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益中 劉士林 廖明君
摘要: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文化發展是作為國家戰略的《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不可缺少的有機部分。根據文化發展理論與區域文化現狀,探索適合北部灣城市群文化發展模式,目標是建設一個經濟發達、社會文明、文化繁榮的文化城市群。其核心是,共建文化服務體系、共建文化市場體系、共建文化企業體系、共同配置文化資源、共同制定文化政策、共同實行文化體制改革。為國內中西部地區的文化發展起到示范與引領作用。
關鍵詞:北部灣;城市群;文化發展
作者:余益中,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廳廳長,南寧,530023;劉士林,上海交通大學國家文化產業基地都市文化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200032;廖明君,廣西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院長、《民族藝術>雜志社社長/總編輯、研究員,南寧,530023。
中圖分類號:G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54X(2009)02-0124-007
2008年新春伊始,從北京傳來令整個廣西壯族自治區各族人民歡欣鼓舞的消息:國家正式批準實施《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這標志著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這是廣西各族人民在改革開放30周年,特別是自治區成立50周年之際獲得的一份厚禮,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廣西各族人民的親切關懷和極大支持,給處于邊緣地帶、發展相對落后的廣西壯族自治區帶來了巨大發展契機。
一、“中國經濟增長新的一極”的戰略設想與文化大發展
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在我國沿海西南端,如同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位于北部灣頂端的中心,由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四市所轄行政區域組成,陸地國土面積4.25萬平方公里,2007年總人口為1266.15萬人,占廣西總人口的四分之一強。2007年國民生產總值達1769.93億元,約占廣西國民生產總值的三分之一。經濟區資源豐富,區位優勢明顯,特色經濟發展勢頭良好。盡管如此,作為中國中西部的一部分,經濟區長期以來一直處于總體落后和被動發展的尷尬處境中。
2006年8月,胡錦濤總書記在聽取廣西工作匯報時指出:“廣西沿海發展應形成新的一極”,為相對落后的北部灣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總體思路。2008年1月16日,以北部灣為核心的廣西沿海在中國經濟增長中“形成新的一極”的戰略設想的具體規劃條件成熟:我國區域協調發展總體戰略逐步形成,與東盟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逐步確立,北部灣經濟區面臨新的歷史機遇和挑戰,需要加快發展,在這個總體背景下,國家正式批準實施《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
《規劃》給予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功能定位是:立足北部灣、服務“三南”(西南、華南和中南)、溝通東中西、面向東南亞,充分發揮連接多區域的重要通道、交流橋梁和合作平臺作用。以開放合作促開發建設,努力建成中國一東盟開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貿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為帶動、支撐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高地和開放度高、輻射力強、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生態良好的重要國際區域經濟合作區。北部灣作為我國第一個“重要國際區域經濟合作區”全面拉開建設開發序幕。
《規劃》提出了戰略發展具體的時間表:“經過10到15年的努力,把北部灣經濟區建設成為我國沿海重要經濟增長區域,在西部地區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至此,北部灣作為“中國經濟增長新的一極”的主體輪廓與戰略框架基本確定,經濟區發展因為有了《規劃》為基本根據而步入科學發展軌道。
