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駐印度特約記者 薛文龍 本報特約記者 羅山愛
塔塔汽車公司生產的軍用越野車
《印度國防周刊》近日報道稱,印度正在實施的國防現代化工程,為全球軍火商提供了千載難逢的商機。以前很少涉足軍工產業的印度私營企業,也紛紛下水,準備發一筆軍火財。
印度反思武器國產水平低
印度軍工生產能力一直較低,成套技術的武器平臺、電子系統、導彈制導系統均需要進口,成型的國產裝備基本是低端輕武器、火炮、運輸車輛及部分配件。其軍工企業生產的“國產”裝備,主要停留在組裝國外部件的水平,如近日下線的國產T-90坦克,是在俄羅斯進口零部件的基礎上進行“來料加工”。純國產的一些裝備,如英薩斯步槍,也因為穩定性不好而不受軍隊歡迎,參與塞拉利昂維和行動時,“因使用該槍走火而陣亡的印度維和士兵比死于武裝沖突的還多”。因此,印度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軍火進口國,今年年初,印度國防部長安東尼曾為印度70%軍事裝備依靠進口而“感到羞愧”。為此,在未來10年總額1000億美元的軍隊現代化項目中,印度的目標是實現武器裝備從“70%進口”到“70%國產”。
印度國內經過反思認為,印度國產武器水平低,一方面是來自于過分依賴進口,一方面是由于國內競爭不夠充分,因此需要大力扶植私營企業參與軍工生產。印度工商會聯合會的一份調查報告建議政府把多項國防生產活動外包給國內私營企業。安東尼也表示,“印度準備效仿韓國,采取國營和民營結合、大力吸引外國投資和技術轉讓的模式,來發展本國的軍事工業。”
在政府的鼓勵下,印度一些實力雄厚的私營企業開始將目光投向軍工市場這個大蛋糕。據報道,新德里將在今年10月舉辦首屆國土安全技術展覽,屆時會吸引來自20個國家的130家私營公司參加,其中有不少是有志于承攬防務項目的國內私企,它們涉足的領域將主要包括軍用車輛、電子通信設備等。
印度政府“間接補償”
在漫長的“尼赫魯社會主義”時期,印度政府曾規定非國營企業不得從事軍品生產,直到20世紀末才改變態度。目前,已有數十家印度私營企業在防務方面扮演了一定角色。
印度最大的工程及建設公司——拿丁集團公司已宣布,其設在印度南部泰米爾納德邦的造船廠兼港口的設備,可用于建造軍艦及輔助艦,今年8月印度首艘國產核潛艇下水后,拿丁集團曾自豪地宣布曾參與核潛艇設計。瑪因德拉國防系統公司正在為印度陸軍生產8000輛有地雷防護功能的軍用車輛。大型生產制造企業拉爾森&托普樂剛從印度海軍獲得了一個150億美元的訂單,其中包括為國產核潛艇生產外殼。以生產汽車著名的塔塔汽車集團,也開始生產軍用越野車、裝甲車底盤和舟橋等設備。
為了扶植本國私營企業,印度政府還規定,凡獲得價值7300萬美元以上防務合同的跨國軍火公司,必須提供間接補償。所謂間接補償,就是向印度的本土企業投資,例如高利潤的信息技術產業,而大部分補償交易都集中在航空航天領域。這其實是要求外資加大對印度本土企業的技術轉移。拿丁集團即通過印度政府的幫助,從以色列埃爾塔公司拿到價值500多萬美元的補償合同,為其制造雷達零部件。此外,印度拉爾森&托普樂公司、塔塔公司分別與歐洲宇航防務集團和美國波音公司合作,在印度本土建立了聯合企業。▲
環球時報2009-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