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生
如果追根溯源,在上世紀50年代,當crossover(跨界)現象的發源地——音樂界還沒有crossover music這個詞時,crossover風格的汽車就已經誕生了。
當時,好萊塢正歌舞片盛行,Mario Lanza,當時最著名的男高音和電影明星,在1951年主演了歌舞電影The Toast of New Orleans(中文譯為《彩鳳朝陽》),在片中,他演唱的歌曲《Be My Love》,獲得Billboard流行單曲榜的冠軍,并創下了200萬張的唱片銷量,創下了一個不可思議的紀錄。而之后的1954年,Mario Lanza的《學生王子》更是在Billboard流行榜榜首位置上整整呆了42周。可以說,Mario Lanza為三大男高音以及莎拉·布萊曼、安德烈·波切利等開辟了一條古典跨向流行的康莊大道,也給以后的音樂界的跨界搖滾、時尚界的跨界設計、甚至明星的“多棲”提供了一個光輝的范例。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不同于跨界音樂源自于娛樂業最發達的美國,首部具有Crossover風格的汽車出自于蘇聯——Moskvitch410。
維基百科給Crossover下的定義是:Variously called CUV or crossover utility vehicle —is a marketing term for a vehicle that derives from a car platform while borrowing features from an SUV or Minivan,即“對于CUV或crossover utility vehicle的不同叫法,是為了定義轎車平臺上SUV或迷你廂型的一種汽車的市場分類”。
而在Moskvitch410誕生之際,顯然市場并未達到這樣的細分高度。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作為戰利品,蘇聯人把歐寶的生產線從勃蘭登堡搬到了莫斯科緊湊型轎車廠,在歐寶小型車Kadett的基礎上,生產出Moskvitch400/420車型。
而1957年,正是Mario Lanza的黃金時代,為了提高Moskvitch402的通過性以適應路況,前蘇聯的工程師們把過低的離地間隙提高到220mm,使它可以跨越最高為0.3米的水深,同時還為它加上了四輪驅動,使它可以爬上33度的斜坡。這些改變不僅使它成為前蘇聯首部成功出口的汽車,產量也達到了創紀錄的12000輛,而且它在無意中定義了Crossover車型,成為Crossover的最早樣板。
此后,AMC(American Motors Corporation)公司于1980年推出了Eagle,Eagle的基本設計概念就是旅行車+全時四輪驅動系統,提高了離地間隙從而提高了復雜路面的通過能力,從而啟發了許多后來者,如斯巴魯傲虎和森林人系列,奧迪Allroad以及沃爾沃XC range等。
如果從外形上來分,轎車化Crossover有寶馬X3、凱迪拉克SRX、本田CR—V、雷克薩斯RX350等;廂式車化的Crossover則包括土星Outlook、雪佛蘭Traverse、豐田Highlander、福特的Flex;而旅行車化的Crossover則包括斯巴魯Forester森林人、福特Freestyle;MPV化的則有道奇Journey、起亞Rondo、馬自達5、奔馳R級、大眾高爾夫Plus、福特Kuga、雷諾Koleos和福特S—Max。
這些車型雖然檔次各異,但是都有著轎車化的操控、乘坐的經濟性,但是同時又具有SUV的設計特征,包括全時四驅、高視野、高坐姿以及較高的離地間隙,更重要的是,它們都放棄了SUV的非承載底盤,采用了轎車化的承載式底盤。當然,即使它們擁有越野能力,也只是輕越野而已,完全不能和SUV相比。
到了2006年,豐田RAV4還成為首家擁有7個座位版本的小型SUV,接著三菱歐藍德、寶馬X5、現代圣塔菲都紛紛推出7座型號,這種原來只出現在MPV上的座椅變化組合,更加增加了這些車型的跨界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