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啟才
2007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對美國乃至全球經濟影響深遠,對我國雖沒有造成直接的沖擊,但對外貿出口產生了不利的滯后影響。鑒于此次金融危機對以外向型經濟為主的沿海省份沖擊較大,本文選擇福建作為剖析對象,對金融危機下外貿發展現勢與應策進行相關探討。
一、福建省外貿面臨的形勢
1.2008年以來福建外貿運行狀況
整體上看,雖然受當前國際金融危機惡化以及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等因素影響,福建外貿進出口去年仍實現了兩位數增長,進出口規模首次突破800億美元。據福建外貿廳數據統計,2008年,福建外貿進出口總值為848.92億美元,同比增長14.01%;其中,出口570.02億美元,進口278.89億美元,分別同比增長14.14%和13.76%;累計貿易順差291.13億美元。
不過,2008年福建外貿增長主要靠1-10月份進出口快速增長的支撐。從2008年10月份以后,福建外貿進出口形勢急轉直下,11-12月份進出口同比增速下降嚴重。其中,11月份出口同比下降9.20%,進口同比下降 28.91%。12月份延續11月份下滑勢頭,但跌幅較11月份略有收窄,出口同比下降7.67%,進口同比下降 22.28%。
從2008年各季度外貿增長情況看,一、二、三季度出口同比增速分別為22.80%、16.20%、22.19%;進口同比增速分別為37.38%、27.65%、15.02%。隨著2008年9月金融海嘯的第二波爆發,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影響也逐漸顯現,四季度外貿進出口增速開始出現負增長,其中,出口同比增速為負的1.54%,進口同比增速為負的16.32%。此外,四季度不僅同比增速出現負增長,而且環比增速也是負增長,其中,出口環比增速為負的12.64%,進口環比增速為負的25.43%。
目前,全省外貿進出口的萎縮已體現在海關的最新統計數據上:2009年1-2月,福建省外貿出口下滑14.5個百分點,九個地市的出口也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福州的出口下滑42.52%,廈門的出口下滑10.09%,泉州的出口下滑5.44%,寧德的出口下滑9.65%。
2.外貿形勢惡化的原因
2008年下半年以來,福建省外貿企業出口出現困難,外貿形勢惡化,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由金融危機爆發出來的市場萎縮和企業出口訂單減少現象,同人民幣升值和前期出口退稅率降低等宏觀調控政策有一定關系。對人民幣升值的效應,有關人士做過測算,人民幣每升值1%,企業出口1美元,就要損失近0.1元人民幣的利潤。由于我國中小出口企業與進口商議價能力弱,轉嫁成本的空間小,從而造成目前許多中小出口企業不敢接單,不接單則意味著客戶流失和市場萎縮。關于出口退稅率降低政策的影響,外貿紡織企業感受最早最深。據有關企業反映,其實早在危機之前的2007年下半年開始,外貿紡織企業就受到較大影響,由于政策時滯,其抑制效應積累到現在,還在發揮作用。
其次,新《勞動合同法》的實施,使得企業勞動成本的大大提高。今年1月1日生效的《勞動合同法》加大了勞動者權益保護力度,新法的實施雖沉重打擊那些以往靠侵害勞動者權益才能生存的中小企業,但在當前金融危機形勢下也對其他合法用工的中小企業產生一定影響。據調查,新《勞動合同法》的實施使企業普遍增加了10-20%的勞動成本。
此外,福建省外貿結構也存在問題,出口市場大部分集中在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市場,增加了外貿出口市場波動的風險。而且,自身工作方面也存在一些有待改進的地方,比如,省政府做了很多工作,出臺了很多扶持措施,但政策難及時落實,有些具體部門在危機時不能急企業所急,辦事效率還遠沒有達到企業的需要。根據有關實地調研和企業反映看,確實存在一些問題,如:企業退稅周期長,影響到企業的資金周轉;結匯速度慢,相關職能部門辦事效率低;與相鄰省相比,省海事局的登記制度不夠完善和規范;企業融資的貸款期限短,到期后續期手續麻煩,中間斷續期易造成企業資金鏈斷裂等。
二、當前外貿運行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在當前整個外部市場環境惡化的情況下,外貿出口企業普遍存在如下突出問題:
