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勇
摘要:本文主要就提高住宅小區智能化設計質量提出對總體設計單位人員的要求,即正確處理與系統集成商的關系,實施限額設計,加強總平優化。
關鍵詞:越位;空位;價值工程;限額
同綠色住宅、生態住宅、節能住宅一樣,住宅智能化正逐步得到市場的廣泛認同。但是,當前智能住宅往往出現這樣的情況:一方面業主投入不少,住戶使用率卻不高;另一方面物管努力不少,住房投訴率卻不低。
究其原因,筆者認為往往與智能化系統設計相對簿弱有直接關系。資料顯示:由于設計造成的工程質量問題大約占40%,對投資的影響程度為70%。因此,筆者認為總體設計單位應首先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加強設計質量控制。
1 擺正位置,明確職責,正確處理與系統集成商的關系。
1.1 總體設計單位與系統集成商應相互配合,做到優勢互補。應當看到,總體設計單位與集成商(以下簡稱雙方)是智能化設計不可或缺的兩個主體,應本著彼此尊重相互配合的原則,建立一種誠信的合作關系。任何“主觀”設計或“虛擬”設計都有礙工程建設,給業主的投資帶來損失。
設計單位擅長于智能住宅小區設計的宏觀面、基本面的把握,有豐富的工程實踐經驗和較強的專業配套能力,有較為完善的質量保證體系和較高的專業技術水平;而集成商則對專業的設備及材料的經濟技術性能有較深入的了解,有較強的安裝調試能力,在系統設計的專業“點”上有一定的優勢。因此,實現雙方優勢互補,“點面”結合,對設計的優化大有裨益。
1.2 依據法律法規,各盡其責,避免“越位”或“空位”現象的發生。設計中,有時會出現“越俎代皰”或“相互推諉”的現象,“越俎代皰”就會產生“越位”,“相互推諉”必然導致“空位”。“越位”或“空位”直接導致設計的不合理或不完整,給工程帶來隱患。因此,工作中雙方應依法履行各自的權利義務,配合時做到領導有力,分工明確,才能高效高質。
雙方的權責,建設部《建筑智能化系統工程設計管理暫行規定》(下簡稱《規定》)1997第290號文對此作了強制規定,雙方應依照執行。《規定》對雙方的職責規定為:設計應由該建筑物(建筑群)的工程設計單位總體負責。鑒于智能化系統的先進性、復雜性,此類工程的設計工作,必須工程的設計工作,必須由具有甲級設計資格或專項設計資格的設計機構承擔,系統集成商在工程設計單位指導下作深化系統設計。對系統集成商應按專項工程設計管理的要求進行資格認證和市場管理(資質管理詳建設計部1999第117號文)。
因此,總體設計單位的工作重點在指導、組織、協調和監督等方的宏觀控制,系統集成商則側重于深化設計方面的微觀控制。在實際工程中,總體設計應承擔審核、校核及專業負責等工作,系統集成商承擔設計制圖及部分專業負責工作。
從某種意義上講,總體設計人員不僅應熟悉相關的法律法規,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還應具備相當的組織和協調能力,才能有效完成上述同系統集成商的配合工作。
2 技術經濟并重,實施限額設計,提高智能住宅的價值。
有的設計中,由于長期受計劃經濟的影響,“重技術、輕經濟”現象嚴重,一定程度上助長了諸多工程的“三超”現象(那概算超估算,預算超概算,決算超預算),嚴重時更會有諸如“爛尾樓”的遺憾。
因此,筆者認為:設計的目標不是“大而全”,而是“經濟適用”。成功的設計并不在于先進技術的堆砌,而在于將適合市場需要的高性價比的技術有機地集成。好的設計就將業主的錢花在“刀刃上”,為業主“量身定做”,避免設計返工和不必要的設計變更。
技術和經濟的關系可以用價值公式V=F/C來表達,其中V代表價值系數,F代表功能系數,C代表成本系數。在智能住宅設計中表現為設計人員運用集體智慧和有組織的設計活動,對住宅進行功能分析,使之以最低的總成本,可靠地實現住宅智能的必要功能,從而提高智能住宅的價值,其實現的手段即限額設計。
限額設計就是按照批準的可行性研究及投資估算控制初步設計,按照批準的初步設計總額概算控制施工圖設計,同時各專業在保證達到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按照分配的投資限額設計,嚴格限制技術設計和施工圖設計的不合理變更,保證總投資限額不被突破。如果能全過程貫徹限額設計思想,便能從根源上解決投資失控的風險。
一般而言,普及型智能化系統投資額度為30元/m2,先進型智能化投資額度為50元/m2,領先型智能化系統投資額度為70元/m2,不同地域、不同時期、不同工程還會有差異。下面筆者結合一些工程實例,對不同標準的投資嘗試作些粗淺的細化分解工作,以期對同行有所幫助。下述表1、表2、表3分別為網絡子系統、安全防范子系統、信息管理子系統可供選擇的系統配置(其中控制設備選型以國產為主)。
智能化系統限額設計主要側重于縱向控制,即作好初步設計的方案選擇及費用指標,施工圖設計階段作好工程量的控制,使建筑工程具有更高的性價比。
因此,設計人員不僅就是新技術的領跑者,也應是價值工程的體現者,應將技術與經濟有機地結合,設計出面向市場的“以人為本,以用為先”的智能化系統工程。
最大限度地利用總平面有限的場地資源,合理有序地布置綜合管線。
提高有限的通道資源的使用率,加強智能小區總平面設計全程控制,設計人員應注意弱電管線的相對位置:在水平面與電力管線分設于建筑物的不同近端,煤氣管、熱力管、給水管、雨水管及污水管順序間隔排開;在垂直面上,弱電一般位于距地0.6-0.8m的最上層,以下由淺及深依次為熱力管、電力管線、煤氣管、給水管、雨水管及水管。
以上的最小間距充分考慮了各種管線的施工工作面、檢修時安全可靠、使用時抗壓性、相互間的抗干擾,以及管線分支分歧或超長時管井管孔的設置空間。若要減少,必須有相應的可靠的技術措施。住宅小區智能化的建筑,直接導致室外智能布線的膨脹,使得本來就不太富余的通道更加緊張。而在總平面的建設過程中,存在多頭管理、條塊分割、工期短、投資大、工種交叉現象,經常出現“挖挖平平頻頻挖”的尷尬,嚴重影響工期和投資,質量也得不到相應的保證。其中,除了業主管理、施工配合、行業壁壘等因素外,設計不擾也是一個重要原因。而高質量的總平面設計則是保證智能化系統最終實現的重要環節。
在總平面設計中,由于種種原因,設計初期各工種往往缺乏必要的交流與協調,“各自為政”現象時有發生;設計后期缺少綜合管線校對,造成總平面設計管線空間分布不合理、重疊交叉現象較為嚴重的設計缺陷。因此,應加強各專業間的相互配合,認真執行相關規范,使綜合管線布置合理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