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速炎
隨著又一年高考的日益臨近,“高中生”與“高考”這兩大名詞再次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4月初,重慶市招生辦人士透露了這樣一個消息:今年應屆高中畢業生中,有上萬名學生沒有報名參加高考。臨近高考,單重慶一個地區竟然就有上萬名考生放棄了高考的權利,那么放眼全國,又會有多少類似的棄考考生?在這其中,又是什么原因令這些高中生們在“魚躍龍門”的最后一刻放棄了機會?
高中生放棄高考為哪般?
重慶上萬名高中生放棄高考的消息傳出之后,即刻在社會上引起軒然大波。無獨有偶。4月15日,湖北省又傳出消息,2009年該省約有2.6萬學生放棄高考。2006年,湖北普通高中招生人數為45.8萬,而今年只有43.2萬應屆生報名高考,約有2.6萬學生放棄高考,棄考考生比例占總數約5%。在這些棄考的學生中,農村學生占絕大多數。
對于導致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有業內人士認為,當前一般院校特別是大專院校畢業生“就業難,收入低”從而在學生以及學生家長中引發的“讀書無用論”是其棄考的重要原因之一。
近年來,農村學生在重點高校中的比例逐年下降,大量通過高考的農村學生進入大專院校讀書。在就業寒冬中,研究生擠占本科生就業崗位,本科生擠占專科生崗位,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倒逼專科生崗位的現象,使得缺少社會關系和創業資金的農村大專畢業生難以求職就業。這一現象,刺激著即將參加高考的農村學生。面對當前競爭激烈的就業形勢,不少農村學生自認考不進名牌大學,讀一般大學可能找不到理想的工作,還不如早打工,早掙錢。
而對許多學生家長而言,當前高額的教育投資與低端的教育回報率也使他們對當前的高考制度充滿了失望。網絡上曾經做過一項調查,一個家庭培養一名大學生的教育年限為19年,從幼兒園到大學的教育花費為15萬元,而一名學生在大學期間耗費的教育資金最高,平均需要6萬元左右,倘若按照一個普通農村家庭年凈收入1萬元來計算,基本連續6年一家的全部收入都要供孩子上大學,而這僅僅是普通的農村家庭。對于那些特別貧困的農村家庭和城市低保家庭而言,這筆費用更讓他們難以承受。
反過來,現在大學生就業難,即使大學畢業之后能夠找到工作,按照目前起薪2000元(必須在大城市)計算的話,除去生活費,每月存款500元,至少10年才能將教育投入“掙回”。即使年收入在5萬元左右,收回成本也要5年。這種巨大的反差讓廣大的家長如何能夠接受呢?因此,對許多學生家長而言,孩子如果考不上好大學,真不如早點就業。
再者,就當前來看,盡管國家針對大學生畢業后即可獨立創業的支持政策越來越多,但自主創業需要啟動資金,更需要有一幫經驗豐富的合作者,雖然大學生們有激情、敢闖敢拼,會義無反顧地向成功邁進,但他們中的許多人也必然要接受失敗的現實,雖然說成功讓人渴望,但一旦失敗,帶來的損失也是巨大的,對于經濟脆弱的農村孩子來說更是如此。這也導致了一部分農村學生放棄上大學,畢竟農村學子最關心的,是如何最快地解決經濟問題。
此外,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元化,人們流動的社會渠道也不再局限于高考這一條路。以前,高考的嚴酷不僅在于競爭的激烈,還在于高考幾乎是改變命運的唯一通道。人們所說的“千軍萬馬闖獨木橋”,就是對高考不可替代作用的形象描繪。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有越來越多的選擇和機會去改變自己的生活,高考的魅力也就隨之有所下降。在農村人看來,既然出去打工賺的錢并不比讀大學后賺的少,既然在城市打工也可以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為何非要付出巨大的代價讀大學呢?雖然,讀書依舊是農村學生實現向上流動的主要渠道,但已經不是唯一的出路。
本質原因:教育資源欠缺公平
對于大量農村學生放棄高考從而引發的“讀書無用論”,有專家表示,最本質的原因在于當前中國教育資源欠缺公平以及整個社會價值觀的扭曲。
就當前而言,中國教育資源分配不公是一個必須承認而又無奈的現實,畢竟,有限的教育資源如果真的能做到公平,那需要國家投入相當大的財力、物力、人力,由于受經濟發展的現實條件所限,國家也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做到相對公平。也正是這種先天的地域性差別,導致了高考的錄取分數線在不同地方差別巨大。
而且,與城市相比,農村的孩子由于受到農村教學資源貧乏的影響,他們未能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和豐富的課外知識;受家庭經濟狀況的影響,他們也不能通過家教補習、名校名師點撥掌握學習技巧。自一開始,他們和城里的孩子就沒有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卻必須面對同一張高考試卷,自然升入重點大學和普通本科院校的難度就更大。另外,雖然高考藝術、體育等方面的加分看似公平,但農村學校和家長無力培養孩子的特長,學生也無法以加分的途徑提高高考成績。這種由于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導致的競爭殘酷性,使得很多農家的孩子在競爭中不堪重負,從而被迫提前退出。