1.市場訂單減少。從有關實地調研了解的情況看,各類企業都呈現出訂單大幅下降的情況,并出現訂單由大變小,由長變短,有單不敢接的現象。如寧德市約有三分之一的機電中小企業已處于半停產狀況,即使生產也多數是老訂單的掃尾。而漳州市的食品罐頭協會反映,去年12月食品罐頭行業出口訂單減少了75%,今年初的訂單也只有去年同期的45%。從第104屆廣交會上參展企業反饋的訂單情況看,外商老客戶直接下訂單確認不多,新客戶很少,觀望氣氛濃厚。漳州市在第104屆廣交會上簽訂的貿易額下降30%,而寧德市去年廣交會上真實的訂單數同比大幅下降,下降率在70%左右。
2.企業融資困難。目前,融資難已成為外經貿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面臨的突出問題。企業普遍反映,盡管國家實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鼓勵金融機構給予中小企業貸款,出臺了很多金融扶持措施,但多數企業享受不到。在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市場風險進一步加大,商業銀行普遍對中小企業的信貸資金投放謹慎,對能提供符合條件材料的企業,銀行放貸也很慎重。大多數銀行不但持幣觀望,不敢貸給企業,而且催促企業還貸,甚至只收不貸。因此,金融部門實施的政策與企業實際要求距離很大。
3.市場風險加劇。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下,全省外貿企業主要面臨以下四大風險:一是匯率風險。部分國家和地區金融市場動蕩、貨幣價值劇烈波動,比如韓國、英國、東歐等國家和地區。二是國際結算風險。歐美國家不少銀行信用急劇惡化,對方開不出信用證,即使開得出,所在國銀行一旦倒閉,其開出的信用證也難以兌現。金融危機引起進口國家和地區經銷商資金周轉困難,目前大量經銷商要求推遲發貨或暫停發貨,這些都導致出口企業國際結算風險加大。三是法律方面的風險。合同一旦訂得不嚴密,貨到后不提或提了后挑刺壓價的現象增多。四是貿易保護泛化的風險。當前世界經濟低迷,各國紛紛出臺扶持政策措施刺激本國經濟,為防止政策效果外溢和保護本國經濟,可能出現購買本國貨的保護條款,實施反傾銷、技術性、標準性、綠色壁壘等貿易保護現象。
4.企業運行成本較高。一方面,新《勞動合同法》的實施使企業普遍增加了10-20%左右的勞動成本。另一方面,出口退稅率前幾年下調幅度過快過大,大部分產品的出口退稅率現在還沒有恢復到以前原有水平。此外,人民幣的持續升值造成匯兌損失,使得企業隱性成本增
加明顯。
三、福建外貿穩定發展的應策建議
針對當前外貿形勢和具體反映出的有關問題,提出如下幾點應策建議:
1.針對市場萎縮,訂單減少問題,可以通過政府支持鼓勵外貿企業靈活接單和開拓新市場的舉措來化解一部分影響。一方面,鼓勵中小企業采取訂單由大變小,由長變短的靈活方式來應對風險。另一方面,對規模較大企業不敢接大單的情況,政府要支持企業進行訂單風險審查,以及實行訂單加保單等多方式融資,以幫助外貿企業敢于接單。其次,在外貿企業開拓新市場和促進出口市場多元化方面,可以由商貿主管部門牽頭,組織優勢行業和企業積極參加國內外各種展銷會、交易會,特別是針對性強、專業程度高的國內外知名展會來尋覓市場機會。具體方式可以考慮,通過政府主導和扶持,企業參與和共享,采用統一策劃、統一宣傳、統一包裝的模式,集約化打造區域和行業品牌,進而在區域品牌的框架下,推介不同行業的企業品牌。這樣可以利用有限的財政扶持資金,有重點、有步驟地幫助本省企業開拓東南亞、中東、拉美等新興市場,逐步實現福建省外貿出口市場的均衡發展。此外,還可以借助電子商務技術,建立專業電子商務平臺,推動有形市場和無形市場的共同發展來增加企業的市場機會。
2.關于企業融資,特別是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目前關鍵在于商業銀行的風險意識和信貸員的信貸終生負責制,因此,盡管國家實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出臺了很多金融扶持措施,但金融部門仍對信貸規模擴張保持謹慎。鑒于此,作為地方政府,首先是救急。在非常時期各級管理部門要實行靈活、快速的出口結匯方法和加快出口退稅進度,幫助外貿企業加快資金周轉。其次,要根據國家寬松的貨幣政策和對中小企業融資的支持,爭取各商業銀行增加對中小企業的信貸配額。