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玥
一、立法概況
(一) 嚴懲貪污受賄、以權謀私
《大明律》中規定:“凡官吏受財者,計贓科斷。無祿人,各減一等。一貫以下,杖七十。……四十五貫,杖一百,流兩千里。……八十貫,絞。”而《大浩》進一步加重了《大明律》懲貪的力度。如《大浩續編》第五十五條規定,官物起解賣富差貧,當處族誅,而依《大明律》僅是杖一百,足以見其用刑之重。《鐵榜》中也對公侯犯贓規定了極為嚴酷的刑法:“凡公侯強占官民山場、湖泊、茶園、蘆蕩及金銀銅錫鐵者……三犯準免死一次”,如此針對公侯貪贓枉法的罪刑實為史上罕見,也最突出地體現了朱元璋整頓官紀的決心和勇氣。
(二)嚴懲官員擅權失職
在懲治文武官員失職犯罪方面,《大明律》規定:“凡軍官犯罪應請旨而不請旨,及應論功上議而不上議,當該官吏處絞。若文職官有犯應奏請而不奏請者,杖一百,所有規避從重論。”文官在選拔考核官吏方面有“貢舉非其人”罪、“舉用有過官吏”罪;在職宿方面,有“擅離職役”罪等等。對官吏失職犯罪及其刑罰可謂面面俱到,非常完善嚴苛。
(三) 嚴禁朋黨為奸
朱元璋吸取前朝教訓,為鞏固王權,在《大明律》中首立“奸黨”罪,對“奸黨”罪處罰甚嚴。此外,明律還嚴禁內外官交結,太祖鑒于歷史上宦官擅權禍國之事頻發而下令“不許寺人干預朝政”,其后又發布了一系列類似的命令。可惜,明朝中后期的宦官擅權卻是歷朝最為嚴重的。
二、具體措施
(一)加強對官員的教化和法律素養的培養,重視法律宣傳
朱元璋十分重視對官吏的從政道德教化,運用儒家學說來約束官吏的行為。《明史》列傳第169《循吏》記載:“太祖懲元季吏治縱弛,民生凋敝,重繩貪吏,置之嚴典。府州縣吏來朝,陛辭,諭曰:‘天下新定,百姓財力俱困,如鳥初飛、木初植,勿拔其羽、勿拔其根。然唯廉者能約己而愛人,……爾等戒之。”①不僅如此,朱元璋還十分注意法律的傳播和普及。他規定每年的正月、十月,各級官吏、士大夫及民間老百姓都要聚在一起,宣讀講解律令。他還把《大明律》、《大浩》列為科舉考試的內容,鄉村也要求請私塾老師講授教之。朱元璋還將貪官污吏罪行昭示天下,以此教化勸導官員,從而達到預防官員犯罪的效果,從思想上給予警誡。
(二)建立嚴密的監督和特務制度
1、行政監察
朱元璋建立了一系列監察官員的制度,十分嚴密。該制度包括中央和地方兩級。中央監察機關有督察院和六科,其中督察院是最高監察機關,其監察御史具有對結黨營私擅權亂政官吏的彈劾權,對任何存在威脅的官員都有監視權。六科主要負責監督六部的管理。地方監察機構為各提刑按察使。
2、“民拿害民官”的舉報制度
《明大律》中明確規定:“有等貪婪之徒,往往不畏死罪,違旨下鄉,動擾于民,今后敢有如此,許民間高念有德耄民率精裝拿赴來”,還規定,凡布政司、州府、縣耄民人等,拿害民該吏赴京面奏者,“雖無文引”,關津也要“即時放行,不得阻擋”,“其正官、首領官及一切人等,敢有阻擋者,其家族誅”。②
3、建立特務統治網對官員進行有效控制
朱元璋的特務網主要由檢校和錦衣衛組成,朱元璋不信任官員,自然無法十分信任官員對官員的監督,為防止行政監督的官員與被監督官員狼狽為奸、沆瀣一氣,朱元璋通過特務從事緝訪、逮捕、訊獄等任務,幾乎無孔不入。
三、朱元璋“重點治吏”的啟示
(一)完善立法,建立完善的懲治腐敗的法律體系
目前我國懲治貪官污吏的法律主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和其他有關的行政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不成體系,凌亂并時有沖突。因此,可以借鑒《鐵榜》,就官員腐敗問題制定一部專門法。并且,加大懲罰力度,刑上高官。
(二)重視預防腐敗,建立完善的法治體系
單純利用制度來打擊腐敗,只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治標不治本。只有從腐敗的源頭下手,才能真正解決腐敗的問題。明初重典治吏的效果曇花一現,其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自有缺陷造成的。所以只有建立完善的法治體系,重視對官員的選拔和考核,重視法律的宣傳和教育,讓法治意識深入人心,才能真正解決腐敗問題。
(三)國家權力之間相互制約,強化權力監督
明朝雖有完備的法律監察體系,但是作為權力中心的皇帝卻不受法律的約束。朱元璋經常法外用刑,造成了法律執行實施的混亂。所以,廉政的實現必須要達到權力之間的相互制約。另一方面,強化權力監督也是防止腐敗的有效途徑。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防止官員腐敗就要進一步推動信息公開制度,允許并且為人民群眾監督舉報官員提供方便,從而有效地防止腐敗的發生。
注釋:
①王世誼,丁守衛.朱元璋“重典治國”思想探析[J].歷史學研究,2006(6).
②趙玉環.朱元璋嚴懲貪官污吏小考[J].政法論叢,1994(1).
(作者簡介:魏玥,女,南京人,華中師范大學政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