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凌虹
上世紀90年代,中國藝術品市場開始全面復蘇。現代畫廊、藝術品拍賣、藝術博覽會等新詞匯、新概念逐漸為國人熟知。進入21世紀,隨著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中國藝術品市場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這給藝術品經營者、藝術家、收藏者帶來了機遇也捎來了風險,帶來了快樂、刺激也留下了困惑和迷茫。中國藝術品市場就如同一片海洋,深不可測又富含珍寶。本期,我們特邀三位嘉賓與我們一起“潛入”這片“深海”,避“暗礁”,尋“寶藏”。

嘉賓:
洪平濤:著名藝術品投資專家、敦煌藝術中心董事長、五角場800號藝術空間創始人,原臺灣畫廊協會理事長(圖中)
吳晨榮:著名畫家,東華大學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圖右)
徐翠翠:陶藝后援會總經理特助,上海大學美術學院碩士(圖左)
中國藝術品市場如同尚待開發的海洋
上海采風:我們先來談談藝術品市場。現在中國藝術品市場是怎樣的現狀?洪先生,是什么吸引你從臺灣來到大陸發展的?
洪平濤:我是2003年從臺灣來大陸發展的。我覺得臺灣人口很少,藝術品市場已經很成熟,就像一個池塘,水有多深,里面有哪些魚,我們都很清楚,要去抓魚的話,設定好目標就容易抓到。而中國大陸的藝術品市場剛剛萌芽,就像一個海洋,海里的魚是特別有活力的,抓魚很困難,要有很好的攻擊力才可能在里面抓到魚,要不然你還沒抓到就先淹死了。這個還沒正式開發的海洋是很迷人的,我就想利用累積的一切經驗來試試看。我試了6年,前三年我做保利拍賣,算是很成功的。當時油畫拍賣不是很興旺,尤其在上海。不過我覺得上海是中國油畫的發源地,而且是東西文化交流的中心,油畫不可能沒有市場。憑著這個觀點,我把上海油畫市場做大,而且帶動了整個中國油畫拍賣的熱潮。
吳晨榮:我是一個畫家,作為畫家來說,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狀態,讓我既興奮,又茫然。中國藝術品市場今天的現狀,讓大家有點不可思議。現在國外很多著名博物館、拍賣行、藝術品機構,都涌入了中國市場,包括像洪先生這樣有豐富經驗的、從事藝術品投資經營的專業人士,也被中國的藝術品市場所吸引,足以證明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巨大吸引力。這些年來,我們可以感受到,中國藝術品市場從一個完全無序的狀態逐漸有序,但是它的這些有序、規律性的東西又往往和我們已有的經驗不一樣,這種不確定性和與眾不同性,也必然形成一個非常有挑戰、充滿刺激的市場。
中國的拍賣市場淪為炒作藝術家的地方
上海采風:在藝術品市場中,中國的藝術品拍賣很瘋狂,炒作很厲害,對此你們怎么看?
洪平濤:在歐洲基本上都是在拍過世藝術家的作品,只有中國的拍賣市場淪為炒作藝術家的地方,這是很特別的。
上海采風:為什么會出現在中國?

洪平濤:因為中國經濟發展比較晚,現在在中國不少人的價值觀以金錢為主。所以很多收藏家買了十幾張畫后,不用打開,直接點一點就放倉庫去了,藝術作品與生活和藝術欣賞沒有關系,完全是金錢操作。
吳晨榮:國內拍賣變形,第一,因為現在買藝術品的大都是些投機者,用大量的資金用壟斷的手法進行操作;第二,中國的社會發展正好處于一個拜金主義時期,體現在個人對金錢的無窮崇拜,包括政治腐敗,這和拍賣都非常容易結合。這就是為什么中國的拍賣和世界上其他國家都不一樣,完全是一種資本運作,非常瘋狂。
洪平濤:這里面有一種藝術品市場的操作方式。如果你要拿10億去炒股票不見得炒得過別人,那如果拿兩億把某畫家的畫全都買斷,一張3萬塊,籌碼都在你手上,你再制造輿論,把價錢捧上去,那么很多人就會跟,我去買,他也去買,就能掙很多錢。
上海采風:為什么年輕的當代藝術家被炒作得特別厲害?
