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亞娟
民間舞蹈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廣大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漫長的社會生活中逐漸創造和形成,又在民間的流傳中不斷發展、傳播的文化現象。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民間舞蹈,每個民族、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特有的民間舞蹈。民間舞蹈代表了它所在的國家、民族、地區的文化特點,是各國、各民族、各地區進行廣泛交流、開闊視野、取長補短的主要內容,是增進相互了解、促進友好往來的主要方式。從本質上講,民間舞蹈從表達的內容到表現的形式上都有很好的利用和欣賞價值,有很多值得其他藝術品種借鑒的地方,是我們創作現代民族舞蹈及其他藝術舞蹈的參考依據,也是其他藝術品種創作上取之不盡的源泉。從功利方面來講,將民間舞蹈納入有意識的旅游活動,溶入自然景觀,對樹立地方文化品牌,開發地方旅游業,帶動其他商業、飲食業、交通業、手工業都會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而作為擁有多民族、有著豐富民間舞蹈的遵義縣,只有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研究和探討本地區民間舞蹈的突出優勢及其發展方向,才能更好地推動遵義縣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的全面發展。
一、 遵義縣民間舞蹈的種類及特點
遵義縣是一個多民族雜居的地區,全縣有苗族、仡佬族、彝族等20個世居少數民族,約14081人,占全縣總人口的1.22%。苗族、仡佬族是遵義縣兩個主要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洪關苗族鄉和平正仡佬族鄉,兩個鄉共有8個少數民族聚居村,86個少數民族聚居村民組。遵義縣的少數民族擁有各自獨特的民族節日和生活習俗,在每年的少數民族節日中,都少不了有民間舞蹈登場助興。遵義縣民間舞蹈流傳較廣,漢族普遍喜歡龍舞、獅舞、錢桿舞、高蹺舞、秧歌舞和花燈舞。少數民族舞蹈色彩繽紛,個性獨特,有苗族的蘆笙舞、仡佬族的踩堂舞等,它們生于民間,長于民間,來源于生活,記錄著歷史,包含著真實,充滿了激情,有著厚重的民族史的內涵。下面主要介紹幾種民間舞蹈:
《比夷枚》(即踩堂舞)。 是仡佬族早期祭祀祖先的一種儀式,此儀式實際通過一系列踩踏蛇蟲螞蟻姿勢等跳舞活動來完成。在發展的過程中,《比夷枚》已從最早的祭祀祖先到最后用于各種娛樂活動,它已成為仡佬族一種特殊的生活習俗。現僅保留于平正仡佬族鄉。
《咕夯它兜》(即勾腳蘆笙舞)。是苗族祭祀老人去世的一種民間舞蹈。它有獨舞、雙人舞和集體舞之分,舞者視環境條件可多可少,一般成偶數,身著盛裝艷服,長衣彩帶,圍繞靈堂,自吹自跳。時而勾腳拐腿,時而兩者相互碰膝,擊腳掌,步伐穩健有力,旋律節奏性強,表演隨意性大,氣韻凝重深沉,以寄托陽世間的親人對于死者的悼念之情。
《勞瑪倒》(即滾山豬)。是苗族男女青年在節日、造房、婚嫁吉慶的日子里,或兩人一對,或三五成群,聚集于鄉村邊的場壩中跳的一種自娛自樂性的民間舞蹈。
遵義花燈。主要流行于漢族之中,是一種載歌載舞、說唱結合的民間傳統文藝。表演形式有除唐二、幺妹分別進行獨舞、雙人舞外,還可進行集體舞;表演類型分為愿燈、燈戲和歌舞。它以祭祀酬愿、驅災逐疫、祈求豐收、納吉求福和求子表愛等為活動目的,常以民間的生產勞動、世態人情、民俗愛情及一些家喻戶曉的歷史傳說故事為內容,逐家演唱。
二、遵義縣民間舞蹈現狀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生產的快速發展,通訊、交通的大力改善,各民族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都有了空前提高,他們通過各種現代傳媒方式認識世界,開拓了視野,民族鄉村有了自己的漢文老師,世居草房也建成了鋼混結構的洋房,姑娘小伙穿上西裝洋裙,蹦著迪斯科、跳著現代舞、唱著卡拉OK,傳統的民間舞蹈不再是群眾唯一的娛樂方式。傳統與現代文化的摩擦,東方與西方文化的撞擊,特別是價值觀念的轉變因素,使古老的民間舞蹈文化正在發生著程度不同的變化。而另一方面,民族地區的民間習俗、風情禮儀等文化已經失去了原有風貌,我們民族的歌舞,極有特色的民間舞藝,已后繼乏人,水準也退化了不少。面對民間舞蹈處于失傳、消亡的情況,我們當代人應該把它搶救出來,繼承下去。我們在接納外來文化的同時,毋忘發展自己的民族文化。從這一角度來說,提高民間舞蹈的質量,發展民間舞蹈事業已是勢在必行、迫在眉睫的事情。
三、發展遵義縣民間舞蹈事業的幾點建議
1、充分認識發展民間舞蹈事業的重要意義
各級領導、各級文化藝術部門及有關群眾組織要充分認識發展民間舞蹈的重要意義,認識民間舞蹈的價值,才能正確地處理弘揚民族文化與引進文化的關系。這樣,才能對挖掘、整理、發展民間舞蹈事業給予重視,把這一工作擺到議事日程上來,扶持他們持續地開展民間舞蹈活動,指導他們對民間舞蹈進行改造,提高民間舞蹈的觀賞價值,讓民間舞蹈適應當代觀眾的審美要求,成為群眾喜愛的藝術品種,在現代藝術陣地上占有自己應有的地位,為文明建設發揮應有的作用。
2、加強對民間舞蹈的收集、整理、提煉和加工工作
堅持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針,積極鼓勵文藝工作者到少數民族鄉鎮、村寨深入生活,進行采風和調研,熟悉各民族的風情、習俗,把那些地處深山僻野的優秀少數民族民間人才和民間舞蹈挖掘出來,在保留原基本節奏、步伐、動律、體態的基礎上,進行不傷筋骨強化精華的加工,在服飾、道具上突出民族色彩。加工后的民間舞蹈又回到民間,從而帶動民間舞蹈形態從原生或半原生形態向變異形態發展演變,從而創作出具有時代氣息的反映民族生活的優秀的文藝作品。
3、將民間舞蹈移植到名勝風景區,融入旅游事業
旅游事業正在世界各地蓬勃發展,從當前旅游發展的態勢看,以觀賞鄉土風光、考察民族風土人情、搜尋異域風俗為主的各種特色旅游正在崛起,并越來越受到旅游者的歡迎。我們必須結合當地少數民族的族別,建設綜合性的民族風景點,把遵義縣流行、獨特的民族歌舞移植到風景區,融合到旅游事業中去,并與歲時節慶相結合,才能更大地展示其風采,發揮其價值。其次,把少數民族舞蹈引進風景區附近的一些酒店、餐廳。游客可以在餐廳一邊就餐,一邊欣賞少數民族的歌舞,既飽口福,又飽眼福,沉浸在美的享受中,頓覺一天疲勞盡消。采取文化搭臺、經貿唱戲的方式,不僅豐富了游客的生活,而且也發展了縣域經濟。
(作者單位:貴州省遵義縣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