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 紅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各類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都要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統領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并以此為前提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結合。基層文化館、站的建設與發展,必須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服務的方向,面向市場,努力降低產品和服務成本,增強自身發展活力,不斷擴展發展空間,保護和實現人民群眾基本文化利益,面向社會為公眾提供文化產品和服務,堅持把文化發展社會效益優先原則放在首位,不斷擴大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空間,普及群眾性文化活動,豐富文化生活內容,提高文化生活質量。
文化發展的社會效益,只有在文化的現代轉型過程中才能實現。事實證明,不論是國外還是國內,凡是實現了經濟高速增長的國家和地區,都經歷了一次又一次重大的文化轉型,實現了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轉換。青海省屬于多民族聚居地區,其社會、經濟、文化相對處于較落后狀態。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有一點是至關重要的,即各民族的傳統社會文化是與低下的生產力,與封閉式的、低層次的自然經濟相適應。雖然其間包含著可與現代經濟接軌的某些文化因素,但總的來講,它自身難以導致現代經濟的產生,難以作為現代經濟發展的有力支持。文化是經濟的一個內在的、深刻的促進或者制約因素。與現代化經濟相適應的文化,便可成為經濟發展的有力支撐;不適應現代經濟發展的文化,便會成為經濟發展的阻力。
因此,如何促使傳統文化向現代化轉換,提升未來小康社會的文化品格,為經濟和政治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建設具有鮮明時代特點和西部民族特色的社會主義新文化,是基層文化館、站面臨的歷史使命。
文化館(站)在堅持文化發展社會效益優先原則方面的主導作用是多方面的。大力搶救和保存民族的文化遺產,是文化館(站)的主要任務之一。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是該民族的根。民族的傳統文化既是一個民族生活歷史的生動寫照,又是一個民族存在身份的標記和展示。青海的藏族、漢族、蒙古族、土族、回族、撒拉族等各民族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創造了江河源頭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在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青海的民族文化有著豐厚博大的歷史蘊含和高原風格的文化品位。在現代化生活浪潮不斷沖擊傳統生活方式和人們的思想觀念、歷史文化不斷消亡的嚴峻現實面前,我們只有及時搶救和保存民族的精神財富,才能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實現文化的創新和發展。在國際文化的激烈競爭中,我們只有憑借自身優勢,充分展示了民族和地域文化風情,推出富有民族特色和充滿時代精神的文化藝術作品,打造民族文化品牌,才能在世界政治多極化、文化多元化的格局中,始終保持民族文化的獨特品格和主體地位。
青藏高原精神是青海各族人民立足高原、不斷進取、無私奉獻的斗爭實踐中形成的精神財富,是我們在開發西部,建設青海的現代化進程中必須始終保持和弘揚的精神動力。青藏高原精神內涵豐富,意義深遠,既有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各族人民煥發出來的新的時代精神,又有吃苦耐勞、堅韌不拔、團結協作等傳統美德。體現文化發展社會效益優先原則,就要挖掘民族傳統文化中這些積極、健康的精神因素,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為建設先進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文化發展社會效益優先原則,還體現在發掘文化資源優勢、開拓文化市場、發展文化產品方面。
青海地處高原,壯美的自然景觀,得天獨厚的民族歷史文化資源,多姿多彩的民間文化、民族歌舞,別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服飾,多樣化的民俗、民情,民族節慶文化等,是發展青海民族文化的優勢資源,并且潛藏著巨大的新的經濟增長點。通過保護和發掘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提升特色文化的品位,擴大民族文化發展規模,既能夠豐富和滿足各民族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又可以有效地增加地區經濟的文化含金量,推動青海經濟發展,從而使文化館(站)真正實現以社會效益促進經濟效益,以經濟效益提升社會效益,使“文化的經濟功能”與“經濟的文化取向”形成互動,形成良好的社會效益和文化影響,促進整個社會的綜合發展。
發掘、繁榮和發展民族文化,加強民族藝術創作活動,繁榮文化公益事業,必須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在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發生沖突時,必須首先堅持和服從于社會效益。如果不能正確處理這兩者之間的關系,一味追求經濟收入,而讓那些污染社會精神環境、毒害人們靈魂的文化垃圾充斥市場,必將造成極為不良的后果。文化資源中往往精華與糟粕并存,需要我們按照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認真分析,慎重對待。在文化資源的區分和選擇上,看它是否有利于兩個文明建設,是否有利于先進文化的發展。對那些與時代精神格格不入的東西要嚴加限制和剔除,比如宣揚封建迷信、宿命輪回、算卦占卜等愚昧落后的東西,有礙民族團結、傷害民族自尊心的藝術作品,宣揚暴力和色情、誨淫誨盜的文化垃圾等等,絕不能讓這樣的東西占領我們的文化市場。文化館(站)作為聯系群眾、服務社會的橋梁,必須在發展先進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滲透和毒害方面作出示范。
文化事業的社會效益,最終必須落實在豐富和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需求上來,具體到提升人民群眾的審美趣味上來,從而營造出一個健康向上的文化大環境。因此,積極推動地區群眾性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滿足人民群眾多方位、多層面的精神文化需要,是堅持文化發展突出社會效益的關鍵。
隨著我國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人民群眾的文化消費一直呈上升趨勢,潛在的文化消費能力將隨著小康社會的建設,逐步形成巨大的文化市場,培植更多新的經濟增長點。目前,針對青海經濟發展相對滯后、人民文化生活相對貧乏的現實,文化館(站)應當加強和改善黨對文化工作的領導,轉變經營和管理方式,深入了解人民群眾對文化產品的需要,把人力、物力、財力用于發展和壯大群眾性文化事業和民族文化產業中去,結合民族地區特點,抓好普及工作,不斷提高文化產品和服務質量,把發展群眾性文化事業與發展民族文化產業結合起來,堅持以地方民族特色為主,通過普及群眾性文化娛樂活動,廣泛開辟文化宣傳場所,建立社會主義文化陣地,傳播健康文化藝術發展活力,推動文化藝術創新。
群眾文化活動作為人民群眾自我參與、自我娛樂、自我開發的社會性文化,具有宣傳教化、普及知識、凝聚人心等社會功能。因此,加強文化場所建設,突出群眾文化活動的普及,既體現了文化發展的內在需要,也是提高群眾文化藝術修養、加強精神文明陣地建設的需要。實踐證明,各級文化館(站)開展的普及性的文化藝術活動,以及各種層次的藝術培訓班,豐富了文化藝術活動的形式和內容,有效地加強了群眾文化陣地建設,逐步建立起了支直群眾文化藝術骨干隊伍,形成了文化館(站)的基本工作方式,引導廣大群眾積極參與文化藝術活動,促進群眾性藝術教育活動的蓬勃開展,不斷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滿足群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發揮先進文化的影響力,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普及群眾文化藝術活動,可以讓更廣泛的社會成員參與其中,通過潛移默化的熏陶、教育和引導,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提高群眾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素養,在全社會形成健康向上的文化大環境,促進文化發展,繁榮文化市場,把巨大的精神力量轉變為推動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進步的物質力量。
總之,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進程中,必須堅持文化發展社會效益優先原則,大力發展文化公益事業。進一步加強基層文化館(站)建設,推進文化體制改革,不斷完善管理和運行機制,健全制度建設,推動文化創新,挖掘和發展民族文化,努力推進文化藝術精品工程,不斷開拓群眾文化的發展空間,滿足人們精神文化的需要,推動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繁榮與發展。
(作者單位:青海省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