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偉 喬煥江
2009年6月30日至7月1日,由哈爾濱師范大學文學院、審美文化與龍江文學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的“遲子建、阿成文學創作研討會”在哈爾濱舉行。遲子建、阿成是黑龍江本土成長起來的全國知名作家,他們都對文學有著執著的追求,是一直致力于用文學來呈現“地方性知識”的文壇重要人物。來自全國各地的40余位專家學者在對兩位作家的創作進行深入分析的同時,還對當下文學創作面臨的諸多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與會專家首先客觀地評價了遲子建和阿成的文學史價值及其在當下文壇格局中所處的位置。武漢大學文學院於可訓教授認為遲子建、阿成等作家的出現,有可能顛覆“東北作家群”給人的東北印象。相對于蕭紅筆下的平民百姓的愚昧和苦難,遲子建更關注平民百姓在苦難中的溫暖和溫情。而阿成對哈爾濱五行八作、三教九流的市井市民的書寫也豐富了“東北作家群”的人物畫廊,尤其是對那些流亡者的塑造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吳義勤教授認為遲子建的創作更多的是源于生命本能對文學的感受。哈爾濱師范大學文學院馮毓云教授認為,遲子建對自然的崇拜是一種對人的存在的深深憂慮,是一種對生命存在根基的守護。《文藝爭鳴》主編張未民認為遲子建和阿成的意義在于,他們在時間性的潮流之外開拓出了獨特的空間向度。這個空間向度來自于廣袤厚重的東北大地。在主流文學、中心文學趨于腐朽時,非主流文學、邊地文學將為其注入新的生命活力。《文藝理論與批評》副主編李云雷認為遲子建小說恰好處于由主流意識形態關注的主旋律文學和學院派關注的純文學的交匯點上,“苦難中的溫暖”恰好應舍了主旋律文學和純文學的雙重要求。當然,遲子建單純地追求美,也許會陷入不切實際的陷阱中。哈爾濱師范大學文學院徐志偉副教授認為,遲子建和阿成的文學書寫都是建立在對“在地經驗”的深入挖掘之上的。哈爾濱師范大學文學院喬煥江副教授認為,阿成的文學創作顯示出一種對生活世界的理解、寬容和呵護,這在當代文壇中是彌足珍貴的。
中共黑龍江省委宣傳部潘春良副部長、文藝處王立民處長,黑龍江省作家協會李曙光主席、黑龍江省文聯主席傅道彬、哈爾濱師范大學張少杰書記、王選章校長,哈爾濱師范大學文學院關四平院長、于第副院長,黑龍江省文學院李琦院長,《文藝報》文藝評論部劉(延頁)主任,《文藝評論》主編韋健瑋,《藝術廣角》編輯部主任戴明久,《綏化學院學報》主編林超然,復旦大學中文系欒梅健教授,牡丹江師范學院中文系李華教授,廈門大學中文系鄭國慶副教授,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張麗軍副教授,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文貴良副教授等也參加了本次研討會。哈爾濱師范大學文學院一直具有良好的學術傳統,該院的“審美文化與龍江文學研究中心”是黑龍江省文科重點研究基地,此次會議旨在為國內的專家學者及時提供一個合適的平臺,來深入探討、總結地方性的文學經驗,為黑龍江省乃至全國的文學創作在新世紀繼續保持活力,提供充沛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