洪平濤:我們可以舉個例子,你今年25歲研究所剛畢業,市場上沒有你的東西,那我一張1萬買你的畫,我把它炒到一張5萬我就賺很多錢;但若是一個50多歲的畫家,如果一年賣十張畫的話,市面上起碼有50多張畫,我幫你從三萬元炒到三十萬,不是便宜到一堆人了嗎?這個價錢護不住啊。另外,中國當代藝術熱的一大原因是,有西方人這個很大的購買群體,他們可以從中了解到中國人現在在干什么。
徐翠翠:這和中國的國情相關,那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是不是一種悲哀?
吳晨榮:我感覺不會,因為存在即是合理。如果認為西方的拍賣行是這樣,我們中國也應該這樣,那么肯定會栽跟頭。中國拍賣的現狀,是中國特有的,并且這種狀況會延續下去,會規范成為一種新的東西。雖然其中存在很多消極因素,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也大大地推動了中國文化的發展及在世界上的影響力。

藝術家的困惑:堅持自己還是迎合市場?
徐翠翠:現在藝術品市場就像吳老師、洪老師說的,非常神秘、很刺激,不論對從事藝術品投資經營的業主還是對出色的藝術家,包括我們這些初出茅廬的、執著于藝術的年輕人都有一種很強的吸引力。那么,我有一個問題,現在藝術品市場上,一些作品拍賣的價格很高、很瘋狂,這種瘋狂讓我們這些年輕人感到很困惑,到底是堅持自己的路鉆研下去,還是為了迎合市場去探索?因為我們想繼續從事藝術,我們有這個理想,但是若不去改變一些思路,今后會不會走得非常的辛苦?
吳晨榮:你說的這個問題是藝術家都容易面臨的。藝術創作是選擇以市場為目標還是以自己的理想為目標?中國的藝術家其實從來沒有像今天這么困惑,因為千百年來我們都是從藝術的角度來從事創作的,市場從來沒有對藝術家產生過這么大的影響。這個影響有幾個方面,第一是金錢方面的,這可能是最主要的原因;第二,過去從事藝術可能要修道,講究積累,但是今天一個勤勤懇懇的藝術家可能一輩子都出不來,而一個投機取巧的藝術家卻可能一夜成名,這種誘惑太大了,內心的沖突和矛盾是前所未有的。所以也就出現了各種藝術家,有的為錢,有的為名,有的只為自己的理想。
徐翠翠:我一直非常的困惑,一件作品,是從長遠的歷史的角度來考慮呢,還是就這個時代來定義它?好比說搞當代藝術的這些人,現在他們的藝術品是天價,那過幾百年之后還會讓人覺得這是時代轉折的標志嗎?
洪平濤:我們不否定當代藝術。當代藝術家若是真的沒有自己的想法,只是為了讓自己的東西不一樣而嘩眾取寵,是不太可能成功的。我們不要以一兩年的社會現象來定論,不要讓我們的初衷和內心的價值觀受影響。我在這個行業呆了二十幾年,觀察下來,不管哪個領域,堅持下來的人才會成功。比如當代藝術這群人,他們在上世紀80、90年代已經冒出來了,當時他們的畫很難賣,但是今天一張畫可以賣到幾百上千萬。現在很多畫家都畫得很不錯,但是沒有市場。這里有很多原因,和他們的藝術沒有關系。
上海采風:那么對于這些優秀卻沒有成名的畫家而言,哪一天市場會來呢?他們不想參與市場游戲的話,只能被動等待嗎?
洪平濤:19世紀、20世紀很多藝術家到老了才被發現、才得到應有的地位,現在資訊非常發達,被發現的可能性已經很高了。在西方,藝術是張揚的,是掛出來吸引人們眼球的。所以像達利、畢加索等,他們很會行銷自己。在中國古代,為什么老師教學生畫畫,畫得要和他一樣?因為以前沒有印刷術,學生就是老師的傳聲筒。這也是一種行銷。顯露自己又不失自己的格調,兩者是不矛盾的,處理好的話真的是很好的一個策略。
吳晨榮:很多當代藝術家參加市場游戲而且做得非常成功,我認為這也是一種方式,我們不應該否認。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好的藝術家應該堅持自己的信仰,同時通過各種方式把自己作品的藝術理念告訴大家。藝術作品本身是需要傳播的。
藝術品應該投資收藏,不應該投機
上海采風:藝術品市場的快速發展,必然引起藝術品投資熱、收藏熱。那么多人蜂擁而至,利潤空間真有那么大嗎?

