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巧云 席志榮
摘要:以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和農業生產條件,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為目的的水土保持工程,是集土壤學、水文學、生態學于一體的一門學科。文中對水土保持工程建設提出一些新的思路。
關鍵詞:水土保持;新思路
水土保持是指在水土流失區域實施以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和農業生產條件,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為目的工程、植物和耕作措施,是集土壤學、水文學、生態學等于一體的一門學科。以往的小流域規劃和水土保持生態工程設計都是由各級主管部門自行完成的,規劃設計標準不一、水平參差不齊,大部分項目只有規劃而無實施設計,并且在規劃內容的敘述和圖例標注等方面也很不規范。長期以來形成的這些習慣同樣也體現在了這次設計之中。設計規范不規范,會直接影響將來得組織實施和管理,也影響到工程的效益評價和工程的概預算。
1 示范工程的規劃設計情況
1.1 基本情況
某流域為黃土梁狀丘陵地貌,流域內溝壑縱橫,地形破碎,植被稀疏,流域海拔在1061-1976米之間,相對高差915米。流域總面積20.8平方公里,年土壤侵蝕模數6000噸/km2.a,溝壑密度2.7km/km2,流域內年均降水量500毫米,降水比較集中且容易形成自然災害。流域全為水土流失面積,旱澇災害頻繁而且水土流失嚴重,導致小流域土地資源的破壞和人居環境、農業生產條件以及生態環境的惡化,生態平衡失調,上壤肥力降低,糧食產量低而不穩;灌溉而積減少;人畜飲水困難;水上流失與貧困惡性循環,嚴重地制約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1.2 規劃思路
緊緊圍繞改善生態環境與扶貧開發相結合,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把充分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復能力防治水土流失的自然修復理念融入到小流域水上流失綜合治理中,由對應治理向條件建設轉變。立足于該小域水土資源的實際,根據當地農民生產生活的實際需要,在劃分生產用地和生態用地的基礎上,將治理的重點和資金的投向集中到生態恢復、生產用地的水土保持改造和生產力的提高上,通過水土資源的集約化利用,促進生態用地的最大化,通過消除水土流失人為因素,實現生態用地的植被恢復,進而逐步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寬裕和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根據項目實施區的自然地理、社會經濟特征和水土流失的有關情況,確定項目建設的主要措施為以水系配套工程、生物治理工程、生態村建設、坡改梯、農機路建設,對項目實施核心區實行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突出重點,點面結合,充分發揮各項工程的系統綜合功能,搞出小范樣板,為今后的小流域治理探索出一條行之有效的路子。
1.3 規劃布局結果
小流域規劃綜合治理水上流失面積15.17 km2,其中新修水平梯田577.27hm2,栽植優質葡萄679.76hm2,營造水保林259.62hm2,同時,新修6米寬的農機路6條,總長70公里,修建淤地壩1座,布設谷坊150道,溝頭防護工程580處,修建水窖915眼,新建上水工程三處,蓄水壩1座,建雨水集流場1處,增加有效灌溉面積576 hm2。
2 通過治理后的啟示
2.1 必須遵循水土保持基本建設程序
水土保持生態工程建設程序一般為:規劃、項目建議書、可行性研究、初步設計、施工準備、建設實施、竣工驗收、后期評價等階段。藉河示范區二期工程從程序上已到了初步設計階段,初步設計就必須以可行性研究報告為基礎,以小流域為單元,將各項治理措施落到具體地塊,并進行工程設計、項目建設目標、規模和工程總體布局、施工組織設計和分年度實施計劃、投資概算、效益分析應符合國家有關的水土保持標準。可行性研究報告是在可靠的資料基礎上,從技術、經濟、社會、環境等方面進行全面的分析論證,提出的可行性評價,是項目決策和進行初步設計的依據。批準后不得隨意修改和變更,若在只要內容上有變動,應上報原審批機關復審同意。
2.2 堅持以人為本,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過去治理水土流失更強調的是改造自然、人定勝天,向大自然無止境地索取。現在我們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即要求凡是都要尊重自然規律,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如果不能很好地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不僅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而且還會制約了可持續發展。要求在水土保持綜合規劃中,山、水、田、林、路的統一規劃要符合當地的自然規律;在水資源調查評價中應充分研究氣候、降水、植被等自然條件;在農、林、草、水域、荒地、道路、村莊等用地比例調整中,注意相互協調、相得益章;在規劃生產發展方向時,農、林、牧、副等產業必須與當地資源條件和優勢相適應,不能違背自然規律盲目發展;在林草品種的選擇上更應適地適樹,不能盲目。轉變觀念,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更高層次開展水土流失治理,使水土資源得到高效、可持續利用,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居環境顯著改善。
2.3 充分依靠生態的自我修復能力防止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工程建設在堅持“三大效益”相結合的同時,根據經濟社會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要求,進一步樹立生態優先,保護優先,治理與開發相結合的原則。把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放在首位,在堅持依靠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的同時,更要尊重自然,尊重科學,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搞好封育保護工作,減輕生態壓力,依靠生態的自我恢復能力恢復植被,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從主要依靠人工治理向人工治理與生態自然修復并重轉變。實現工程建設防治模式的轉變,即要“因地制宜、綜合防治、高效開發、美化環境、科學管理,實現水土資源持續利用,生態系統良性循環”,以水土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4 依靠科技,提高治理效益
我們要改變過去傳統的、粗放的治理模式向現代化、高科技、集約化的治理方式轉變。加強工程技術人員自身科技水平與業務素質的提高,積極參加各種技術培訓,大力推廣“3S”技術的應用。充分將理論與實踐,科技與生產相結合,發揮科學技術的先導作用,積極引進先進技術,先進理念和先進的管理模式,注重科技成果的轉化,大力研究推廣各種實用技術,采取示范、培訓等多種形式對農民群眾進行科普教育,增強農民的科學治理意識和能力,從而提高治理的質量和效益。
2.5 科學規劃、精心施工
堅持以小流域為單元,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耕作措施相結合,按照因地制宜,講求實效、生物措施、工程措施、農耕措施相結合,山水田林路綜合配套,喬灌草結合的原則,集中連片,一次到位,科學規劃,逐級建立完整、綜合、高效的水土保持防護體系,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在工程建設中,要堅持高起點、高標準、高規格、高效益的思路,以創特色,出精品為目標進行嚴格的施工。
2.6 檢查驗收,嚴把質量
為了確保小流域建設的工程質量,除了抓好前期規劃工作外,還要狠抓施工管理和竣工驗收工作,在施工中組織工程技術人員深入現場巡回檢查。堅持按規劃設計施工,驗收,用一把尺子,一個標準衡量評定工程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