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韶輝 牛驚雷
摘要:通過土地集約化利用、緊湊的交通網絡、緊湊化的城市空間布局幾方面,詳細地闡述了緊湊城市理念的核心思想,并分別提出了建構緊湊型城市空間形態布局的對策。
關鍵詞:緊湊城市;新區規劃;土地利用;交通網絡;空間形態
1 引言
緊湊城市理念是現代城市空間形態結構理念之一。緊湊城市理念強調緊湊、功能混合和網絡形街道,有良好的公共交通設施、高質量的環境控制和城市管理。因此,在強調可持續性發展的今天,緊湊城市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最佳模式。
2 緊湊城市理念的核心思想
2.1 土地集約化利用
緊湊城市把節約城市用地放在首位,因為應用該理論的國家和城市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突出的土地矛盾,其他問題都居于次要地位。相比之下,生態城市、綠色城市等理論雖然最終目標相同,但重點并不在此。城市土地的集約化利用的本質內涵就是充分挖掘城市土地資源供給潛力,使城市土地投入產出和土地利用率達到最佳。但土地的集約化利用不等同于高強度開發,應是節約與高效利用的體現,保證城市土地的多維度使用和一地多用。
2.2 緊湊的交通網絡
公共交通優先促進城市集約化發展隨著城市的發展,以軌道交通、公共汽車等公共交通工具所組成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統,使得城市的聚集更加容易,中心區、所覆蓋的面積越來越大;合理的土地利用可以極大地促進公共交通的發展。緊湊型土地利用有利于公共交通的發展。通過科學合理的布局,使居民的就業和居住相對集中,可以提高公共交通的效益和效率。TOD模式就是結合公共交通進行用地功能組織而提出的一系列新的規劃設想,其主要內容是以公共交通站點為中心,以適宜的步行距離為半徑的范圍內布置復合功能的社區。
2.3 緊湊的城市空間形態
區域范圍內的城市空間緊湊發展模式緊湊城市鼓勵形成多中心發展模式。理想的緊湊城市的模式結構是層級式的,既包括單一的中心,也包括大都市乃至多中心網狀結構。每個中心都形成自己的特色,都市群有自己的邊界,中心之間有便捷的交通聯系。
城市發展要有邊界控制在城市邊緣區,新區要有足夠大的規模,促進空間功能結構和公共交通系統和諧協調。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緊湊發展模式從城市內部的結構看,平衡安排各種就業、居住、休閑等各種功能,鼓勵高密度發展和混合功能,規定最小密度,轉變交通方式,限制汽車的使用。
3 緊湊城市理念城市新區規劃對策
3.1 建構復合型新區土地利用模式
所謂復合型是指土地的高密度與功能混合開發并舉,外延粗放式擴張轉向緊湊式開發為主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緊湊城市發展表現為向心密集和用地空間高強度開發,城市新區土地利用規劃受功能分區思想的影響較大,采用大面積的和模塊化的功能分離手法很普遍。具體表現為生產與生活功能往往嚴格區分,尤其在開發的初期更是如此,地域分工明確、專業化強,用地的勻質性顯著。為了更加合理有效地組織用地功能,從整體上可以按照功能分類進行組織,但對每一塊建設用地應從多種用途來考慮,在保證各種功能用地都能得到有效配置的同時又要做到各種功能的有機融合,并具有變化的彈性,即規劃用地要具有一定的兼容性。
從總體規劃階段就要對城市土地開發強度有一個統籌的考慮,從全局對土地使用給以強度的規定。應該強化內部存量土地的盤活與挖潛,通過現有土地功能置換與整合,由外延粗放式擴張轉向緊湊式開發,做到“地盡其用,地盡其利”。
3.2建構公交主導的新區交通網絡
強調各個中心之間的聯系由于“緊湊城市”的城市形態大多為“分散集中”型,那么從整個城市的運作而言,各個集中式中心之間的聯系是否快捷就成了關鍵。
