很大。雖說不能由著利益相關企業的反對,但資源稅改革的出臺,顯然不能不考慮這些企業的利益和承受力,特別是在經濟復蘇的進程當中。
資源稅上調后,相關企業必然面臨成本上升問題,最大的可能是向下游企業轉嫁成本,提高原材料價格,環環相扣,層層轉嫁,最終這些成本是轉嫁到消費者頭上。
資源稅改革的針對對象是資源型壟斷企業,如果隨著資源稅改革的實施出現企業負擔轉嫁現象,導致消費者成為資源稅改革增加成本的唯一承受者,資源稅改革的最終目的便完全沒有達到,反而還會因公共產品提價影響到居民福利和社會穩定。資源類企業的成本核算和薪酬體系恐怕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國家發改委宏觀研究院王小廣研究員認為保增長之下,資源稅改革需要統籌考慮整個宏觀經濟形勢,并輔以其他配套政策。目前資源稅改革實際上仍處于觀望期。“這兩個月國內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等主體稅種收入仍在下降,而非稅收入在明顯上升。在這種情形下,為了增加財政收入,政府征收資源稅的動力當然更足。”
在資源稅何時開始改革上,業界專家觀點并不相同。其實無論什么時候實施資源稅
改革,都會給相關企業增加一定的稅負,給宏觀經濟帶來影響,不可能等到所謂的“完美時期”。中國的很多改革都是因為各利益方爭論不休而錯過了最佳的改革時機,但愿尚處于時間之窗內的資源稅改革不會犯同樣的錯誤。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錢平凡研究員認為資源稅的改革需要與其他政策配套,不能單兵獨進,否則可能會有負面效果,一旦開征資源稅,顯然會提高國內市場的成本,但同時國內又在提高出口退稅,這相當于在國內征稅去補貼國際消費者,造成了典型的政策抵消。如此做法,將會使得改革的效果大打折扣。“在技術層面問題已基本得到解決的情況下,資源稅改革的出臺還需要綜合考慮經濟形勢和企業的承受能力。當前經濟回升基礎尚不穩固,資源稅的開征時機可能還需要再考量。”
終結廉價資源時代
從中國整體改革的進程來看,資源稅已經到了非調不可的時候。
從世界范圍看,隨著世界經濟連續數年的快速發展,早在金融危機前,全球已經進入了高價資源時代。雖然經濟危機使石油等能源價格下降,但從長遠來看,資源價格一路攀高是趨勢。而中國因為有計劃經濟痕跡的資源定價機制和補貼機制,對企業來說,資源價格一直偏低。而從中國的發展狀況來看,最應該限制資源使用的正是中國。
目前,中國資源稅征收范圍偏窄、計稅方式缺乏彈性和稅負過低,造成了很多問題。資源廉價使用使企業大量浪費資源,導致對環境和生態的嚴重破壞,現在正起草的哥本哈根協議必然會對中國在環保方面有一些有形無形的約束。低價使用的礦產資源回采率低,特別是一些小企業,浪費嚴重。因為資源的廉價使用,大量出口產品沒有充分計算能源成本,相當于把中國的資源利益轉移給其它國家。
中國經濟已經到了轉變增長模式的關鍵時刻,“十一五”計劃中節能減排是硬指標。根據發改委的數據,2009年上半年主要耗能行業單位增加值能耗較大幅度降低,如煤炭行業下降3.83%,結構節能占上半年節能量的1/3左右。如果能很好地控制負擔轉嫁問題,資源稅上調將有助于企業轉變增長模式,并進一步調整經濟結構。對目前產能嚴重過剩的煤炭行業來說,倒掉一些利潤水平低甚至虧損的中小企業,似乎也是一個可行的選擇。
有人說資源稅改革將終結中國的廉價資源時代,其實正相反,應該說是廉價資源時代的結束倒逼中國進行資源稅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