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嗣興
真正可靠的經濟回暖與復蘇的信號只能是就業率提升,因此要提高對經濟轉型的認識,關注“保增長、促就業”的策略和出口部門的結構調整。
在投資的拉動下,中國經濟的強勁反彈已經是有目共睹。國家統計局二季度的經濟數據一經公布,中國經濟回暖迅速成為各大媒體的共識。我要強調的是,其實我們還有更需要關注的問題,那就是保證就業和社會穩定。從民生的角度來看,增長只是個數據,就業才是真金白銀,經濟增長只是一個手段,收入增長才是最終目的。如果我們把促就業作為考評的目標,那當前的形勢是不容樂觀的。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李曉超在7月16日表示,雖然上半年部分就業數據有所回升,但整體就業形勢仍然面臨較大壓力。李曉超所指的“回升”主要是新增就業。據有關部門統計,二季度末,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人數比一季度增加了378萬人,增長了2.6%。其中,東部地區增加56萬人,增長1.6%;中部地區增加80萬人,增長1.8%;西部地區增加242萬人,增長6.5%。季度報告稱,2009年上半年的就業壓力與2008年下半年相比有了明顯下降,但是與2008年上半年相比,就業壓力并沒有得到完全釋放。從勞動力就業市場來看,城市勞動力市場的供求比例,自2008年四季度經歷了有記錄以來最為嚴重的惡化,供求比例由0.97急劇降至0.85,之后一直沒有出現明顯好轉的跡象。雖然中國的城鎮登記失業率這一數據并不完全準確,但從變化趨勢來看,該指標在今年一季度也陡然升至了歷史峰值(4.3%)。今年的失業大潮有兩次“洪峰”,一次是年初的農民工返鄉,第二次是春末夏初大學畢業生找工作。失去工作的農民工,至少在2000萬人以上,而今年的應屆畢業生有650萬人,加上歷年尚未就業的大學生,可能有上千萬名學生要找工作。有關調查研究報告顯示,現在部分農民工工資水平下降了10%-20%,部分農民工只能找到非全日制的工作。還有一點就是雖然有些農民工回到城市,但并沒有找到工作,而這部分在城市中失業的農民工并不在政府的統計之中。有些已開工的出口企業也只是部分開發或并不能全日制生產。換言之,事實上的就業形勢比我們的統計數據反映的問題更為嚴峻,所以說僅從統計數據看二季度就業形勢明顯向好,但事實上是壓力依然巨大。
關注就業首先要解決關于經濟轉型的認識問題。面對中國出口連續大幅下滑,有專家學者提出,這正是中國勞動密集型企業轉型升級的好時機,政府應利用這一機會,發展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企業,以提高中國企業的競爭力。在轉型升級的呼吁下,勞動密集型企業已過時,應逐漸淘汰和關閉的說法日漸盛行?!爸袊圃臁毙枰D型、升級與創新,大體方向是沒有錯的,但并不是勞動密集型企業一概要轉型為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我在前面的“提高關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正確認識”一文中曾對此做過系統分析。中國勞動力資源世界第一,且沒有在人口陽由遷徙的前提下實現充分就業。這不僅是生產要素的極大浪費,更不利于未就業人口獲取勞動報酬和分享發展成果,和諧社會也就難以建立。所以。經濟增長方式的任何優化,都應當帶動就業增加而不是相反。為此,我國科技創新的方向應是帶動而非擠出就業。自主進行原始創新應該如此,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技術,也應該大力進行本地化的改造,能夠用勞動力替代的環節,盡可能用勞動力替代資本。另外還需加強勞動力培訓,完善全面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促進勞動力的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就中國當前發展階段而言,應該發展中國具有比較優勢的勞動相對密集型產業,或資本相對密集型產業中勞動相對密集的區段。唯其如此,大量勞動力才能夠配置到產出更高的非農部門,充分發揮出經濟增長的潛力,同時才能因為快速經濟增長和資本積累而提高勞動力相對于資本的稀缺程度,創造出對勞動力的最大需求,工資相對于利潤才可能最大程度的提高。最優經濟增長方式內生決定于發展階段,不同的發展階段對應不同的最優增長方式。能夠很好的對此把握才是關于經濟增長方式的唯一正確認識。唯其如此,在目前的危機之中才能平穩積極地推動中國企業層級的轉型,即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
其次,是要關注“保增長、促就業”的策略。當前經濟反彈并不能自動緩解就業壓力,相反,如果繼續延續當前的一些不恰當做法,保增長的政策甚至可能和促就業的目標出現沖突。如果只注重增長的數字,那么直接有效的辦法就是投資重工業、基礎設施建設。有學者做過統計分析和比較,比如,在“廢棄資源和廢舊材料回收加工業”,平均每9萬元投資對應1個就業崗位;而“黑色金屬冶煉及壓迫加工業”(比如鋼鐵行業)平均需要155萬元投資方能對應1個就業崗位。今年1至5月,前者的投資額僅有55億元,而后者卻近100億元。今年前5個月,第三產業投資共有2.9萬億元,鐵路、公路、機場建設等相關投資合計4180億元。相比之下,教育和衛生的投資分別僅為937億元和416億元。能夠提供大量就業機會的服務業依然受到種種發展制約,并沒有在緩解就業壓力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重工業優先將加劇就業壓力,過去中國是有過這樣的教訓的。建國初期,選擇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策略,重工業占國家投資的比重高達50%以上,而當時蘇聯的重工業投資所占的比例最高也不過40%。每1億元投資,用在輕工業能創造1.6萬個就業崗位,用在重工業只能創造5000個就業崗位。正是產業結構的高度失衡,導致城市就業機會越來越少,最終導致了達到要上學、要工作年齡的青年人只能被送到農村,這其實就是“上山下鄉”運動的由來。所以說一定要將“保增長”與“促就業”協調起來,唯有這樣的選擇才是正確的策略。
再次,是要關注出口部門的結構調整。農民工過去大多在出口部門就業,那么,促就業是否就意味著要保出口呢?2008年以來,政府加大了出口退稅的力度,這一政策的目標之一就是為了通過保出口實現保就業。相關學者做了大量的測算,其結論卻是通過出口退稅政策提供就業崗位的效果并不令人樂觀。出口退稅率提高,能夠降低出口商品的價格;出口商品的價格降低,能夠促進出口的增長:出口的增長能拉動經濟增長;經濟增長能帶動就業增長。這樣的推理在邏輯上是沒有問題的,遺憾的是,中國出口商品的價格彈性太小,價格如下降1%,出口收入只能上升0.46%。中國的就業彈性太小,2007年只有0.04,即GDP增長1個百分點,勞動力的增長率只有0.04個百分點。這樣算下來,如果按照財政部預算,2009年出口退稅總額6708億元,大約能增加38萬人就業;如果2009年出口退稅總額為8000億元,大約能增加45萬人就業。這意味著,為了保住一個出口部門的就業崗位,大約要花170-200萬元,而實際上一個農民工一年的工資不過只有2萬元左右。很明顯,這個辦法是不行的。促就業,僅靠保出口部門是不行的。結合當前國內外經濟發展趨勢,出口部門必須率先大力調整結構,以適應中國經濟根本驅動力的轉型,促進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所以,出口部門的結構調整是關鍵。唯其如此,“保增長、促就業、調結構、惠民生”的方針才能落到實處。
可以說,如果實現的增長是“沒有就業的增長”,那么上報的政績就是不得民心的政績。真正可靠的經濟回暖與復蘇的信號只能是就業率提升這個滯后的關乎民生的數據。目前經濟回暖已有起色,就業,更需要我們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