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韋順莉副教授的著作《清末民初壯族土司社會研究——以廣西大新縣境為例》一書2008年10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了。這部34.6萬字的著作是韋順莉在攻讀博士學位時的研究成果,后經多次修改完成。我是韋順莉同志1987年至1994年在廣西師范大學讀歷史專業本科和歷史文獻學碩士學位時的任課教師。順莉同志刻苦勤奮,成績優異,熱心公益,樂于助人,在廣西師范大學七年學習期間是歷史系公認的優秀生,得到領導和師生一致的稱頌。她碩士生畢業工作多年后,去華中師范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在專業學習中鍥而不舍,發奮圖強,精蓋求精,在讀博和在廣西民大任教期間發表了多篇有影響的學術論文,并修改完成了這部著作。我和廣西師大其他給順莉同志任教過的老師,對她畢業后所取得的成績感到由衷的高興。
《清末民初壯族土司社會研究——以廣西大新縣境為例》一書由緒論、第一章“政權建構與權力運作——世襲權威顯達中的土司與官族”、第二章“國家控制與地方調適——土漢并治格局中的流官”、第三章“習慣法與地方認同——作為民間領袖的土目與鄉紳”、第四章“民生眾計與鄉村秩序——土民與漢商的經濟生活”、結語、參考文獻、附錄等部分組成。全書引證文獻資料和前人著作近800條,閱讀和參考文獻資料、學術著作和論文250種,在附錄中印入了已刊和未刊民間文書目錄、家譜和地圖、契約、房舍、石碑、照片多種。從這些內容來看,本書是一部結構嚴謹、包羅全面、體例科學的著作,而本書的四章所寫內容與過去傳統的土司社會研究的標題頗有不同,給人以面目一新之感。所以本書的研究成果在對廣西土司社會的研究中做到了創新性,在我國西南地區土司社會研究中起到承上啟下的特殊積極作用。具體來講,本書的創新意義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突破“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傳統觀念,把土司制度和土司社會作為長期存在于桂西地區的社會客觀存在進行全面研究。對廣西土司制度和土司社會的研究成果,解放后幾十年來是很多的,但是多數是適應當時的政治需要而研究的。如《廣西壯族社會歷史調查》中所收的資料,多為當時人大和政府組織,為揭露和批判封建壓迫剝削,為社會改革提供依據而完成的。這些資料的可貴性在于調查人和被調查者曾長期在解放前的舊社會生活過,對土司社會情況多為親歷親見親聞,因而留存了珍貴的資料;缺點是受當時時代條件所限,以階級斗爭為綱,以政治運動定性,對所調查事物采取一點論即完全批判否定的態度。馬克思列寧主義是我們的指導思想。但我們應全面科學正確地理解馬克思列寧主義,從發展的觀點來理解馬克思列寧主義。在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曾多次論到世界古近代歷史上出現以某一社會組織,如古代歷史上的農村公社、中世紀初期歐洲歷史上的馬克公社等對當時社會發展的作用,也論到過商品市場經濟的發展對瓦解和破壞傳統的、保守的、落后的、宗法的習俗制度的作用。同時馬克思列寧主義也沒有摒棄西方社會學的進步成果和理論,眾所周知,恩格斯的名著《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是在采用大量摩爾根的研究成果和觀點的基礎上完成的。韋順莉此書研究完成于新世紀初,繼承前輩成果而不保守,廣納時代先進思想而出新意,獨具一格而在土司社會研究中開辟新路,是其主要貢獻。本書立論完全擺脫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影響,力求將壯族土司社會作為在桂西存在了幾百年的歷史存在進行客觀、公正、求實、全面的研究,既堅持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的指導地位,又廣泛采用已為當前學術界采用的西方社會學、民族學、人類學的研究方法,力求公正求實地還歷史以真實。此其一。
