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婕
美國的猶太作家大都來自東歐或是該地區猶太人的后裔。猶太的民族傳統、歷史文化、宗教乃至民間傳說等,構成了猶太人成為一個民族的屬性和特征。身在美國的猶太作家雖遠離東歐和以色列,但他們不忘自己的民族本性,并以此作為自己文學創作的重要源泉和歸宿。
然而,客居在美國的猶太人,一方面想要融入美國主流社會文化中,另一方面,又竭力想要保持自身幾千年的文化傳統,對自身的身份困惑和對猶太教義的反叛自然就成了文學作品創作的主題。
一、猶太人作家——菲利浦·羅斯(Philip Roth)
2005年,羅斯被瑞典文學院提名為該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這是繼2000年被提名后,這位“猶太文學才子”再次被提名。在5年內兩次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足以說明這位美國猶太小說家的實力和在世界文壇受矚目的程度。
羅斯是猶太移民的后裔,1933年出生在新澤西州的紐瓦克(Newark),他成長在一個滲透著美國文化的猶太格托(Ghetto)的世界里。在這樣兩種不同文化融合的文化環境里,羅斯面對著猶太傳統與美國文化的雙重影響。作為第二代猶太美國移民,羅斯更多的是把自己定位在美國文化圈內,并且以“美國人”自居。雖然他的作品都關系到猶太人和他們的生活,但是羅斯只承認自己“是個猶太人,但不寫猶太書”。
本文要著重討論的《再見吧,哥倫布》一書,是羅斯發表的第一部小說集,也是他的成名作。在發表的當年,此書便成為美國文學評論界的熱門話題,羅斯也因此書獲得了1960年的“國家圖書獎”和美國猶太書籍委員會頒發的“達格夫獎”。在此后的時間里,羅斯的創造力十分的驚人,他一共創作了26部小說和大量的文學專著與評論,其中有26部小說獲獎,從國家圖書獎到普利策小說獎、全美書評家協會獎,以及福克納小說獎等等。
羅斯是“最有才氣的、最有爭議的,對同化的復雜性以及猶太特性最為敏感的作家”。一方面,他的文學作品中充斥大量與性情節相關的描寫;另一方面,他作為猶太裔移民,其作品卻是以對猶太人和猶太教義的嘲諷反叛為主題,這些備受爭議的內容也使得對他的研究方興未艾,想要下一個具體的結論還為時過早。本文著重通過羅斯的成名作《再見吧,哥倫布》來探討猶太文學作品中的兩個常見主題:反叛和身份困惑。
二、對猶太身份的反叛
(一)猶太人來到美國
猶太人最初被稱為希伯來人,以后才被稱為以色列人和猶太人,這種稱呼本身便是猶太人文化變遷的結果。早在公元66年至135年兩次猶太戰爭失敗后,猶太人徹底喪失了獨立,喪失了家園,從此便開始了向世界各地的流散,開始了一部流亡史。流浪性一直伴隨著這個民族之后的發展歷程。
希伯來人在迦南生活了約12個世紀,在此期間,他們率先發展的一神教成為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起源。在1900多年的流浪史中,猶太人雖散居在世界各地,但他們無論在哪里都基本保持了民族同一感。猶太移民最初集中在歐洲,但人數甚微未能形成規模性的文化基礎。直到十九世紀上半葉特別是從1870年開始,大量的猶太人移民美國,猶太移民所承載的猶太文化才真正與美國文化發生了決定意義的碰撞。二戰期間,希特勒對猶太人的迫害,導致在美國的猶太人增加到500萬人,迄今有600萬猶太人生活在美國,約占美國總人口的3%。
(二)猶太人的身份困惑
由于猶太民族的流浪性的特點,早期的美國猶太文學的重要主題就是對身份困惑的探尋。早期移民來到美國后,一方面艱苦創業,想要這塊新的土地上建立起自己的家園。另一方面,在美國土地上的猶太人,無論富有貧窮,終究沒有找到家的感覺。他們一邊思念著故土或是猶太人區,一邊盡全力想要融入美國社會,想要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美國人。結果是令他們困惑的,無論多么富裕,他們仍難以進入美國主流社會和文化圈。
