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干任
最近見臺灣的電子媒體報道,近來誠品書店各門市不約而同地出現了教導人如何偷書的卡片,該卡片制作精美,走的是誠品美學風格,還印有誠品的Logo,內容是以圖示清楚分解說明偷書的方法。
誠品對外表示,這是起嚴重的教唆犯罪,很可能是與誠品有過節的廠商或離職員工所為,不過并不愿意過度揣測。
我認為,誠品的合作對象或離職員工縱然與公司有再多的不滿,也不至于會做出這種事情。除了制作該卡片費時費工又花錢,得有一定的美編能力外。還得深知偷書技巧才行。其次,發送的卡片數量數張,成本效益未免太不劃算。
其實,臺灣坊間一直有“專業偷書賊”的傳言,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已經出沒于重慶南路,專門偷書,甚至還能接受客訂,無論什么書都可以偷得到手,解決了不少沒錢買書的窮學生的困擾。聽說,偷書賊這一行一直存在,不曾絕跡。
從法治的觀點來看當然違法,但從另外的觀點來看,這是稍稍抵制資本主義的不義,因為某些壟斷性的出版業者(例如大學教科書)往往把書價訂得老高,教授又指定非用該課本不可,學生不買不行卻又買不起,遂有專業偷書賊的誕生。說得好聽一點,他們像俠盜羅賓漢,劫富濟貧。
做通路零售業的,大概很難不碰到竊賊,書店由于店面占地廣闊,員工人手不足又忙碌,書籍雜志文具被偷是常有的事情,而且就算裝設防盜裝置依然可以輕松破解。
像是先買一大批高單價的書籍,店員將書以紙袋裝好離開書店后,將書轉給接應者,再拿空紙袋回書店偷取相同的書籍,如果離開書店時,門口警鈴響起,則出示結過賬的統一發票說明自己剛剛才買過這些書,是店員沒做好書籍消磁,此時就算店員知道對方偷書也無可奈何(臺灣的書店為了不讓讀者不舒服。都傾向不加裝監視錄像器,因此很難舉證說明對方偷書)。
此外,24小時全年無體的誠品教南店,半夜時諾大(將近200平方米)的書店僅只有兩三名員工。有心人士只要兩三人一組,一個借口找書轉移店員注意力,將其引到書店最內側,其他人再下手偷書,得手后迅速離開,店員根本無力防止(更何況,區區兩三名店員豈敢真的在大半夜也跑出去抓贓,萬一對方是集團犯案,店員的人身安全豈不受到危害?)。
我聽過一家位于捷運站轉運點的書店店員說過一件比較夸張的事情,那就是每個月的新雜志一定都會丟,但是到了下個月就又會出現(被拿走看完之后又送回來),月月如此,明明很注意了,可是永遠還是會被偷。后來,店員只能期盼偷書人能在雜志退貨日前還回來,如此至少可以將書退還給廠商(過了退貨日書店就要自行認購吸收)。
另外,我還聽過書店店員說,偷書還是小事,有一些變態讀者會干些奇怪的事情,例如拿膠水將賣場的書黏起,讓書無法再賣。總之,店是開放式賣場,來客三教九流無奇不有,在書店內也并非只是看書找書買書,睡覺偷竊搞怪樣樣都有。通常,書店業者只要能將盤存差異控制在一定范圍內,業者也只能自行吸收。
總之,書店書籍被竊的可能性與方法千奇百怪,干過店員的多半耳聞不少。
我認為,此次在誠品書店塞入偷書秘訣的,很可能看不過誠品書店太過開放的環境縱容偷書賊肆虐,有心提醒書店注意這件事.情,只是用錯了方法(但不容否認很有創意,甚至還登上電子媒體),目的并非散播偷書方法。因為,真的想散布偷書方法,大可以在網絡上撰寫然后瘋狂轉寄,總之有其他更有效率的方法。我認為,誠品或其他書店若想有效防堵偷書賊,要不就加裝監視器,要不就加派人手,再不然看看能否以業界名義,聯合向產物保險公司投保偷竊理賠險,將被偷竊的風險轉嫁出去。畢竟,真有心偷書的人,書店實在很難防堵(聽說文具更是好偷,例如可以徑自偷走原子筆中的筆芯,筆芯沒有條形碼根本不會觸動防盜系統的警鈴)。
其實,這位在誠品書店塞偷書秘訣卡片的神秘客的做法雖然不對,但創意實在非常值得借鑒。試想,如果今天塞的不是教導人偷書的卡片而是一些置入性營銷或新書宣傳,豈不成了爭取媒體曝光的最佳營銷事件嗎?還能贏得媒體免費報道,值得營銷企劃多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