經濟區的科學發展,不能不考慮文化發展,沒有文化發展的支撐,不可能有經濟區經濟、社會等各方面的可持續發展。從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角度看,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基本定位是區域發展。同時涵蓋著基礎性的經濟社會發展和超越性的文化發展。在《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明確了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之后,將北部灣文化發展納入經濟區的整體建設規劃中,是基于文化軟實力對區域發展的巨大作用進行的前瞻性思考與創新性設計。一方面,文化軟實力與經濟硬實力存在著密切的互動關系,抓文化發展是在更高層次上增強經濟發展的硬動力。另一方面,文化發展還是一個區域發展的靈魂和重要目標所在,忽視文化發展我們很可能重蹈“在物質建設上的最高成就以及社會人文中的最壞狀況”的西方城市發展的覆轍。同時,優先考慮文化發展也符合北部灣地區的實際。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有著豐富的文化資源與悠久的小傳統,但長期以來由于缺乏深入、系統的研究與創新性的戰略構想,使寶貴的資源或被閑置不用或只能進行粗放型開發,產生巨大的浪費,同時也影響到文化軟實力與綜合競爭力的提高。如何將豐富的文化資源轉換為先進的文化生產力,并進一步集聚、升華為區域競爭優勢、發展優勢,是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建設中面臨的一個重要現實問題。因此,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文化發展是作為國家戰略的《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不可缺少的有機部分。
二、文化城市與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城市群文化發展戰略
實現文化又快又好發展的前提是先進的理論指導。文化發展的理論研究是一種基礎性的“系統設置”,為認識與把握文化發展提供必要的理論工具、分類原則與解釋框架,因而在文化發展實踐之前是絕對不能忽視的一個重要環節。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的重要現實是城市以及城市群的孕育。當代城市發展的主流趨勢是城市群戰略,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恰好是以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組成的一個城市群。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城市群歷史悠久,前景輝煌。從近現代時期開始,作為我國西南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北部灣在國際化、都市化方面已有一定的積累與基礎。如1840年以后的北海,是越南、葡萄牙、英國及澳門商人重要的貿易活動中心,英、德、法、美、俄、日等幾十個國家或地區的貨物流通,先后有8個國家在北海設置領事機構或商務機構。南寧自1893年開埠后,來此經商的商人達到21個國別。1920年代初,南寧就形成了輻射廣西各地的銷售網絡和級差市場,到1930、40年代南寧就初步具有了一個現代都市的特征,如當時的南寧有中央、中國、農業、交通四大銀行分支機構和新桂系的廣西銀行五大金融組織,同時,覆蓋全省的公路網絡和1933年建立的西南航空公司,使南寧初步建起了水陸空立體交通系統。這些充分證明了北部灣當--時的國際化程度與現代城市資源。新中國成立以后,由于國家定位與制度安排等方面的原因,北部灣的城市化進程在整體上放慢了腳步,其國際化程度也有所降低。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在國家西部發展戰略和中國——東盟經濟社會聯系日益密切的背景下,已進入新的快速發展時期。據統計,2000~2005年。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城市化率年均提高1.06個百分點;2006年,經濟區城市化水平達到40.34%,比2005年39.23%增加1.11個百分點,標志著其城市化進程已經駛入快車道,形成了超百萬人口的特大城市3個,人口在50萬~100萬人口的大城市1個。目前,廣西北部灣經濟區依托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和沿海高速公路以及南防、欽防和欽北鐵路路網,初步構筑起以南寧
為核心的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人”字形城市群格局。以欽州為圓心,北部灣城市群四個主要城市相距在100公里以內,形成了地域相通、干線相連、腹地相疊的一小時經濟圈,意味著北部灣經濟區已初步進入到作為城市化模式的升級版本與當代形態的都市化進程,城市群發展成為北部灣經濟區發展的主要引擎動力。
在巨大的環境壓力與資源掣肘下,中國城市已開始了文化城市發展模式的新探索。文化城市是以文化資源為主要生產對象、以文化產業為先進生產力代表、以高文化含量的現代服務業為標志的新城市形態,其突出特征是城市的文化資源與精神生產成為推動自身發展的主要力量與核心機制。文化城市提出的意義在于,肯定了文化發展對于緩解人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提出了走出現代城市發展困境的有效途徑。對改革文化管理體制與解放文化生產力,轉變中國城市發展方式,具有重要的引領與示范性意義。