二、對清末民初大新縣壯族土司社會的研究提出了很多新觀點,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達到了創新。現舉例說明。論到土司家庭的族權時,本書認為“廣西壯族地區的宗祠、族規、家譜使官族內的祭祀活動具有一定程度的規范化、系統化、制度化、維護著族人的尊卑等級,以免以下犯上,淆亂倫理,并能充分體現尊祖敬宗以收其族的基本原則和精神。”“宗法與政權的相互滲透,對于維護一時一地的社會穩定是有益的。”這些論述我想今天能得到眾所公認的。指出土司下的族權有著維護社會秩序,宣傳尊老愛幼和互助救濟的穩定社會的功能,這是過去研究土司制度者很少論到的。土司土官對土民土兵家奴進行過殘酷的壓迫剝削,對人民任施刑殺,侵吞財產,強迫服役做工,本書和過去的著述一樣,多有論述,但本書也寫出了清末民初土司守衛廣西邊疆的貢獻,如明代初年思明土知州黃琮抗擊安南入侵;明末崇禎十一年,上映土知州許桂芳率眾反擊安南入侵;下雷土州官許文英與其妻岑玉音赴沿海抗倭等,本書肯定了他們保家衛國的功績,并分析土司官由于“生于斯,長于斯,對自己轄區的四至境界了如指掌”,所以比流官和戍卒更能起到守衛邊疆的作用。這一論述既求實又有新意。本書在論到土官在管理社會和生產中的作用時,認為土官對土民有生產援助、財產保障、特殊照應的作用。馬克思主義認為,國家有統治人民、抵抗侵略、組織生產三種職能。我們過去講封建國家時強調的是統治人民和抵抗侵略的一面,對國家和政府組織和管理生產的經濟職能論得不夠。其實,國家管理和統治人民與國家管理和組織生產的職能是結合在一起的,既表現了國家對人民的剝削關系,又體現了國家對生產的組織管理關系,這在當時條件下都是社會存在的必須。本書在說明土司土官對土民以剝削關系時,同時也說明他們對土民在經濟上有救濟幫助、財產保障、特殊照應的作用,就論得比較辯證和全面。本書第二章對清末民初大新縣境土司衙門與漢堂。土司土官與漢人流官之間的權力控制與調適關系作了詳盡的論述,如對流官本質屬性的三點分析,流官在土司地區政績的三點歸納,上司府憲對土司管制的三個方面都論述清晰,分析有據,為其他同類著述中所少見,頗有新意。本書第三章一開始在分析土司律令與鄉約時,認為土司律令和鄉約有對于黎民百姓的規令,對于地方權貴的制約,對于生產生活的規約三方面內容,其中有土司土官統治人民的規約,也有民眾中自發形成有利于維護生產和生活秩序的習慣法,“其社會功能,表現為保護正常的生產、生活以及社會交往秩序、處理和制裁有關破壞和妨礙社會秩序的行為,以便保障本民族的整體利益和共同利益,以求維持社會的有序化,促進社會的發展。”本書對土司土官社會下出現鄉規民約作了基本上肯定的論述,我是贊同的。近幾年來我兩次去江西井岡山和南昌參加全國當代農村宗族和鄉村治理學術討論會,學界對封建社會后期至近當代農村的鄉規民約在國法涉及不到的境域,對維持地方治安,組織生產生活,安定社會秩序,抗擊外來侵略方面以積極作用取得了共識,本書這一論述既求實又科學,為以往同類著述中所罕見。這一章中對壯族農村傳統的“不落夫家”習俗在過去何以能長時期存在而被民眾廣泛認同,認為有兩個原因,首先是歷史遺存,壯族過去農村中殘留著從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社會的過渡的痕跡;其次是人性追求,本書認為“崇高人性自然,是一種高尚的追求向往。正是在這種價值觀念的影響下,人類追求婚戀自由、兩性的自由交往和自由結合的行為,被看作是順乎人性、合乎情理、遵循人道的。”民族學者對“不落夫家”的習
