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 序 郭 純
隨著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其他傳統文化的保護研究工作不斷深入,“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亟待保護”已經達成共識,然而“如何保護?”關于對其保護模式的探討成為近年來社會各界的熱點,許多學者在他們的學術研究成果中從不同的學科角度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模式提出了不同的見解,筆者通過分析比較認為,無論從何種角度出發,關注的焦點不外“保護”二字。因此以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梁平竹簾的“保護”為例,從橫向的“度”的把握和縱向的“層”的挖掘來作進一步的探討。
一、“度”的把握
是否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產業化發展以促進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近年來所討論的一個熱點。進行產業化發展是否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佳良策,學術界已經有了許多相關研究,學者也針對這一問題提出了各自的觀點。筆者認為,進行產業化發展與否并非探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鍵所在,其中“度”的把握,有待進一步商榷。
1、發展的尺度
一部分學者認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才是硬道理”,創新與傳承并不相違背,非物質文化遺產“今后應向文化產業轉化,一旦形成品牌效應,將推動旅游業等產業的發展,這將是保護文化遺產的一條有效途徑”。持這一觀點的學者大都從經濟成本控制的角度人手,認為“人類的創造力是無窮的,事過境遷的事象并不都需要保存和發展。關鍵要看這種文化品種有沒有傳世的價值。文化藝術中大量的樣式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被淘汰……永恒的、值得永久保護的對象只是一部分”。大力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提高其產業競爭力才能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提供經濟保障。
在探討產業化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我們必須探討產業化發展的主體,即“將什么進行產業化發展?”梁平竹簾被評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建構于這一稱號之下的并不單單指的是一副竹簾,而是梁平竹簾體系,包括傳承人、傳承方式、工藝流程、表現形式等等,歸納起來即為人、社會關系、物。如將梁平竹簾整個系統進行產業化發展,那么梁平竹簾必將陷入現代工業生產模式,如此大躍進式的產業化發展對于梁平竹簾來講無疑是毀滅之舉。梁平竹簾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其發展的終端目的不能僅僅停留在作為普通工藝品銷售盈利的層面上,它更應該作為梁平地域文化和形象傳播的載體,對其進行產業化發展,其產品“藝術性應該大于商業性”。
因此,梁平竹簾進行產業化發展必須注意“度”的把握。對于發展尺度的衡量,需關注兩個方面的問題:首先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性。傳統文化猶如民族的根,是民族繁衍生息的基礎和保障。梁平竹簾是民間傳統手工藝品,對其產品的定位只有植根民族傳統文化的深厚土壤里,才能開枝散葉、壯大發展,否則只能是曇花一現,經不起考驗。其次要強調社會主流文化的時代性。隨著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各種外來文化也逐步進入了尋常百姓的生活,我們在高呼“保護民族傳統文化”的同時,也要適機將這些外來文化較好地融入社會主流文化而不是被其同化。現代文化呈現出多樣共生,我們在關注文化傳承性問題的同時,不能僅僅著眼于“傳統直線性的傳承,而是一種發展中的求舍,繼承中的揚棄,是在中華傳統中融入現代意識的再創造”。
2、原生態的維度
另外一部分學者認為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使之走上產業化道路會導致民族傳統文化的商品化,從而破壞民族傳統文化的原生態性,使其失去其本身的價值和含義。《“人類口傳及無形遺產”——保護什么?如何保護?》一文中就提到“一旦手工制品由尋常的生活用品轉變為工藝品或旅游紀念品后,它就不是原來意義上的手工制品了。手工制品的獨特韻味……簡單地把傳統手工制品轉變為旅游紀念品,把傳統作坊轉變為鄉鎮企業或旅游點,這實際上等于是把傳統手工藝從它所屬的氛圍(aura)中更為生硬地剝離出來?!粌H不能‘復興一個崩解中的文化活體,反倒只能加速它的死亡”。
如果我們將“它所屬的氛圍”理解為構建原生態的社會生態系統的話,首先應該對原生態一詞加以定義。原生態是近年來才出現的一個文化新詞,是從“生態”演變而來的?!吧鷳B是生物和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的一種生存發展狀態,‘原生態被理解為一切在自然狀況下生存下來的東西”。在民俗中,“原生態”被理解為“沒有被特殊雕琢,存在于民間原始的、散發著鄉土氣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所提到的原生態性追根究底著眼點在于一個“原”字,“原”界定在時間空間的哪一個點上,對把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生態性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和其他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梁平竹簾具有上千年的悠久歷史,從北宋的舀紙簾到如今的梁平竹簾畫,其工藝、功用、藝術價值均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如果將“原”的時空點界定在北宋太宗年間,梁平竹簾的開創之初,梁平竹簾的原生態性應該回歸到北宋的舀紙簾。那么在我們今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寶庫里則不會出現巧奪天工的梁平竹簾。其主要原因在于,清朝末年出現的梁平竹簾畫以梁平竹簾為載體,多以花鳥、民間故事、年畫人物為主要題材。這些舊時代文化生活場景中不可或缺的符號卻已經很難適應工業時代的社會發展。雖然許多傳統的習俗和節氣依然存在,但是社會結構已經發生改變。生產于封建社會的梁平竹簾畫,所表現的許多題材主要賴以生存的社會結構是封建宗法等級體系,而現在是一個講民權、平等的共和體制。傳統的梁平竹簾畫的生存條件已經被新的社會制度所改變。其次,傳統梁平竹簾畫題材所體現“仁”、“孝”、“和”等中國傳統價值觀依然存在,并得到政府的大力弘揚,對現當代社會的主流價值觀產生影響。因此,梁平竹簾畫依舊有一定的市場,并能產生一定的經濟價值,為其進一步傳承奠定了基礎。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價值觀的表現形式產生了多樣化,人們有了更多的選擇。梁平竹簾畫題材與形式依然因循守舊,最終進一步阻礙了其傳承及發展。