強調公共交通,限制私人機動車交通在“緊湊城市”實踐中,公共交通是城市交通的主要方式,一些城市注重發揮公共交通運量大、所占空間少、能耗低等特點,使之成為居民出行的主要選擇,并且圍繞公共交通組織城市用地布局。提倡大力發展大運量、快速軌道交通建設,促進城市功能的疏解,同時,賦予公共交通各種形式的優先權,提高運輸效率。力求公共交通形成網絡化布局,形式多樣化,互為補充,同時靠近居民點,利于居民出行。
道路布局的多樣化、網絡化由于交通方式的多樣化,相應的道路形式也就形成多樣化的布局。路網的分級比較均衡,密度也高。有快速路、干道、次干道、支路、自行車道、步行路、公交專用道等,等級完備,形成網絡化的道路布局,對交通量進行合理的分配,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堵車的可能,提高交通效率。
提倡環保出行方式步行和騎自行車是健康、環保的出行方式。規劃專用步行路和自行車道,賦予步行和騎自行車一定的優先地位。
3.3建構緊湊的內外部新區空間形態
緊湊城市理論對城市新區空間形態應從兩個主要方面研究,一個是宏觀城市外部空間形態;一個是新區內部空間構成。
3.3.1城市外部空間形態
新區空間形態應從區域整體出發,確立緊湊、合理的城市空間形態。隨著新區城市功能向綜合化轉變,其城市開發活動也隨之轉變,這就對規劃提出了需要對于不同功能的發展軸在空間上進行切換調整,重新確定其空間拓展方向和次序的問題。在規劃方面應有意識地調整新區臨近周邊地域的用地功能,發揮新區經濟實力強、區位條件好等優勢,在基礎設施網絡、交通設施網絡的規劃上與周邊區域有機銜接,以服務新區輻射周邊地區為原則,統籌安排。規劃的編制與上一層的規劃相一致,同時與周邊相鄰地區的規劃保持協調。
緊湊城市理論的新區空間形態應促進城市經濟發展與生態、社會的動態平衡,提倡工作與居住的緊密聯系。對于連續于城市邊界的新區開發應該由鄰里和街區良好組織,并有機納入已存在的城市布局當中,實現各功能之間的良好對接,節約用地,促進空間緊湊發展。
3.3.2新區內部空間形態
緊湊城市理論在新區內部空間這一層面的空間控制主要集中在新區的分區、鄰里和走廊上。分區是圍繞一個主導的活動而組織的城市功能組團;鄰里是具有一個平衡活動系列的微觀城市地區;廊道是用以分割和連接分區和鄰里的線性交通運輸或者綠地系統,即分為交通廊道和綠地廊道。
鄰里空間應該是緊湊的、步行友好的和土地混合利用的。鄰里設計需要做到工作、購物、上學、娛樂的混合平衡,增強各功能空間的有機聯系,努力減少人們長距離出行的動機,并且應該提供一系列不同類型和價位的房屋以促使不同年齡、種族和收入的人們互相交往。
公園、農田和開敞空間應該在分區和鄰里內有機分布,并用以定義和連接不同的鄰里和分區。通過創造優化組合的交通與用地景觀格局模式充分發揮綠地廊道的景觀生態效應。
交通廊道是區域范圍內分區和鄰里之間的主要分隔和連接渠道,包括主要道路、軌道線以及河流航道。交通走廊的合適的規劃有助于組織良好的新區結構。在新區規劃中要使新區發展軸線與交通廊道布局有機契合,大力發展交通廊道上的公共交通,沿線采用土地混合利用的策略,創造交通、土地經濟、以及社會生態最佳整合的發展模式。
4結語
緊湊城市理念在當今中國城市建設上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它的核心內容符合當今集約化城市發展的要求。對城市新區土地功能使用、新區交通、不同層次的新區空間進行有效整合,提出符合科學發展觀與可持續發展觀并符合中國國情具體新區規劃對策,為城市新區的健康發展提供更科學、更合理、更有機的方法,并為實現城市新區可持續性發展提供可借鑒之道。
參考文獻
[1]馬奕鳴.緊湊城市理論的產生與發展.現代城市研究[J],2007.4
[2]呂斌,祁磊.緊湊城市理論對我國城市化的啟示[J].城市規劃學刊,2008.4
[3]李翹.土地集約利用的城市空間發展模式[J].城市規劃學刊,2006.1
作者簡介:王韶輝,男,大專,助理工程師,注冊城市規劃師,從事城鄉規劃設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