俗多數是否定的,20世紀以來的歷屆政府對“不落夫家”也是禁止,其原因主要是“不落夫家”容易引起家庭矛盾和婚姻糾紛,不利于社會穩定。但對這一習俗為何長期得以流行,本書從對壯族的大量傳統習慣的分析出發,認為是出于男女間對戀愛人性的自由追求,是有道理的。從科學的觀點看,人類婚姻的目的有兩個,一是男女性愛的自然要求,二是生兒育女傳宗接代的要求。但自從形成階級社會以來,男性主宰國家和家庭大權,婚姻強調的是為宗法家族生育后代以光宗耀祖,對于女性來講結婚得不到滿足自由性愛的起碼要求,于是表現在“不落夫家”習俗中,女子婚后即日-娘家長住,仍可和其他男子談情說愛了。這種習俗我們今天不能提倡,我們今天應該讓青年男女在自由戀愛前提下結成牢固的一夫一妻制婚姻。但正如恩格斯所言,我們不能用現代庸人的觀點來評價古代人的婚姻。“不落夫家”是在封建專制社會下形成的,其長期存在正是由于男女對人性和戀情的自然追求,而這種追求在專制統治壓制下表現出了強大的反抗力量。本書第四章論述了土司社會的民眾生計和鄉村秩序,對清末民初大新縣土司社會的土地制度、田地買賣和勞役蠲免、農民的仆人化以及漢商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如圩市交易,農商一體的富戶等作了詳細的論述。我國近代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土司社會本質是封建社會,本書肯定了商業資本的作用,但指出了土地歸土司土官所有,土民在土司土官的壓迫剝削下會受到“八難”的厄運,封建勢力的壓制、干擾和破壞,嚴重地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商業資本帶有了強烈的封建性質,從而以大新土司社會的實例,豐富了我們對中國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認識。
三、為全面研究廣西近代民間鄉土社會提供了一個范例。在改革開放以前,一部部歷史教科書主要講的是上層層面的活動,如國家組織、帝王將相、戰爭暴動、杰出人物等等。如要講到下層人物,則只有農民起義及其領袖了。但農民起義雖說次數多,但起義時間畢竟只占中國五千年文明史中的極少時間,參加人數畢竟只占全國人口的極少一部分。中國極大多數人民在極大多數時間內在是在家園內從事和平的生產勞動和生活。他們是中國歷史文化的主要創造者。但在過去的歷史教材和著作中,論述到介紹人民群眾的衣、食、住、行、思想、習俗、人際交往、公共關系等方面的內容卻很少很少。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我國的歷史教材逐步進行了改革,即在每個歷史時期增加了民俗歷史文化的內容。歷史是精英歷史和民俗歷史的結合。韋順莉同志的這部著作,是以大新縣境為例,深入剖析清末民初廣西壯族鄉村社會的一個典型。在本書的“結語”中,論述了土司社會中的鄉土人家,土司社會中的鄉村秩序,改土歸流中的社會轉型。正如讀過本書的很多專家學者所指出的,本書突出了以人為主線,將土司社會中土司、官族、土目、漢堂流官、土民百姓、家奴佃戶、鄉紳地主、漢族商人等等不同階層人物的歷史地位、社會生活、彼此關系、習俗信仰等等作出了全面描述,勾勒出百年前廣西壯族土司社會的生活圖景,使人讀后有如身臨其境。本書的研究突出了民俗歷史文化研究在廣西近代史研究中的作用,可以說是對解放后廣西近代史研究的一個重要補充,也是一個新的開拓。
總之,本書是一部研究近代廣西土司社會的學術力作,是廣西近代歷史學、民族學、民俗學、社會學研究中的豐碩成果。我祝愿韋順莉副教授再接再厲,在教學和科研上再上一個臺階,青勝于藍,取得更大的成績。
(作者錢宗范,廣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付廣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