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研究院重點課題、王文章主編《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由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年10月推出“教材版”。
該書作為國內學者完成的第一部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基礎理論研究的系統專著,最初由文化藝術出版社于2006年10月出版。這一版側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基礎理論的建構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學”這一新興學科的創建。著重體現學術性是該版的突出特色。因此,這一版也可稱之為“學術版”。兩年后的2008年10月,經課題組認真修訂,《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由教育科學出版社推出了一個新的版本。這一版一方面保留了原“學術版”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基礎理論研究和學科建設上的探索成果并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研究中的新的經驗、新的認識對原版本的內容作了較大幅度的修改、補充,甚至在章節上由原來的八章增加到九章;另一方面,則突出了其系統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的“教材”特色。作為“普通高校文科教材”和“文化及相關系統培訓教材”成為其最主要的功能。新版的《概論》,是根據高校及社會上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教材的廣泛而迫切的需要,在原“學術版”基礎上改編而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科的基礎教材。比較而言,這一版亦可稱之為“教材版”。這一版對于迫切希望系統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的一般讀者而言,更為適用。
教材版的《概論》系統地回答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保護的一系列基本的理論與實踐問題。如《導論》論述了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保護的理論研究的重要意義、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與緊迫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現狀與進展等問題。《什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一章,回顧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概念形成的過程、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的涵義,厘清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與傳統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等相關概念之間的聯系與區別,概括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些最突出的特點,如它的獨特性、活態性、傳承性、流變性、綜合性、民族性、地域性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一章探討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精神價值、科學價值、社會價值、審美價值,以及它的教育價值和經濟價值。《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一章分別論述了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國際一級保護的意義和國家一級保護的意義。《中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與現狀》、《國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與現狀》兩章縱向回顧了國內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歷史過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分類》一章在介紹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分類以及我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十大類別的分類基礎上,提出了一個十三種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分類體系。《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主體與保護主體》一章,強調了人應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核心,分別討論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主體”與“保護主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念、原則與方法》一章,則全面探討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應遵循的根本理念、基本原則,總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踐中證明為行之有效的各種具體的保護方法。
該書以“附錄”的形式收錄了10個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相關的國際與國內最為重要的歷史文獻,為廣大讀者提供了珍貴的第一手資料。這些文獻既有國際、國內迄今為止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最重要的文件,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和中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又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第一、第二、第三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和中國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551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這些文獻不僅提供了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廣泛展開、迅速推進的深層背景資料,而且也為人們了解今天國際、國內存在哪些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提供了可靠的向導。
該書還通過如下幾大元素,來擴展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一是全書增加了20余幅圖片,直觀地呈現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精彩紛呈的面貌與保護工作所取得的成就;二是每章設立四至五個“專欄”,以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保護的“知識鏈結”,介紹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保護的一些重要的知識點,諸如中國入選聯合國“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四個項目——昆曲藝術、古琴藝術、新疆維吾爾族木卡姆藝術、蒙古族長調民歌;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中國三大英雄史詩、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十大類別,以及其他一些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相關的重要知識。三是通過每章正文之前的“內容摘要”、“學習目標”、“關鍵詞”和各章正文之后的“主要結論與啟示”、“學習評價”、“學術動態”、“參考文獻”這些欄目的設置,使各章所介紹的內容得以提煉濃縮或擴展延伸,以滿足廣大讀者的不同層次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