再次,在信用增加和風險降低上做文章,增強金融部門對外貿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比如通過搭建銀企對接平臺,讓金融機構和企業增進互信和了解,建立政企銀合作新機制;對出口企業投保出口信用保險給予扶持,積極拓展出口信用保險保單融資業務;提供一定政府信用,創新信用增級工具等方式,破解中小企業融資瓶頸。從金融機構來講,也要適應新形勢,積極探索創新金融新產品,加大對出口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將國家已經出臺的信貸支持政策盡快惠及到出口企業,方便更多的中小企業成功融資。此外,政府還可以積極發揮行業協會、擔保公司、產業投資基金、私募基金的作用,在資金來源方面進行創新。
3.關于市場風險問題,作為地方政府,主要應在提高外貿企業風險防范意識方面下功夫。目前,我省對外貿企業主要通過出口信保費用補貼方式,鼓勁外貿企業加強交易風險防范。下一步應該鼓勵有實力外貿企業運用一些金融衍生工具來對沖匯率和原材料價格波動的風險,幫助提高外貿企業應對匯率和國際結算風險的防范意識。同時,各級外經貿、檢驗檢疫和質量技術監督部門還要積極組織和引導企業強化企業標準化培訓,幫助外貿企業加強應對法律風險和貿易壁壘保護風險防范,從而維護企業的正當權益。
4.關于企業運行成本問題,一方面,可以在新《勞動合同法》延緩實施和最低工資靈活浮動方面幫助企業減少成本;另一方面,積極向上爭取出口退稅進一步提高。但由于財政收入減少和赤字,以及相關產品的出口退稅空間有限,下一步應該考慮在出口退稅商品目錄合理調整方面幫助企業。比如,有企業反映所生產的產品原材料一樣,但不同產品的出口退稅率不同。
5.政府還要加強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和應對危機的中長期規劃。
首先,要借金融危機之機,進行產業升級和貿易轉型。這次遭受金融危機影響較大的主要是產品附加值低的產業鏈下游企業,有一定科技含量和品牌優勢、產品附加值高的產業鏈上中游企業受影響相對較小。因此,政府要鼓勵企業在市場萎縮和訂單減少的不景氣時候,積極進行產品和技術升級,搶占未來市場。根據福建省中長期產業發展規劃,對于引進什么技術和設備進行研究。通過抓“國際營銷網絡”和“出口產品研發”兩頭,加快外貿發展方式轉變。如果能夠借金融危機之冬,搞好未來“春播”,對產業進行升級和貿易轉型,那么出口企業不僅能在一定程度上化解這次危機,而且能夠在世界經濟復蘇后更上一層樓。
其次,進一步完善中小企業的融資支持體系,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一是完善政銀企會商制度,依托政銀企會商電子信息平臺,拓展政銀企合作方式和內容,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良好的政策服務和資金需求對接平臺,鼓勵金融機構靈活運用各種金融工具及利率扛桿為中小企業提供金融服務,推動銀行逐步擴大對中小企業的信貸規模。二是探索創新中小企業融資模式,一方面構建由政府引導、社會各方協作的金融支撐體系,著力推進政府、銀行、擔保機構與企業“多方聯動”的中小企業融資模式。另一方面利用市場運作,積極籌建地方性城市商業銀行、吸引國內有實力的股份制銀行、外資銀行和基金金融機構設立分支機構,鼓勵臺灣金融機構參股福建地方分行,增加中小企業貸款融資的資金供給渠道。三是加快推進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發揮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對中小企業融資的促進作用,并對其加強分類管理和評級活動,積極扶持有實力的擔保機構發展。鼓勵和支持臺商(外商)投資企業協會(商會)、進出口商會或龍頭企業牽頭組建擔保機構,對由其提供擔保的貸款,銀行業機構應適當簡化審批程序并實行優惠利率。鼓勵民間資本組建信用擔保機構,支持具備條件的社會法人成立擔保機構和開展擔保業務,鼓勵發展企業互助擔保,引進有實力的跨國擔保機構等。四是加強與突出行業協會的作用。應借鑒美國、日本式的行業協會的做法,重新對行業協會功能進行定位,讓行業協會更多的介入到企業的市場化運作過程中,成為政府、金融機構與企業溝通的橋梁,聯系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紐帶。
(作者單位:福建社會科學院 福建師范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