猶太人歷經了多次血腥痛苦的改宗,但是他們都堅定認為自己是猶太民族的一員,仍保有自己的民族性。但到了美國社會,身份的困惑中受到“美國生活方式”的沖擊。歷經改宗仍保持了完整民族性的猶太人,面對物質的極大豐富和花花世界,難以抗拒美國生活方式的入侵。第二代猶太移民,隨著在美國生活的深入,對身份的困惑問題不再像父輩那樣單純只為不能融入美國主流社會又不原放棄信仰而悲傷、迷茫。他們在美國這一大融爐中進一步淡化了猶太性,但又沒有被完全同化。當他們認識到“來到這個國家不是為了黃金而是為了上帝”時,猶太移民的困惑不但沒有減少反而更深了。
三、從《再見吧,哥倫布》來看猶太文學作品中的反叛
客居美國的猶太人雖然社會和經濟背景各異,但共同的歷史命運、文化傳統和種族身份使猶太移民在美國的主體社會中能以相對統一的亞文化體系出現。這樣,生活在當代美國社會中的猶太人就處于一種兩難的尷尬境地。他們無可避免地處于同居住地文化既沖突又融合的關系中。長期生活在文化夾縫中的現實處境使當代猶太人有一種特殊的感受,他們普遍有一種自我身份的困惑和非我意識,還有一種被世界排斥的感覺,這在猶太人身上常常體現為強烈的局外感和邊遠感,反映在猶太文學文本中就成了各種各樣的人性變異和心理病態現象。
身為美國的第二代猶太移民,在經歷了長期的身份困惑后,逐漸轉變為回避民族身份以及反叛傳統。羅斯雖身處猶太格托內,但是他的信仰體中,美國文化成為了一種正宗而猶太文化成為了受嘲笑的對象。此外,上世紀 60年代的美國物質生活豐裕,但是由于二戰在人們心靈留下了創傷,人們開始對宗教和固有的權威產生了質疑。美國一位社會學家指出:“美國60年代生活的曖昧性最顯著之處莫過于‘權威危機,不管是好是壞,大家都普遍覺得在美國生活中,無論是公眾領域還是私人領域,各種形式的權威都已失去其實用性、有效性以及合法性。”這種權威的喪失的結果之一,就是美國60年代興起的反正統文化運動,在那時美國的文壇上,反叛傳統的主題也是那個時代的最強音。對于60年代正處于青年時期充滿創作激情的羅斯來說,反叛便成為了他在1959年出版的《再見吧,哥倫布》的主題。
小說集主要的中篇小說《再見吧,哥倫布》通過一個普通的戀愛故事揭示了年輕一代的猶太人在戀愛方式和戀愛觀已經十分美國化,但在過程中卻迫于自己身份的或是家庭的原因要遵循猶太傳統,由此造成的只是悲劇。
書里的主角,厭惡猶太人傳統的家庭觀念和猶太教規,想要沖破傳統的束縛。文中的男主角尼爾(Neil)第一次遇見女主角布倫達(Brenda)的地點就非常的美國化且開放:游泳池。文中描述他們第一次遇見時,有許多的尼爾對布倫達身體觀察的細致描寫。
尼爾在第一次遇見布倫達的當天晚上就打電話約她見面。他到布倫達打網球的地點接她,其間在旁邊觀察布倫達打球的尼爾仍不禁觀察她的身體及動作。兩人在尼爾送布倫達回家的過程中接吻了。這發生在他們第一次正式的見面,兩人的關系進步得如此之快,顯得與猶太教義那么的格格不入,非常的美國化,
在接下來的日子里,尼爾和布倫達的表現也是不符合猶太教義的。他們第一次的正式約會又是在游泳池,有大量的親密接觸。在布倫達的這個暑假里,尼樂更完全不顧摩西十誡整日與布倫達尋歡作樂。
在小說中,對恪守猶太教義的舅媽裴萊德(Gladys),尼爾對她總是帶有一種不屑和嘲諷。他十分不解為什么舅媽要將就四個家庭成員的不同的作息時間分別供應四次晚餐,并且樂此不疲地一個一個的端上桌并看著他們吃完。裴萊德是典型的傳統猶太人,事事為家庭服務為家庭著想。她不喜歡布倫達作尼爾的女朋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布倫達身上所體現出的是美國社會中自立、能干以及有知識的女性的特點,而不是傳統的猶太女人氣質,她擅長體育運動,在波士頓讀大學,還有著富裕的美國化了的猶太移民父母。
