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憲政的概念
憲政與憲法一樣,都是舶來品。對于憲政的概念,中外專家、學者見仁見智。西方學者關于憲政概念的闡述相當豐富,有的從立憲政權所包含的要素來闡釋憲政,認為真正符合實際的立憲政體應包含的要素有:(1)程序上的穩定性;(2)向選民負責;(3)代議制;(4)分權;(5)公開和揭露;(6)合憲性。有的就憲政從制度上做出的安排來說明憲政,認為憲政是一種制度安排和較好的政治條件。有的以憲政蘊涵的法治要義來解釋憲政,認為憲政意指法律化的政治秩序,即限制和鉗制政治權力的公共規則和制度。憲政的出現是與約束國家及其官員相關 。綜觀學者對憲政概念的闡述,可知憲政包括憲法、民主、法治、人權四大實體內容,并表現為憲政規范、憲政體制、憲政文化三個層面結構。
二、公民參與對憲政建設的意義
公民參與與現代政治和民主制度是緊密相關、不可分割的。民主和法治是符合憲政的基本精神的,因而公民參與對我國的憲政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然而,國內學者并未從法學上對其加以界定。公民參與應是公民個體或公民組織依法投票選舉政治代言人,參與公共政策的制定、執行、評估和公共事務的管理,充當政府的合作伙伴,共同供給公共產品和服務,并對政府實施監督的活動與過程。同時,我國憲法規定的公民參與也是一種廣泛的參與。
公民參與是民主的表現形式和公民權利的重要內容,公民參與也是實現民主和維護公民利益的重要工具。首先,公民參與是實現政治文明的重要內容。①其次,公民參與是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內在要求。②實現法治,就要求公民有效地參與到我國的法治進程中來。最后,公民參與是重塑政府的推動力,也是當前政府改革的重要目標。③此外,加強公民參與和實現行政民主化正在成為新時代全球性的公共管理改革的發展趨勢。我國憲政的發展和行政的改革不能無視這一發展趨勢,而必須與之保持同步。
三、公民參與在我國的實踐情況及存在的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公民參與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實踐和探索。就公民參與的領域而言,從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到精神文明建設,從立法、行政到司法等方面,公民參與的深度和廣度都日益增加,并逐步建立了相應的制度和措施。就公民參與的法律保障而言,我國憲法和法律對公民參與有著系統而具體的規定。就公民參與的具體制度而言,我國除了有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外,還逐步完善了選舉制度、信息公開制度、公民參與立法制度、公民批評制度、建議制度,建立了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以及與公民利益密切相關的重大事項社會公示制度、社會聽證制度,建立和完善了實行決策的論證制度等。但現行的公民參與政治生活和公共決策過程尚存在許多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地方。表現為:第一,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滯后,客觀上限制了公民參與的物質條件。第二,我國傳統政治文化的消極層面,造成了公民文化的缺失、公民主體意識的薄弱,從而影響了政治參與的發展。第三,公民參與的組織機構和渠道單一。第四,作為政治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公民參與目前還存在著制度保障不足的問題。
四、完善公民參與的有效途徑
(一)健全公民參與的動力機制
健全公民參與的動力機制應從三個方面著手:(1)選擇合適的政策問題。多數公民只關心與其經濟收入、社會地位等直接相關的政策,愿意投入時間精力參與。因此,政策問題的選擇顯得尤為關鍵。(2)提升公民能力,加強公民自身素質。(3)擴大公民政治資源,強化公民政治影響力。只有當公民認識到自己有能力影響到公共政策時,才會積極地參與其中并努力尋求發揮影響力。
(二)培養公民主體意識
近代憲法的起源和憲政發展的歷史就是一個 “從身份到契約”的過程,也是公民個體性發展的過程。各國的啟蒙思想家都是以公民的主體自由性為出發點的,他們的天賦人權思想在現代起到了啟蒙的作用。自由和平等實際上就是意味著每個公民享有平等參與的機會。公民參與意識的價值在于,外化為自覺的參與活動,并對公共權力運行的方向、過程和結果發生現實的影響。
(三)加強公民參與制度創新,確保公民參與有序擴大
有序的公民參與是指普通公民以合法的形式,通過制度化的渠道,理性地參與公共生活和影響公共政策的行為及過程。廣泛而有序的公民參與,有利于加強公民對公共權力的監督,增加公共管理與決策的透明度,提高公共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和規范化程度。
參考文獻:
[1]姜涌.公民的主體意識[J].山東大學學報.2003(3).
[2]薛俊強,李哲.公民的主體性與中國憲政建設[J].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5(2).
[3]羅重譜.公民參與困境與化解策略.中共杭州市委黨校學報,2008(2).
[4]周葉中主編:憲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12).
(作者簡介:劉栗芬,女,湖北鄂州人,漢族, 現在中南民族大學,法學院,08級憲法學與行政法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