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價供應世界二十多年 剛想調控就引無理抱怨
●本報駐加拿大、英國、德國、美國特約記者 陶短房 紀雙城 青木 蕭達 ●本報記者 劉 揚●本報特約記者 汪 析
2009年國際稀有金屬與稀土年會昨天在北京舉行,這成了西方媒體散布對中國稀土政策“擔憂”的新機會。自從上月中旬傳出中國可能限制稀有金屬出口之后,不滿和警惕在西方持續發酵。西方輿論近年來反復抱怨中國在世界上大量購買資源,而這一輪的對華指責正相反,話題是中國對稀土資源“不想賣”。西方多家媒體抱怨中國有可能用稀土資源“拿住西方”。中國目前包辦了全球93%的稀土生產,而從等離子電視到導彈制導都離不開這種被稱為“工業維生素”的資源。過去20年中,中國以“大白菜價”向世界出口了重要的稀土資源,一些國家從中得到好處,中國卻無利可圖,環境也遭到破壞。中國專家周世儉2日對《環球時報》說,中國整治稀有金屬行業不是要卡哪個國家的脖子,而是在合理地保護中國的國家利益,中國的廉價出口時代早該結束了。
被中國“抓住要害”?
“當你抓住他們的要害,他們只能乖乖地聽命于你。”美國《連線》雜志報道中國可能削減稀有金屬出口時,援引了戰略空軍司令部這樣的“古老格言”。自中國工信部完成制訂《〈2009-2015年稀土工業發展規劃〉修訂稿》的消息上月中旬傳出后,“被抓住要害”的擔憂在西方媒體上持續蔓延。9月2日,內蒙古自治區副主席趙雙連公開表示,適度減少出口是為了吸引國內外更多的稀土企業在稀土應用方面到內蒙古落戶。但這并沒淡化西方的擔心。美國彭博社2日迅速報道了中國有意在內蒙古建立稀土戰略儲備的動向,認為這是中國“強化它對被廣泛用于從音樂播放器到導彈制導的金屬的控制”。
澳大利亞《布里斯班時報》2日題為“中國稀土霸主地位引發擔憂”的報道稱,鄧小平把中國的稀土與中東的石油相比,現在中國準備使這種自然資源的回報最大化。美國《大西洋》月刊網站循著這種邏輯分析說,中國現在占稀土元素產量的93%,其中兩種元素鏑和鋱(廣泛用于綠色能源技術和軍事用途如導彈)的產量更是超過99%,“歐佩克只能控制約2/3的世界石油儲量。你可以想象中國對綠色能源市場的影響會有多大”。《連線》雜志網站8月31日題為“防務專家擔心稀土金屬供應”的文章寫道:美國軍隊所使用的精確打擊武器跟豐田Prius汽車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依賴用稀土金屬制造的組件。戰略思想家開始擔心這種戰略金屬的供應——特別是擔心中國可能囤積或限制軍方所依賴的稀土材料的出口。德國《法蘭克福匯報》在“中國的稀土金屬牌”一文中稱,中國正加緊全球金屬布局,一方面在澳大利亞、巴西等地購買稀土礦,另一方面中斷與日本等國的稀土金屬出口合同。
美國、日本和澳大利亞的媒體反應較為強烈。《連線》雜志說,五角大樓可能會密切關注稀有金屬問題。美國參眾兩院的《國防授權法案》都包含要求國防部研究稀土金屬軍事用途及尋找外國供應替代的條款。英國《泰晤士報》稱,日本稀土金屬協會資深會員認為,在人人擁有手機及節能汽車熱出現之前,中國對稀土金屬的壟斷沒有多大意義,但現在稀土使中國具有了全球戰略的重要性。其他人,特別是日本汽車業內部人士認為,稀土金屬將成為未來國際貿易戰焦點。報道說,日本一名高官表示,如中國真的到2015年禁止出口某些稀土金屬,日本將訴諸世貿組織。
西方媒體上透露出一股陰謀論的傾向。英國很暢銷的《理財周報》稱,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美國還是一個重要的稀土金屬供應者,后來中國依賴廉價勞動力和巨額資金投入建成了一個強大的稀土研發網絡,隨之一場毀滅性的價格戰出現,從美國到南非的經營者發現這個行業已經無利可圖,到本世紀前幾年,多數中國之外的稀土經營商陷入破產。但中國在最近3年開始削減出口。稀土和很多清潔技術有關,美國《赫芬頓郵報》1日用這樣一個標題攻擊中國:中國能劫持世界清潔技術嗎?有西方網站報道中國工信部的規劃時,卻配了中國軍人荷槍實彈、列隊前進的圖片。美國一家網站還寫道:“現在,我們又有理由聽命于中國人了。我們擺脫了歐佩克的束縛,又被戴上了中國的鐐銬。現在,每當我們就人權等發出聲音時,他們只需把鐐銬抖一抖”。
中國得到“上帝的垂青”
資源是最近幾年西方報道中國的一個重要關鍵詞,
環球時報2009-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