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一味贊嘆中國強大,也不能無緣無故對中國持“悲觀論”
韓媒:冷靜看待日新月異的中國
韓國《中央日報》8月26日文章,原題:韓國應如何對待日益強大的中國 8月24日,中韓迎來建交17周年。兩國未舉行正式的特別慶祝活動,只是舉辦了民間層面上的音樂會。每逢5周年或10周年紀念日,兩國政府都會舉行紀念活動。兩國關系果真像悄然過去的今年的建交紀念日那般平和嗎?并非如此。中韓兩國關系實則激流涌動,中國崛起所帶來的變化的波濤洶涌而至。
7月初,中國《環球時報》以中韓兩國網民為對象進行投票調查。在“中國和韓國未來是對手還是伙伴?”問題上,71%的韓國網民、83%的中國網民認為兩國今后會成對手,未來中韓間糾紛要多于合作。
這一結果與中韓政府層面謳歌的“蜜月”關系有一定距離。兩國每隔5年左右就深化一次“伙伴關系”,但兩國民間感情卻向對手一面傾斜。中國學者將中韓關系特點總結為“四近”:歷史、文化、地理和感情近,但兩國國民的感情卻并不“近”。
用數字最能說明中國的崛起。去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僅次于美國和日本,居世界第三;貿易額僅次于美國和德國,也居世界第三。韓國與中國的差距越來越大。兩國出口額的差距從建交當初的100億美元擴大到現在的1萬億美元。韓國一步一步前行時,中國卻在向前飛。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院長王緝思表示:“不久中國的GDP就將超過日本,不知道日本能否接受這一事實。”“日中逆轉”一詞已經在日本流行開來,王緝思的話指出了日本社會的焦慮。“中韓逆轉”現象似乎更加嚴重。如今,在韓國舉行的各類學術研討會想邀請到中國知名學者出席比摘星星還難,這絕非是“無病呻吟”。對中國學者來說,來自美國的各類邀請函都應付不過來,何必要來韓國。
關鍵在于在這種變化了的形勢下,中韓兩國如何調整期望值。是否能盡到一個大國應盡的責任和義務,是中國的事情。韓國有必要正視在中國重要性下降的現實,如果繼續用建交之初時的眼光看待中國,將大錯特錯。不能一味贊嘆中國的強大,也不能無緣無故對中國持有“悲觀論”。我們應該冷靜如實看待日新月異的中國,應關注中國設定了何種國家戰略,以何種方式實現這一戰略。這種眼光首先要建立在對對方的“尊重”和“體諒”之上。中國認為本國從19世紀中葉以來遭遇“百年恥辱”,因此我們在與中國打交道時更應如此。▲(作者劉尚哲,張尹珠譯)
環球時報2009-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