文化城市按其發展規模層級可以分為單體文化城市與文化城市共同體。作為“中國沿海第四增長極”的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城市群,具有中國其他城市群所沒有的得天獨厚的文化優勢,如連結西南、華南、東南亞的區位優勢,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邊疆文化,獨具特色的海洋文化等等。因此。對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文化發展的研究,不僅僅要對其單體文化城市進行研究,還要在單體文化城市研究的基礎上,在更為廣闊的城市群框架下對其共有文化資源與文化一體化進程的整體與全面研究。
文化城市之于剛剛結成城市共同體的南、北、欽、防,文化城市群之于剛剛上升為國家戰略的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既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又具有相當及時的現實意義。一方面,北部灣豐厚獨特的文化資源,是其城市群建設的潛在優勢與新生長點。按照極化發展、優勢聚集的思路,以《規劃》為契機實現北部灣文化資源的優勢集聚與綜合開發,既可以為城市群的經濟發展提供豐富的資源與要素,又實現了文化發展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制衡與引領。另一方面,文化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當代思路,廣西北部灣經濟區要想擯棄傳統的工業化與城鎮化的老路子,超越以對自然與環境資源的惡性消耗為基本特點的粗放型發展,跳出“先污染、后治理”的怪圈,必然要選擇更為先進的文化城市或文化城市群的發展模式,以真正實現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城市群又快又好的科學發展。
文化城市發展戰略的重要構造單元是“優勢文化增長極”。優勢文化增長極是文化發展中重要的研究觀測點,是指在文化發展整體中已有相當成熟的發展基礎,具備進一步發展的潛力,并在文化發展系統工程中具有強大拉動與示范作用的優勢文化要素或板塊。優勢文化增長極既是都市化進程中優勢文化資源聚集的產物,也是在城市文化高質量與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拉動力量。針對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城市區文化資源豐富但產業化水平低、文化發展潛力大但文化軟實力相對落后的現狀,應該以城市群優勢文化增長極為抓手進行深入的探索。以南寧為例,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城市發展。特別是在新世紀以城市群建設為標志逐漸融人中國的都市化進程之后,南寧文化發展在整體格局中形成了五大優勢文化增長極。具體是青秀山文化服務功能區、邕江文化休閑服務功能區、中國一東盟博覽會文化開發建設、銅鼓文化圈文化開發建設、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以之為增長點,通過優先建設,以點帶面,連點成線,最終將實現城市文化的高質量和大規模發展。此外,作為一個城市群文化發展,還應該注意經濟區文化一體化發展的問題,明確文化發展的核心是走城市群文化建設之路,在中央和自治區有關政策指導下,借鑒世界與中國城市群文化發展的成功經驗,根據文化發展理論與區域文化現狀,探索適合北部灣城市群文化發展模式,目標是建設一個經濟發達、社會文明、文化繁榮的文化城市群。其核心是,共建文化服務體系、共建文化市場體系、共建文化企業體系、共同配置文化資源、共同制定文化政策、共同實行文化體制改革,為國內中西部地區的文化發展起到示范與引領作用。
三、彰顯北部灣文化圈,打造“北部灣文化發展模式”
“文化圈”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包括人類需求的各種文化范疇。它在各地區形成、發展并可能向其他地區移動,同時,在不同地帶還可能有與其相關聯的文化成分形成文化圈的廣闊地理分布表現。、在歷史上,北部灣地區因為地理形勢相對封閉,與強勢中原文化在文化交流一直不太活躍。也因此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與傳統中原文化并存,相對獨立、內涵豐富、特征鮮明的文化圈。北部灣文化圈主要有四個圈層構成:一是以北部灣自然生態圈為依托的海洋文化;二是以農業經濟為基礎的稻作文化(那文化)圈;三是以傳統洲際貿易與活態文化傳承為主題的“海上絲綢之路”和銅鼓文化圈;四是以近代通商口岸城市和當代中國一東盟博覽會為代表的國際都市文化圈。北部灣文化圈歷史悠久,覆被廣闊。與世界上大多數文化圈相比,北部灣文化圈具有強大的文化輻射力,仍以活態傳承的方式與西南文化圈、華南文化圈以及東南亞文化圈保持良好的文化互動關系。
北部灣文化圈的文化核心是海灣文化模式。從文化傳統角度看,北部灣文化圈的海洋文化底蘊深厚,以海上絲綢之路為代表的國際交流和以京族聚落為代表的少數民族文化是其典型代表。從經濟發展的角度看,北部灣經濟區擁有的1595公里海岸線,是國內僅存的未大規模開發的連片海岸線,又是承東啟西、南北通達、邊海相接的黃金海岸線。從世界范圍看,美、英、日等經濟強國無一例外都是借海振興,其中日本僅憑東京灣100公里海岸線海港,就產生了全國1/3的經濟總量。