在羅斯的筆下,尼爾和布倫達是反傳統的新一代猶太移民青年的代表,尼爾的舅媽和布倫達父母是維護舊傳統的一代。但是小說的最后一個部分,是反叛暴發的一個部分。當布倫達的父母發現自己的女兒與尼爾用的避孕物后寫給布倫達的兩封信表明布倫達的父母雖表面上是猶太教的衛士,但實際上在物質生活方面已被美國態度完全同化了的偽衛士。他們所想到的,整篇信里所提到的全部是與物質相關的批評和說服的內容。
在文章最后部分里尼爾和布倫達爭吵并分手,因為布倫達覺得沒有辦法帶尼爾一起回去面對家人,她覺得這件事讓她在悉心養育她的父母面前抬不起頭。雖然她所表現出的氣質和做的事情與猶太教義十分不符,甚至是對猶太傳統的反叛,布倫達在性方面的事情上仍受到猶太舊傳統的牽制。另一方面她說她要“回家”,回到養育她的父母身邊,說不清是真的因為她遵循了猶太教義里對家庭的重視還是她對父母經濟上的依賴。從小說的情節推斷,應該說是后者,因為在猶太新年的假期里,她沒有選擇回家而是選擇留在學校完成作業并約上了尼爾到波士頓來,說明她并沒有打算和家人一起度過猶太新年。如果不是因為父母的信件導致她與尼爾的爭吵,她本可以和男朋友一起度過一個愉快的猶太新年。
在小說的結尾,尼爾在審視了自己在鏡子中的樣子并回想了這一個暑假期間和布倫達的關系后,反思了自己是否真的是愛布倫達的,真的是愛刺激了身體里的能量,還是反之,他懷疑失去了布倫達對她來說是贏還是輸。在與布倫達分手后的一段時間內,尼爾失去了自我。但并未遲疑多久,就毅然踏上了回紐瓦克的火車,重新回歸到猶太社區。他們的反叛雖刺激卻并沒有成功,因為他們畢竟還是分開了。
通觀菲利浦·羅斯的作品,就像是一部美國猶太移民甚至可以說是當代美國的發展史。從他的作品可以看出飽經滄桑的猶太民族在美國這個文化大融爐里,經歷了最初的身份困惑,到隨后的反叛傳統后,并沒有被美國文化完全同化而喪失自己的民族特性猶太性。雖然羅斯對猶太教義進行了諷刺和嘲笑,但這并沒有促使猶太人摒棄自己的民族傳統,而是使在美國的猶太移民不斷的自省、改進,變得越來越有生命力了。
可見,一個民族想要發展下去并不斷強大,必須要能夠充分繼承和發揚優秀的傳統,才能擁有高昂的生機和活力。另外,還需要像羅斯這樣能夠敢于對本民族的傳統進行大膽而尖銳的自嘲的文學家,來幫助一個民族在保持民族自豪感的同時不忘自我反省,不斷地自我更新來保持生機和活力。
參考文獻:
[1]Arthur.A.Gray. American Jew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
[2]Cooper, Alan. Philip Roth and the Jews. [M]. Albany: SUNY, 1996.
[3]Roth.Philip. Good bye, Columbus.[M].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59.
[4]艾倫·格特曼.美國猶太作家——同化和身份危機[M].紐約:牛津大學出版聯社,1971.
[5]傅勇,菲利普·羅斯與當代美國文學[J].外國文學,1997(4).
[6]顧曉鳴.猶太—充滿“悖論”的文化[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7]萊斯利·菲德勒.紐瓦克的形象和愛的無禮:評論菲力普·羅思[J].中流,1959,(5).
[8]劉洪一.猶太精神[M].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
(作者單位:廣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