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瓊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現有的公共文化供給已跟不上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的速度,在大量省外文化產品涌入省內市場的同時,作為文化大省的河南省其文化產品在量和檔次的競爭力上都已經呈現出明顯劣勢。基于此,這就需要各級政府相關部門開拓思路,制定適應時代發展的文化政策,從而鞏固我省文化大省的地位,進而向文化強省跨越。由此,筆者試圖就構建結構合理、發展均衡、網絡健全、服務優質、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思路做一點初探。
一、當前公共文化服務的現狀
目前,我省公共文化服務存在著許多有待改善和提高的地方。
(一)公共部門壟斷,效率低下
受計劃經濟傳統的影響,公共文化物品和服務多數屬于政府壟斷,且只是承載了書寫政府政績的作用。由于經濟發展局限,財力有限,往往表現為政府投入
嚴重不足、文化服務設施配置不均衡、公共文化設施利用效率不高等現實困境。發展公共文化服務,需要打破“政府是公共文化服務唯一提供者”的觀念,打破公共部門的壟斷地位。政府在加大對公共文化服務投入的同時,需要創新機制,進一步探索公共文化服務的社會化與市場化道路,尋求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在西方國家,非政府部門大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提供,其經驗值得借鑒。
(二)市場準入壁壘,資金流向單一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公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對公共文化需求的數量和質量不斷提高,單靠公共財政資源難以滿足公眾對文化物品和服務不同層次的需求。同時,因為市場準入壁壘的存在,大量民間資本不能進入公共文化的生產和供給領域,導致資源浪費。公共文化服務的改革要在政府繼續擴大財政投入力度的同時,探索公益文化社會辦的路子,綜合運用各種投融資工具和各種形式的財稅優惠政策,促使各類民間資本和生產要素向公共文化服務領域合理流動,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多方投資的公益文化發展格局。
二、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的對策
(一)公共文化服務,政府的基本職責之一
一要明確職能定位,各級文化部門要以保障公民文化權益為出發點,以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為原則,以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與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為目標,做好把握方向、統籌規劃、政策引導、強化扶持、有效監管等工作。二要完善管理體制,理順政府與社會、市場、文化單位等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的關系,實現以政府主導、多元參與的供給方式轉變。三要均衡發展,加大財政資金投入,規范財政轉移支付,優化公共文化資源配置,逐步形成向鄉鎮文化站、村級文化大院及欠發達地區、困難群眾傾斜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促進均衡發展。
(二)努力實現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主體的多元化和供給方式的多樣化
在保持政府所有的前提下,將國有公共文化部門的經營權分散給民辦、社團、企業或私人,實現國家文化行政系統與國家公共文化系統之間獨立和互補的關系,確立起較為科學而有效的公共文化管理的體制模式。
1、努力實現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主體的多元化。
推進經濟社會體制改革,鼓勵社會積極參與。在多元參與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政府雖是主導,政府及其所屬文化事業單位擔負著組織、提供、監管公共文化服務等主要任務,而社會組織將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因此,應研究制定支持民辦非營利文化機構發展的相關政策,通過政府購買、稅收優惠、引導社會支持等方式加大扶持力度,包括在職稱評定、評獎表彰、對外文化交流及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為民辦機構創造良好運營環境。隨著政府由“辦文化”向“管文化”轉變,企業可以通過公私合作、公益捐助等方式廣泛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成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可缺少的補充。
2、加大政府投入,努力實現供給方式的多樣化,不斷擴大覆蓋范圍。
除少數純公共產品和服務由政府直接生產和提供外,絕大多數準公共產品和服務一般采取由政府和市場混合提供的方式。一是不斷擴大公共文化服務項目范圍,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二是不斷擴大公共文化服務不同群體的覆蓋范圍,滿足不同職業、不同年齡、不同人群、不同族群的公共文化服務需求。三是不斷擴大公共文化服務區域的覆蓋范圍。應制訂公共文化服務最低標準,保證最低收入人群能夠獲得最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務。四是不斷擴大國家公共財政對縣、鄉、村級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近兩年對鄉鎮文化站和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投入很大,建好是基礎,關鍵是管理好、利用好,真正讓群眾享受文化服務。
(作者簡介:杜瓊(1982—)女,漢族,河南漯河人,漯河市群眾藝術館助理館員,學士,主要從事群眾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