洪平濤:我告訴你,在這里面賺到錢的不到15%或20%。為什么?因為這和買股票一樣,大部分人會輸,而且買股票不會買到假股票,買畫會買到假畫,這就多了一個風險。前不久,我的一個朋友打電話跟我說,他現在把畫都包起來鎖在房間里,哪一天解凍了再拿出來賣。我心里想你那些畫永遠不會解凍的,因為每個階段流行的東西會不一樣。所以說投機真的不見得能賺錢。
吳晨榮:我非常贊同,藝術品投機風險太大了。藝術品應該是投資收藏。真正賺錢的人是投資收藏的人,因為他們可能會從藝術史、文化史的發展角度來理性地判斷藝術家作品的價值。但是現在做藝術品的大多數都是抱著投機的心態。中國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建立起一支穩定的收藏家隊伍,這其實對藝術的損傷、市場的損傷是非常大的。
洪平濤:你把藝術品當成生活中的一部分嗜好,收藏品味,反而無形中會賺錢,若是趕時髦炒作投機的話,則很容易虧錢。
上海采風:對于大多數年輕白領而言,現在藝術品價格都很高,不少是天價,沒有經濟實力去收藏,所以感覺和自己關系不大,這種狀況正常嗎?
洪平濤:我覺得這是不正常的。像臺灣今年在一個飯店里辦了一個藝術博覽會,每個房間都變成了藝術場所。參與展覽的都是年輕藝術家,每張畫在5000-50000元間,價格不高,都很有創意,賣得非常好。這些畫不見得買了之后會漲多少價,但對于投資新手來說,也是個不錯的練習。我不客氣地說,我們大陸很多年輕藝術家的畫都賣得太貴了,當然這不見得完全是藝術家的問題,這個狀況與整個產業結構有關。
吳晨榮:其實現在藝術家的作品可以說很貴,也可以說一點都不貴。我舉個簡單例子,現在很多沒什么資歷的年輕藝術家一出來就是幾萬、幾十萬,但是很多優秀的藝術家作品很有價值,也才賣兩三萬,這些白領往往買得起,我碰到很多年輕人買件衣服就是幾千上萬塊。
徐翠翠:我覺得藝術不能大眾化,這和意識形態還是有點關系的,就像前面說到現在白領寧愿買上萬的衣服或包包也不買藝術品,因為前者和他們的生活比較貼近,而藝術品和生活關聯不是太大,所以不會花錢去投資。
吳晨榮:為什么有人情愿吃頓飯、買品牌服裝花掉幾萬塊也不愿意買藝術品,我覺得是因為前者感覺看得見摸得著,但藝術品他們心中沒底,就像一個黑暗的空間,里面沒危險但是因為黑所以不敢進入,人對不了解的東西會很謹慎。所以我認為,現在不是藝術品價格高與低的問題,是有沒有人領進門的問題。
“不懂畫請人看,不懂人死一半”
上海采風:談到領進門的問題,這也是很多對藝術品收藏有興趣但不知如何著手的人的困惑。他們應該怎么做呢?
吳晨榮:第一,好的有誠信的畫廊,會比較負責,不是賣好畫交錢了事,而是會推薦好的有升值空間的藝術家。所以聽畫廊老板也是一種選擇;第二,可能我誰都不相信,我只相信自己。那么可以和藝術家或收藏家交朋友,經常交流,時間長了就會有自己的判斷。
洪平濤:很多畫廊會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去思考、去引導,很有可能引導到自己的利益上而不是你的利益。所以我對大部分人這樣建議,如果你對藝術品只是喜歡,想在家里掛掛,那就憑自己喜歡去買好了,若是想進一步投資收藏的話,就不能單憑自己喜歡了,必須得有這方面的朋友,我們臺灣有句話是“不懂畫請人看,不懂人死一半”,就是說你不了解這個東西,沒有關系,你可以請人看,但是你不找懂的人看就會很慘。
上海采風:洪老師、吳老師都是很懂這行的人,如果讓你們推薦藝術家及作品的話,你們會給怎樣的建議呢?
