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道光二十五年五月(1840年6月)鴉片戰爭失敗至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前后共72年,是清朝統治由衰落逐漸走向滅亡的時期。鴉片戰爭后,西方帝國主義列強紛至沓來,中國被迫打開國門,進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隨著列強的侵入,西方的生活習俗也逐漸被引入中國,使得中國社會的風俗文化隨著西方生活習俗的引入而發生了巨大變化,逐漸西俗化。
一
清后期的風俗因受西方文化的沖擊而發生了重大變化,考察這一時期漢族社會風俗文化的變遷,主要有兩條鮮明的特征:
(一)西俗東漸
西方的生活習俗通過洋貨帶入、傳教宣揚、租借展示、出洋考察和大眾傳播這五條途徑傳入中國。洋貨作為西方文明的一種物質載體,在進入中國的時候,把西方生活方式也帶入了中國,使人們的經濟生活在原有的傳統色調之外增添了一些清代后期的色彩,并影響和改變著國人的精神面貌和國人固有的習俗文化;西方宗教的傳入,使一部分國人改變了信仰習俗,外國傳教士的文化活動,使西方文化和科學知識得以傳播,促使國人改變自己的知識結構和傳統觀念,對接納新事物擯棄舊習俗采取更為積極的態度;外國侵略者依據不平等條約在中國口岸建立的租界,成為國人窺視、模仿西方生活習俗的窗口;大眾傳播媒介對西洋風俗的評介,使人們大開眼界,并幫助人們有目的的選擇、學習對自己有用的習俗風尚;一部分有幸到國外游歷、出使、留學、考察的中國人,歸國后不僅用日記、游記,而且還用現身說法來介紹、傳播剛剛從西方學來的新習俗。
這一切,對國人社會風俗文化的開化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首先,使得社會生活習俗出現了尚新崇洋的趨向。社會上穿洋服,習洋文、用洋貨、行洋禮,一切以“洋”為時髦。其次,傳統習俗觀念有所更張。中國自古以來重農抑商,士大夫恥與商人來往。西方思想傳入后,商人的地位有所提高,商人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對社會風氣的移易,發生了巨大影響。
(二)改革易俗
在“西俗東漸”潮流的推動下,中國社會的價值觀念開始更新,封建性古時習俗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男耕女織、重農抑商的淳樸民風日漸式微,傳統禮俗發生了變化和解體。在清代風俗發展史上先后出現了天平天國的“禮俗改革”和戊戌維新時期的“天下移風”,中國社會風俗逐步向近現代化方向變遷;辛亥革命時期的風俗改革更是使中國社會的風俗文化有了突變性發展,并使之逐步進入了現代化時期。這一系列的努力和嘗試,為整個中國社會風俗文化的變遷帶來了良好的促進作用,社會風俗為之一新。
這一時期,社會風俗的新貌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第一,消除或化解了滿漢畛域,風俗文化進一步融合。光緒三十三年,清廷下詔令,命令徹底化除滿漢畛域,勿存成見。清廷實行這一措施的目的,主要是為鞏固其統治,但客觀上對滿漢風俗的融合有著積極作用。第二,興辦女學,提高婦女地位。1898年6月1日,“中國女學堂”正式開學。1907年,朝廷正式頒布了《女子師范學堂章程》和《女子小學堂章程》,中國女子的教育終于取得合法地位。這對中國傳統的重男輕女習俗來說是一個巨大打擊,同時也是中國人觀念的一次更新。第三,禁煙戒賭,改造惡風陋習。清末新政時期,政府又進行了一次禁煙活動,這次運動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規模大,措施有力;到了辛亥革命爆發時,社會上吸食鴉片的惡習已經基本上得到革除。第四,剪辮易服,倡導新的生活方式。清后期的維新志士們將剪辮易服、提倡新的生活方式作為民族主義與自由權的所在,借以激發人們的反清情緒。他們采取的這種措施,得到了中國社會的廣泛響應。由此可見,中國的風俗文化在西俗的沖擊下,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從此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
二
在西俗的沖擊下,中國社會生產風俗、生活風俗、禮儀風俗以及歲時風俗等都有了巨大的改變,在繼承自身一些傳統習俗的同時呈現出了千年未有的新風貌。現主要以清后期中國生活風俗方面的變遷來加以說明。
(一)服飾風俗
清后期服飾風俗變化顯著。“禁頭變服”,恢復“漢官威儀”和接受西方文明的“斷發”、“易服”逐漸成為全社會的呼聲。這種變化,就風格而言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以傳統風格為主,但在傳統風俗之外發生了“去樸從艷”、“尚簡求便”的變化;第二階段以變化為主,是近代服飾風俗形成的重要時期,有著“一變從新”的時代特征。兩個階段的銜接點大致在十九世紀八九十年代,其變化的幅度又因性別、職業、階層的不同而不同。清末服飾習俗發生重大變化的主要標志是“剪辮易服”的西方服飾文化的傳入。
清后期男子服飾受西方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西裝的流行。雖然男子的長袍馬褂、剃發留辮基本格局還在,但民間服飾風俗已明顯出現了改良。至辛亥革命前,西裝革履和長袍馬褂已并行不悖。而女子服飾受西俗影響主要體現在當時出現了西洋布制成的各種女式衣裙,如 “洋印裙”、“滿花裙”、“鬼子欄桿裙”、“一塊玉裙”等。