據歷史資料考證,北部灣海洋文化形成于先秦時期,由于遠離中原文化核心區,再加上受海洋生存環境的影響,培育出與嶺南文化相似的海洋文化特征,具有開放冒險性、開拓創新性、商貿異域性和多元兼容性。其中規劃港口岸線達228公里,深水港口岸線為160公里,擁有極為優越的區位和極良好港口條件的海岸線,加上廣闊的岸線陸地,與現代鐵路、公路、航空網配套運行,將形成巨大的經濟發展空間,釋放出倍乘效應的經濟能量。孫中山曾說:“世界大勢變遷,國力之盛衰,常在海而不在陸,其海上權力優勝者,其國力常占優勝”。這句話不僅適用于傳統的海洋經濟貿易,在當下也可以用來說明海洋文化經濟的重要地位。因為開放發展是海洋文化的基本模式,在文化產業、觀光旅游及現代服務業方面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彰顯北部灣文化圈是打造“北部灣文化發展模式”的文化前提,開發豐富文化資源是打造“北部灣文化發展模式”的物質前提。
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文化資源豐富,品類齊全,特色鮮明,以自然遺產資源、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和都市文化資源四種基本類型為主體,圈定了經濟區文化資源的基本版圖。在文化發展的意義上,北部灣經濟區豐富的文化資源大多數還沒有得到較好的開發利用,多數可列入潛在資源的名錄下。目前北部灣地區沒有一個世界遺產項目,沒有一個國家5A級景點。
從文化資源的發展前景看,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有望成為世界級文化資源的有:銅鼓文化、國際民歌藝術節、中國一東盟博覽會。有望成為國家級文化資源的有:欽州坭興陶燒制技藝、北海銀
灘、德天瀑布、青秀山、三娘灣、劉馮故居。在這個意義上,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文化資源發展潛力很大,但由于經濟基礎相對薄弱,文化發展觀念相對落后,所以既有遠大的前途,同時也面臨著艱巨的挑戰。
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與優越的環境條件,為自身的經濟社會建設與文化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系統。同時,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的自然環境與物產資源既有整體上的一致性與相似性,也因地理、歷史與社會的差異而各具特色與優勢,為城市群內的資源合理配置與集群性開發提供了重要的現實基礎。
憑借得天獨厚的優勢資源,立足北部灣文化圈的文化本位,引入城市群文化發展戰略,“北部灣文化發展模式”的核心理念在于:擯棄“先污染,后治理”的中西部區域發展怪圈,樹立文化發展對于北部灣經濟區科學發展的促動作用。發展文化軟實力,增強經濟硬實力;推動廣西社會經濟和諧發展,促進廣西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以區域內核心城市的優勢文化版塊為增長極點,提升北部灣城市群文化競爭力與合作吸引力;以文化發展創造區域開放格局,擴大北部灣文化圈與相鄰文化圈的互動,強化中國一東盟文化交流與合作,推進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最終打造以城市群帶動文化發展、以文化發展反哺經濟發展的“北部灣文化發展模式”。
四、發展文化產業,促進區域文化競合發展
據國家統計局廣西城調隊提供的最新資料,2008年上半年,市區居民收入和支出雙雙呈現兩位數增長,享受性消費不斷升級,城鎮居民的恩格爾系數為40,8%。廣西城鎮居民的消費觀念也在發生變化,綠色消費、休閑消費、發展消費、服務消費快速上升,生存性消費比例降低,享受性消費升級。富裕起來的老百姓,越來越注重生活的質量和品位,近年來房地產、汽車、通信、旅游業的火爆直接反映了這一點。
自治區成立五十年來,廣西文化產業發展牢牢立足本土,走特色發展之路,涌現出一批有濃郁地方特色和時代氣息的文化品牌:以《八桂大歌》為代表的一批舞臺藝術精品、以《印象劉三姐》為代表的文化創意產業品牌、以“漓江畫派”為代表的美術品牌、以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為代表的節慶文化品牌等。
因此。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文化消費的迅速發展,文化產業良好的發展勢頭,將引導各方面有利因素和潛在機遇,引發一個經濟區文化消費“井噴”期的到來。文化消費是文化發展的核心動力,文化產業是文化發展的社會持續性發展平臺,能否抓住這一機遇,推動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文化發展上一個新臺階。將是一個歷史性挑戰。
目前,北部灣地區的文化產業貢獻率不高,一個主要原因是缺乏集聚平臺與核心樞紐,妨礙了優勢要素的結合和產業信息的交流。在這個意義上,借助《規劃》提供的重要戰略機遇,以北部灣城市群為文化產業主體功能區,創建北部灣國際文化產業合作樞紐,可以帶動區域內乃至整個泛北部灣地區的文化產業上升到一個全新的格局。發展文化產業是實施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文化戰略實施中的重點,文化產業既是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文化發展戰略的重點,同時也屬于超前性的戰略經營意識,需要有先進的理論基礎和創新性學術研究作為開路先鋒。