洪平濤:我們常常說不以年齡來論價值,但是一個三十歲的人做事情隨時可能會改變,你今天買他這張畫5萬塊,萬一他幾年后不畫畫了,盡管買的這張畫不錯卻不會漲價。所以買年輕人的畫不掙錢的可能性是80%,而買成熟藝術家掙錢的幾率是50%到80%,其價格不會輕易下來,只會往上走。
吳晨榮:就像洪先生說的,很多初次進入藝術品市場的人會買年輕藝術家的畫,因為感覺便宜,但這其實是犯了極大的錯誤。真正收藏藝術品的人肯定是買成熟藝術家的作品,因為他們的藝術風格和藝術道路必然會越來越成熟。現在市場上,很多人買年輕的不成熟的畫家,是抱有賭博押寶的心理,很多畫廊就是看中這種心理。而且對于畫廊而言,做成熟藝術家成本高,例如一張開價5萬的畫,年輕的可以砍到5000,成熟的最多砍到4萬,所以很多畫廊覺得經營年輕藝術家合算,把他們炒得越高錢掙得越多。但恰恰是年輕藝術家受市場誘惑大,以后消亡的可能性也大。

洪平濤:對,你談到了一方面,另外一方面是為什么年輕藝術家的作品這么容易被接受?其實這些畫里有簡單、膚淺、流行的東西,適合買回來掛掛。但是像黃賓虹的畫,若沒有解釋,多少人是看得懂的?有些東西不是一看就覺得好的,需要你和它之間進行對話。
上海采風:其實畫廊也有責任去培養、引導收藏群,洪先生您經營畫廊二十多年,您認為該如何去引導?
洪平濤:在臺灣,很多居民買畫時會想到這張畫怎么和生活空間搭配,就像一個人買了衣服不是放在那里,是要穿出來的,所以在臺灣做畫廊,我們會很務實地考慮到這件作品適合什么樣生活背景的人。在我臺灣的400平米的畫廊里,我會留100平米陳列藝術家的衍生性產品,比如他們的陶藝、生活筆記本等,有時也會邀請藝術家來談談他們的感受,這樣藝術和生活會更為接近,買畫也成為人們生活中增添情調的一部分。但是在中國有些地方很奇怪,很有名的畫家的藝術空間,連個冷氣都不裝,然后畫框和燈光都沒有,只有一個大倉庫,這是不對的。其實當一件作品賣到一個價格的時候,它相對應的服務機制需要整個配套起來,要有一個讓人舒服的展覽空間。
中國藝術品市場未來不可限量
上海采風:有這樣的一種觀點:上海的藝術品市場的水分要比其他地方少,是不是這樣?
洪平濤:是的。上海人投資藝術品賺錢的人很少,但相對虧本套牢的人也很少。第一,上海人不買那些夸大的虛浮的東西;第二,上海人很實際,不太會做夢,他們喜歡買的東西是現在就可以看得到利益的,可以馬上變現的。所以市場水分相對比較少。
吳晨榮:上海是很發達的城市,但實際上上海藝術品市場在全國是很落后的。
上海采風:不過雖然上海本地人投資藝術品的人少,但是借文化地域優勢,上海可以成為一個很大的交流平臺。
洪平濤:可以的。上海是個匯集八方的大城市,全國的藏家都來上海,這是可能的。而且在上海拍賣會、藝博會要做得大,大到上海以外的人都會知道,不然不會成功,一定要充分利用好國際性大都市的特點。
上海采風:最后一個問題,你們對中國藝術品市場與收藏未來的發展怎么看?或者你們認為哪方面是需要改善的?
洪平濤:我覺得亂了就亂了,很多事情不是誰給誰一條光明的道路,都是大家自己摸索出來的。但是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中國的藝術品市場一定是越來越好。現在年輕一輩的條件比二三十年前的要好。今后,很多東西的好壞會越來越分明,秩序也會理得越來越清楚,所以還是比較樂觀的。
吳晨榮:我非常贊同洪先生的觀點,中國藝術品市場以后的發展會越來越好。這有幾個原因,首先是中國文化藝術的深度、厚度、多元性,必然會使中國藝術品市場成為世界性的;第二,隨著中國經濟持續發展,文化也會不斷發展;第三,今天這個時代是中國變革的時代,市場初步形成階段,混亂是必然的,正因此也引發了變革,所有藝術家都在考慮自己的藝術作品如何發展,必然會產生很有價值的有突破性的東西。中國文化資源的豐富性,特別是當代這塊,是很多國家沒法比擬的,所以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未來不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