(二)飲食風俗
鴉片戰爭以后,在西俗東漸的大潮驅動下,中國社會的飲食特點主要是社會上出現了中西餐并行、士大夫以西餐為時髦的風俗。此時,在上海、北京、天津等城市,外國菜館越開越多,西餐逐步得到漢族社會上層人士的喜愛。清末,食西餐已成為了有錢人的時尚,如在北京,會見親朋好友,往往到“六國飯店、德昌飯店、長安飯店,皆西式大餐矣”。
(三)居住風俗
清后期,民居風俗的發展和演變有兩個特點:一是散落在廣大鄉間集鎮以及偏遠地區的縣城,除了極少數地方建有歐式教堂建筑外,絕大數多還是中國傳統民居的延續,北京的四合院、西北高原的窯洞、南方的天井院落等,都是中國傳統建筑的典型。二是在一些城市中出現了許多受到西方建筑風格影響的新式民居,體現出西化特征。
鴉片戰爭前后,在西人高樓大廈的影響下,中國人也開始建造西方或半西方式的建筑,出現了“多仿西式”的風尚。鄧子琴《中國風俗史》稱“晚清園亭,亦參以西式建筑,而通都大邑,幾于觸目皆是矣。”在天津,小洋樓漸漸取代四合院成為當地居室建筑的新潮流。另外,還出現了一種民居建筑的新形勢——里弄,許多里弄一式二層樓房,中間留出了筆直的通道,其西式的景觀與舊式小巷形成鮮明的對照。新結構的出現帶動了建筑材料的革命。清后期,鋼鐵、水泥、機制磚瓦、玻璃陶瓷等都成了新興的極有前途的工業。
(四)交通習俗
在繼承傳統的同時,清后期的交通風俗隨著西方文化的輸入而發生巨大的改變。許多商埠與經濟發達地區,如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在清末出現了火車、汽車、電車、摩托車、人力車和西式馬車等。這些西方先進交通工具的引進不但彌補了傳統交通工具的不足和局限,而且對人們的社會生活產生了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清裨類鈔》一書中對中國人乘坐馬車心態有詳盡的描述,說上海人乘坐馬車,周游繁盛處謂之兜圈子。初到上海的人或青年男女都好乘坐馬車,招搖過市,借以自炫,曰出風頭。1900年以后,官吏貴戚也以乘坐西式馬車為時髦,社會風氣因之變化巨大。
(五)娛樂風俗
清后期,中國社會的娛樂、休閑風俗基本傳承前期固有的格局,但在西俗東漸的大潮下也出現了許多新的娛樂風俗。
在全國范圍內,人們的娛樂、休閑生活基本傳承前期固有的風俗事項,戲劇、歌舞、百戲、雜耍、博弈,以及各種各樣的花會等。但在沿海地區的一些城鎮,隨著西方文化的進入,西式文體娛樂項目如看電影、幻燈、話劇、跳西洋舞、玩撲克牌、打臺球等,已逐漸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上層社會的主要娛樂休閑方式。如觀賞西洋戲劇,上海“每逢英歷18號在西國戲館開演諸劇……往觀者則攜小扶老,道路間頗形熱鬧”(《申報》1876年8月19日)。比起戲劇,對大眾影響更大的是電影。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電影正式傳入中國,上海一些戲院茶園開始陸續上映電影。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北京也開始放映電影。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第一部中國無聲電影《定軍山》拍攝成功。這是一部戲劇片,主角是當時赫赫有名的“伶界大王”、京劇譚派藝術的創始人譚鑫培。電影上映之時,百姓反應極其熱烈,竟有“萬人空巷來觀之勢”。西方娛樂方式的進入,使中國社會文化娛樂風俗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而帶有近代性的特征。
三
風俗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各個國家、民族、地區人們的風俗習慣呈現出各種不同的風貌;但他們又具有滲透性,不同國家、民族和地區人們的風俗習慣可以互相影響,相互滲透。清后期的社會生活風俗正是在受到西方文化沖擊的情況下,吸收了西方先進的文化因素,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新風貌。清后期,除了生活風俗外,其他與生活風俗并存的風俗,如生產風俗、禮儀風俗以及歲時風俗等也同樣受到了西俗的影響,同生活風俗一樣,逐漸呈現西俗化傾向。
綜上分析,清后期在對外開放的條件下,西俗大量的涌入中國。國人從多方面吸收許多國外傳來的先進風尚,使自己生活的領域不斷擴大,生活方式不斷豐富,使得一些千百年傳承的民族性習俗向綜合性習俗演變,甚至出現了民族性習俗與西方習俗并存的局面;有的則成為東西習俗一體的復合習俗,體現了中西合璧的兼容性,也讓我們認識到了在西俗東漸的清后期,中國習俗呈現出的各種新氣象。
參考文獻:
[1]徐杰瞬,周耀明著.漢族風俗文化史綱[M].廣西人民出版社,2004.
[2]林永匡,袁立澤著.中國風俗通史·清代卷[M].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
[3]萬建中,周耀明著.漢族風俗史 第五卷 清代后期·民國漢族風俗[M].學林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張國偉(1986—)男,四川成都人,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民俗學研究生 研究方向:社會民俗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