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生態性著眼點不在于發展過程中的某一個時空點,也不在于其功用或表現形式?!霸睉摻缍ㄔ诜俏镔|文化遺產背后的文化屬性上。正如文化是區分民族的基本尺度一樣,文化是界定構建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上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唯一標尺。在我們探討保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生態性的同時,保護的并非是其原生的外顯形態,而是外顯形態背后的原生文化屬性。
二、“層”的挖掘
隨著人們對民族傳統文化保護的意識的加深,社會各界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與立法保護呼聲也越來越高。正面宣傳與立法可以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提供輿論與法律保障,但這些措施大多都停留在表層,缺乏對保護工作的深層社會價值觀的正確引導。沒有價值觀的基礎指導,停留在表面的口頭宣傳便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必須做到兩
個層次一起抓,做到“表里如一”。
1、“表”之立法與宣傳
長期以來,我國采取了很多措施來保護瀕臨危險狀態的優秀民族文化遺產。早在1997年國務院就頒布了有關傳統工藝美術的保護條例。2004年8月,全國人大形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草案)》。但我國疆域寬廣,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繁多,性質各異,一部條例或法律并不能包含涉及到每個問題。因此,這就需要落實到各地各級政府,具體問題具體解決,因地制宜的制定出相應的政策法規。
就梁平竹簾的發展保護工作而言,當地政府首先應當作為一個宣傳者。2008年6月,梁平竹簾被評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這之前,梁平竹簾就被評為重慶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各種宣傳手段對于這一項民間傳統手工藝的介紹卻不夠深入與全面。各種零星的報道也僅僅停留在表面。僅有小范圍從事民間藝術研究工作的學者或藝術工作者以及部分當地百姓對其有較為深刻的了解,這直接導致了長期以來梁平竹簾“養在深閨未人識”的尷尬局面。梁平竹簾要發展,僅僅依靠小部分人對它的了解是不夠的。必須加大宣傳力度,使這種千年絕技為更多人所熟知,加強對它的保護意識,才能使其開枝散葉,發揚光大。
其次,政府應作為一個倡導者,提倡人們宣傳、保護梁平竹簾的發展,鼓勵農民、待業人員學習梁平竹簾的生產制作,發展相關竹產業經濟。例如:不定期地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為大家講解發展與保護梁平竹簾的重要性以及發展地方竹產業經濟的可行性,成立相關協會,以便從業人員交流探討,相互學習成功經驗。并可以借鑒四川青神竹編工藝在這方面的相關成功經驗,青神縣竹編協會會長陳云華組織編寫中國農民職業教育培訓教材《中國竹編工藝——平面竹編》供初學者或從業人員學習、參考。此外,對于當地愿意從事竹簾生產制作的常住人口進行免費培訓,并對于從業人員在稅收、補貼政策方面給予扶持,消除人們從事竹簾生產的各種顧慮,調動人們的積極性。
要大力發展梁平竹簾以及當地相關竹產業,不能靠“閉門造車”。面對產業鏈的初步構建與協調工作,政府還應作為一個協調者,協調招商、投資以及本地企業之間的關系,協調梁平竹簾保護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矛盾以及整個大系統中各個子系統之間的相互關系,以達到整個系統的良性運轉的目的。
2、“里”之社會輿論與價值觀的正確引導
現代社會輿論具有強烈的社會公共色彩,所承載的社會價值觀更能引導社會潮流,潛移默化地對人們的思想觀念、社會主流價值產生影響。引導社會輿論,正確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的重要意義是樹立公眾傳統文化價值觀的前提。首先梁平竹簾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其產生與發展均有其自身的社會與文化語境,體現了獨特的民俗以及藝術特征。它是我國傳統文化寶庫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保護與發展梁平竹簾有利于維護傳統文化的多樣性。其次,梁平竹簾是一種既天然又環保的材質,其廣泛運用于生活中的實例古來有之,充分體現了傳統和諧觀中“天人合一”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的基本思想,有利于解決我國由于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的解決和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的壓力,對于嚴格控制我國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速率以及環境污染排放速率具有積極意義。
隨著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社會輿論越發自由化,其影響力從各個角度涉及到方方面面,在社會“公共空間”中,具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因此加強社會輿論引導,樹立青少年對傳統文化正確的價值觀,增強全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不僅是當代社會公德,更是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
三、結語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需符合新的精神訴求,面對對內的社會發展,對外的文化沖擊,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任重而道遠。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性、活態性、傳承性、民族性等基本特點決定了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模式的探尋不能停留在一個點或是一個層面上。通過以上對于梁平竹簾的分析,以點帶面,再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所面臨的社會變革、民俗變遷的問題。橫向來看,無論對其發展與否都不能絕對化,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著重關注“度”的把握,協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傳承與創新的關系??v向來看,對于兩個層面應該做到統籌兼顧。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橫向與縱向聯系,樹立科學、系統的保護觀,對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重要的意義。
①王燕琦《非物質文化遺產亟待搶救保護》,《光明日報》2002年1月20日。
②王寧《非物質文化的界定及其價值》,《學術界》2003年第4期。
③魏欣《提升旅游紀念品價值的設計研究》,《南昌大學學報》2004年第3期。
④周小甌、周筱馨《在傳統中探尋本土設計》,山東畫報出版社2005年版?!吨袊鴤鹘y圖形與現代視覺設計》第72頁。
⑤陳岸瑛《人類口傳及無形遺產——保護什么?如何保護?》,《裝飾》2003年第3期。
⑥http;//llbaike.baidu.com/view/1057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