綜觀當今世界,文化產業發展對于城市群整體提升的意義越來越顯著。在都市化進程中不斷壯大的高新技術產業、金融資本運營、信息產業、文化創意產業等,構成了“大都市”與“城市群”在物質生產與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主導性機制,正是由于它們為城市創造了傳統制造業無法比擬的巨額財富,才使城市有能力在節能減排、保護環境與改變經濟發展方式等方面做出實質性的進展。這是如倫敦、紐約、甚至韓國、新加坡、香港等紛紛提出文化立國或文化興市的戰略框架,開始走文化產業之路的根源。
文化產業區域間競合發展是當今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動力所在。文化產業本身具有較大的風險性,區域間通過良性競爭與合作關系所形成的平臺,可以有效分攤風險,實現互利共贏。
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在文化歸屬上立足北部灣文化圈,北部灣文化圈具有獨特而優越的區位優勢,地處華南經濟圈、西南經濟圈和東盟經濟圈的結合部,是中國與東盟、泛北部灣經濟合作、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中越“兩廊一圈”合作、泛珠三角合作、西南合作等多區域合作的交匯點,是中國與東盟合作的前沿地帶和“橋頭堡”,也是我國西部地區唯一的沿海區域,是我國與東盟國家既有海上通道、又有陸地接壤的獨有區域,所以,北部灣文化圈的開放性文化性格決定了其文化發展具有區域性、民族性、現代性與國際性等特征。這就為泛北部灣區域文化產業競合發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礎。特別是隨著近年來一系列機制與平臺的建構與完善,如2006年7月20日,在“環北部灣經濟合作論壇”上,廣西提出了對外開放和區域合作的“M”型戰略:即通過構建“泛北部灣經濟合作區”,構筑“南寧一新加坡”經濟走廊和進一步拓展、深化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從而由泛北部灣經濟合作區、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兩個板塊和南寧一新加坡經濟走廊一個中軸形成“M”型中國一東盟區域經濟合作的一軸兩翼大格局。按照這個構想,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文化產業競合平臺可分為三個層次:中國一東盟國際區域合作平臺、北部灣一三南國內區域合作平臺及廣西北部灣經濟區一城市群合作平臺。可以想見,這樣的區域戰略格局必將為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文化發展提供廣闊空間和遠大前途。
五、北部灣跨越式發展的文化路徑與啟示
作為一個后發展的城市群,以文化戰略促動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科學發展理念,為將來在中西部地區將會有更多的城市群出現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實踐意義。
從城市群發展的一般規律看,一方面,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后發展的現實使該地區的環境與自然資源污染少,也沒有快速發展地區不堪重負的環保包袱,為建設生態環保型城市群提供了條件。另一方面,后發展城市群在起步階段就可以吸取先發展者的經驗教訓,少走彎路,避開一些現代化的陷阱,實現事半功倍、“后發先至”的跨越式發展。
從國內外城市群發展的經驗出發,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城市群可以借鑒的經驗有:
(一)規劃先于實踐,避免大拆大建的經驗。
目光短淺的功利主義規劃與建設,會給城市帶來無窮無盡的麻煩。城市建設中無規劃或規劃落后,是城市大拆大建、反復折騰的根源,這方面有很多沉痛的教訓。如波士頓1991年動工的大開挖計劃,主要是拆除一條修竣于1959年的高架中央干道,把交通引入地下隧道,修復地面城市肌理。大開挖計劃是美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技術難度最高、環境挑戰最強的基礎設施項目,相當于巴拿馬運河、英吉利海峽隧道、跨阿拉斯加管道系統,總投資146億美元,目的僅只是為了彌補當年的錯誤規劃。目前,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城市群正處在快速建設與發展中,基建工程多,作業量大,在城市規劃方面應特別地予以留意和小心。
(二)注重城市群生態建設。實現環境友好型發展的經驗。
2002年世界可持續發展首腦會議將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環境保護作為可持續發展的三大支柱,對“環境友好”的認同程度進一步提高。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
