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寶 赫英華
摘 要:伏秋整地是一項不斷發展變化的農業技術。原來單一的平翻,目前已演變成翻、耙、旋、松、起壟、鎮壓等多種整地方式相結合。相應的耕作制度也由原來的連年翻耕發展為“三三輪耕”。新的耕作方式和耕作制度促進了我省農村農業生產的發展,如巴彥的“永常模式”就把伏秋整地用為一項提高大豆產量的恬備技術,在實踐中取得很好的效果。提高整地質量是提高農業作物產量的必要前提,但在推廣過程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及阻力。
關鍵詞:整地;農業機械
1 影響秋整地技術推廣的因素分析
1.1 農民認識有待進一步提高
雖然秋整地乃至三三輪耕制是高產措施之一,但推廣該技術要有一個過程,尤其是我省乃至我國農民傳統種植方式的影響較深,不易接受新技術。這不但影響縣、鄉、村各級組織工作的開展,而且也會影響作物產量,從而影響農民收入及我省農業強省建設進程。
1.2 領導工作方式有待提高
推廣高產栽培技術、發展農業生產是有關部門服務(受精)的本職工作,在整地工作中制定相應的計劃,以督促各基層生產單位落實工作也是可取的。但在實際工作中存在上級下達的任務過于具體,出現鄉里任務縣里定、村里任務鄉里定,這樣可能會造成指導(指令)性計劃脫離實際的情況。更有甚者,上級組織為便于檢查和突出領導業績,給各級(村)指定秋整地地塊,造成有的地塊三三輪耕變成了連年翻耕,而有的地塊則變成了連年無耕的不正常現象。這種情況下,肯定會影響農民秋整地的積極性,甚至影響鄉村干部工作熱情。至于各地搞示范田、示范帶,便于對比不同耕作方法的效果,是推廣高(新)技術的一種有效途徑。但若示范田(帶)總是連年集中在便于領導檢查驗收之處,就會事與愿違,造成只走形式而無效果的反面效應。
1.3 土地條件限制
適時整地是一項高產栽培技術,但具體推廣該技術時應因時因地而宜,有些年景在伏秋季節降雨量偏大,部分低洼地塊土壤含水量大,影響秋整地作業及時進行。這時,若強制進行機械秋整地,雖整地時間得到保證,但卻不能收到應有的效果,這也直接影響各鄉村秋整地任務的完成。
1.4 機具限制
若選用小型輪式拖拉機組(12/15/1Ps)完成整地作業,不但達不到作業質量,而且壓實土壤嚴重。多年實踐證明,長期使用小型輪式拖拉機組進行整地作業,不但影響作物產量,農民不易接受,而且造成土壤嚴重板結,直接影響農業持續穩定發展。要保證整地作業質量,要求由大型機具完成作業,但有的鄉、村大型機具數量不足,無法在適時完成全部整地任務。
1.5 資金限制
秋整地機耕費用占農業生產費的20%-30%,按要求進行整地作業,會增加農民的生產成本。另外,農民習慣在整地同時施底肥,但秋整地時,農民尚未出售余糧,手里無足夠的資金購置肥料,即使秋季整地,也無法施入底肥,第二年春天播種前還要再次破壟施肥,增加了機具進地次數,不但影響土壤墑情,而且增加農民耕整地費用。因此,有些農民寧可犧牲產量也不進行秋整地。
2 搞好秋整地任務的對策
鑒于上述原因,綜合分析主客觀因素,要有針對性采取以下措施,保證整地工作及時有效完成,進而促進農業新技術推廣,促進我省農業發展。
2.1 提高農民認識
采取多種形式宣講秋整地技術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及給農民帶來的效益。一項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往往要看一個或幾個周期的應用效果后,農民方可能接受。這無疑延長技術推廣的時間,與現代科學技術進步的速度不適應,因此就要根據這一事實采取各種方式宣傳有關技術特點、使用方法及應用效果,提高農民應用先進技術的主動性。
2.2 改變領導工作方式
有關領導雖重視整地工作,但具體工作方法要依實際而定,農民無資金購買肥料,是阻滯秋整地任務完成的主要因素之一,領導應想辦法解決這一問題。另外,三三輪作制應結合實際貫徹落實,不能只是為便于檢查或為營造示范田(示范帶)的視覺效果而忽視各塊土地的實際情況,有關領導及決策者要體察下情,應只布置原則性任務,給下層領導留一定的決策余地,不要人為地給農村整地工作施加阻力。
2.3 籌集必要的資金
在秋整地工作中,更新、購置大型農機具是完成秋整地工作、保證糧食增產的必要措施之一。有關部門及領導要正確認識這一點,籌集必要的資金,加大農機具購置及更新力度,為秋整地工作順利進行提供必要的物質技術基礎。另外,針對秋季農民手中無余錢購買化肥這種情況,有關部門是否能(采取款購肥或采取)以糧易肥、賒銷等方式供應農民充足的化肥。保證秋整地同時深施底肥,增加秋整地的技術含量。
2.4 推廣配套農業技術
秋整地工作在全省已普遍受到重視,然而在某些地區秋季耕整地工序復雜、質量差。針對這種情況,要結合推廣大型機具秋整地技術同時,還要推廣先進的耕整地及播種機械,如我省很多地區使用的旋耕深松起壟機一次能完成旋耕、深松、起壟、鎮壓幾種作業,不僅保證整地質量,而且減少機具進地次數,有利于保護土壤,促進農業持續發展,同時也降低農民的機耕費用,增加農民收益。
2.5 做好“兩結合、兩改革”。“兩結合”是農機和農藝相結合;農機推廣人員和農業推廣人員相結合,以達優勢互補的目的。“兩改革”是改革壟距,使之基本保持一致,即60cm-70cm之間,以適應大型深松機的1.44m工作幅寬;改革壟臺追肥為壟溝追肥做法,以使深松深追肥相匹配,最后達到增產的目的。繼續堅持引進、實驗、示范、推廣相結合的原則,搞好技術報務,做到“四個跟蹤”。跟蹤技術指導;跟蹤技術咨詢;跟蹤考察記錄;跟蹤實地測試。三是應該建立健全技術服務責任制。這個責任制應在作業前就確定出來,作到“四個明確”。明確人員;明確職責;明確分工;明確任務。四是應該采取切實有效的組織措施,以推動和促進這項小小的“技術革命”順利實施。應該積極穩妥地、有計劃、有步驟地做好相關工作,做到“五個統一”。統一秋收倒地時間;統一使用調度機車;統一計劃安排作業順序;統一制定作業質量要求標準;統一作業收費價格標準。
總之農業機械要適應我國新世紀農業與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并且探索適應我國現實發展狀況的創新模式,要對農業機械及相關的政策及不同發展階段的特征、問題與經驗不斷深入實際進行調查研究,使我國的農業機械產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路上持續、穩定的發展,為農業現代化與國民經濟的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廣大農民已逐漸認識到科學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地位和作用。只要推廣措施符合實際,先進適用技術肯定能順利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