其次,中國教育制度本身存在的問題也是導致大量高中生放棄高考的本質原因之一。從目前教育系統的業績考核來看,學校高考升學率是評定一個學校優劣的關鍵指標。學校迫于升學壓力,會召集部分升學無望的考生做思想工作,勸其放棄高考。這種預考形式,想必在一部分學校已經成為高考潛規則。不是學生們不想高考,而是有人人為阻斷了他們追求進步的夢想。在這其中,教育與社會發展脫節,也是一部分學子放棄考高的原因之一。讀書無用是因為學生一直在讀無用的書,如果是適用的書,不用勸誡,大家都會爭著去讀。中國教育所存在的弊端,已經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進步和社會文明的提升。幾十年來,中國教育已經鈍化為政治服務的工具,而不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思想啟蒙平臺。填鴨式教育、專業設置不合理、課程被絕大多數無用的教材充斥……在這樣的教育模式下,學生不能學以致用,造成中國社會的創新不足。創新不足,必然就會衍生產業發展緩慢,產業結構無法升級,對大學生的需求不足,從而步入就業困難的惡性循環中去。
此外,當前社會對成功標準評價的異化,也催化了“讀書無用論”的進一步蔓延。現在人們評價一個人是否成功,不是以一個人的學術成就、專業能力或者其它特長,而是唯金錢化的評價標準,扭曲了中國社會的價值觀。既然讀大學賺不到錢,那為什么還要讀大學?
另一個不可忽視的現象是,現在一些所謂的“好單位”(例如銀行、電信、石油、電力等壟斷企業),如果沒有熟人,就算你學業再好也是很難進去的,這使得“大學畢業能夠找個好單位”的預期在沒有任何家庭背景的農村學生中消失了,無形中降低了上大學的吸引力。
在當前的全球競爭中,人力資源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致勝的唯一資本。人力資源的優劣與一個國家的教育水平息息相關。如果“讀書無用論”在一個國家蔓延開來,國民素質的提高就無從談起。在與其它國家的競爭中,我們已經在起跑線上就注定了后半程必輸無疑。
放棄高考是理性的回歸?
對于萬名高中生放棄高考的現象,也有部分專家持贊同觀點,認為這部分學生放棄高考代表了一種理性的回歸。
從目前來看,孩子能上大學,對于家庭來說,是一種教育投資,且是一種高回報的投資。歷史上,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是“學而優則仕”,孩子能考上大學,家長臉上“很風光”,人們似乎有一種“習慣思維”——學歷越高,水平越高,能力越強,就業越容易。
然而,現實又是如何的呢?當下,很多大學一些專業的設置“隨大流”,不僅教學設施跟不上,一些突擊提拔的“講師”、“副教授”的教學水平也令人不敢恭維,高校培養出來的大學生,甚至一些碩士生、博士生,都有些“粗制濫造”;但是,很大一部分大學生卻仍然自以為“我是民族的精英”,畢業后“大事做不來,小事又不做”,每年全國有數百萬大學生就業難,就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特別是對于那些家境比較困難的家庭來說,孩子上了大學卻找工作難,這種“買賣”實在是“得不償失”。在這種情況下,重慶上萬名學生選擇放棄高考,其實代表了一種理性的回歸。
早在2008年10月9日,教育部在其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首次表示,1999年決定的全國高校大規模擴招“太急促”。此前,2008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報名人數為120萬人,比上年減少8.2萬人,這也是2001年以來報考人數的首次下降。也就是說,在這次國際金融危機風暴襲來之前,無論是教育行政部門還是廣大考生及其家長,對于當下虛浮的“高學歷熱”,已經有了理性的思考。特別是用人單位,2007年11月發布的《上海高校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研究報告》顯示,在用人單位看重的指標中,“知識技能”、“實踐經驗”等更被看重,“學歷”僅排第六位。而吉林、山西、廣東等省都出現了研究生初次就業率低于本科生的情況。學歷與就業的這種“倒掛”,無疑給高學歷盲目崇拜熱潑了一盆冷水。人才市場逼著人們不得不冷靜下來認真思考:找工作是憑真本事,還是憑高學歷?
一個國家合理的教育制度應該是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之間協調發展。在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相互協調下,讓眾多的學生能夠掌握一門求生的技能,這才是教育所要達到的根本任務。特別是中國制造業發達而服務業滯后,金融證券等高端服務業吸納大學生的能力有限,按理應該是職業學校特別是高等技術學院的畢業生人數多于普通大學。而如今我國教育的形勢卻體現在高等教育膨脹發展,職業教育畸形緩慢而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以至于難以生存。
有鑒于此,專家們發出強烈建議,希望國家的黨政機關能夠好好的認清這種形勢,及早做出政策安排,讓那些放棄高考的學生,能夠在這個社會上真正學到生存之術,讓他們也能充分的為社會做出更多更大的貢獻。屆時,“讀書無用論”的錯誤論調必將自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