好型社會,使環境友好成為實現城市可持續的重要理念。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城市群的建設與發展應主動順應人類發展大趨勢與國家統一戰略部署,采取有利于環境保護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以區域內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遵循自然規律為準則,以綠色科技為動力,構建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社會體系,避免重蹈環渤海、長三角及珠三角區域發展與環境破壞之間惡性循環的覆轍。
(三)注重城市化中的民生問題,建設“宜居城市”的經驗。
城市的本質在于提供一種更有意義和更美好的生活方式。對于城市發展而言,則是直接推動了從經濟城市向“宜居城市”的轉變。2005年,英國《經濟學家》旗下“智庫經濟學家信息部”(EIU)在評選“全球最適合生活的城市”時,依據包括安全性、醫療服務、文化與環境、教育、基本設施等五大領域和近40個指標,2007年,其指標體系擴展到包括兒童福利、謀殺案、平均壽命、平均收入、健康醫療質量等200項,在此次評比中,挪威、冰島、澳大利亞位列三甲,而經濟大國美、英分列第八、第十七。無獨有偶,根據2005年發布的《中國城市生活質量報告》,GDP位列全國第五、第十一的天津、重慶,其生活質量分別處于第35位、第60位。由此可知,生活質量與城市經濟發展不是成正比的。與之相應,在中國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浙江省省會杭州則率先提出建設“生活品質之城”,代表了中國城市今后的更高層次發展的需要與方向,并與全球化進程中人類城市的總體實踐相契合,因而具有很好的引領與示范意義。這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城市群的建設與發展是需要充分注意和思考的。
(四)統籌利用城市文化資源,建設文化城市的先進經驗。
一項對我國各省、直轄市、自治區資源利用效率總體狀況的橫向比較研究表明,北京、上海、廣東、浙江排在前列,地區資源的環保效率很高,而廣西壯族自治區的RPI指數僅為0.418424,在全國的排序是第25位,說明其經濟增長在整體上仍處于粗放階段。文化城市突破了現代以“經濟”為中心的城市發展模式。首先,文化資源是城市經濟系統中重要的新生產要素。其次,文化生產力可以豐富當代生產力系統,促進城市經濟結構的良性與全面發展。再次,文化事業與文化服務業可以有效提高城市發展的質量,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與文化需要。文化城市對于緩解人與資源、環境的矛盾,走出現代城市發展陷入的困境,改革文化管理體制與解放文化生產力,轉變中國城市發展方式,無疑具是一種重要的創新發展模式。
(五)利用廣西北部灣經濟區豐富的審美文化資源,建設更高層次的“藝術之城”的經驗o
“藝術之城”是一種以美學為理論基礎、以藝術活動為實踐中介、以提高人的生活質量與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理念的城市文明建設與發展框架。在當代都市化進程中,由于“文明病”、“城市危機”等嚴重影響城市發展的問題更多地集中在精神環境與文化生態上,使藝術與審美等現代性問題在城市文明的建設中越來越重要。當今世界許多城市,如巴黎、亞歷山大、佛羅倫薩、威尼斯、維也納、愛丁堡、耶路撒冷、費城、悉尼、莫斯科等改變觀念、不惜血本進行“藝術之城”建設。以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為標志,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擁有豐富的審美文化資源,以藝術之城為理念,對于整合區域內藝術文化資源、優化藝術產業結構、解放藝術生產力、提高藝術自主創新水平、培養世界藝術領軍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中央關于十一五規劃的建議》,新華網。2005-10-18
[2]《中國政府批準實施《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人民網,2008-02-21
[3]《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解讀》,廣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馬凱:《改革:參與和思考》,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5][美]劉易斯·芒福德著,宋俊嶺等譯:《城市發展史——起源、演變和前景》,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年版
[6]劉士林:《都市化進程論》,《學術月刊》2006年第12期
[7]劉士林:《文化都市的界定與闡釋》,《上海大學學報》2008年第3期
[8]劉士林:《2007中國都市化進程報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責任編輯:陳家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