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壯族與客家雜居地區,壯族與客家的互動極為普遍,這種互動往往是雙向的。由于不同地區人口的相對規模以及族群結構的不同,因此互動的情況也不完全相同。一般來說,人口較少的族群往往容易受到人口較多的族群的影響,更多地接受對方的文化。在賀州這個壯族人口相對較少、客家人口相對較多的地區,壯族雖然仍保留著自己的語言以及風俗習慣,但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了客家習俗的影響。
關鍵詞:壯族;客家;族群互動
作者:袁麗紅,廣西民族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南寧,530028
中圖分類號:C9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54X(2009)02-0146-007
賀州市位于廣西東部的桂、粵、湘三省(區)交界地帶,夾于湘粵之間,交通便利,素有“三省通衢”之稱。先秦時期賀州即有古道越萌渚嶺而達楚境,是廣西較早接受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地區之一,是中原漢人南下進入嶺南的通道之一,也是客家人人桂的一條主要通道。賀州是一個多族群聚居區,也是壯族與客家雜居地區。賀州有漢、壯、瑤等民族,其中漢族可按語言分為客家人、本地人、鋪門人、九都人、廣府人等,不同的族群各有自己的特點。據2000年人口普查,賀州市總人口850023人,其中壯族40532人,占總人口的4.8%。壯族主要分布在南鄉鎮和沙田、鵝塘、大寧等鄉鎮。據鐘鏗先生調查統計,賀州客家人口約32萬,占總人口的37.6%。除鋪門鎮外,賀州各鄉鎮均有客家人分布,其中以沙田、蓮塘、公會、桂嶺、黃田等鎮尤為集中。賀州是一個壯族人口相對較少、客家人口相對較多的地區,客家人口是壯族人口的7倍多。在賀州,除了南鄉鎮的壯族相對集中之外,其他鄉鎮的壯族都比較分散,大多與客家雜居在一起,壯族與客家共同居住在一個村落的情況也較為普遍。本文所考察的大盤村即是一個壯族與客家雜居的村子。
一、大盤村的族群結構
大盤村隸屬于賀州市平桂管理區沙田鎮,村委距離鎮政府所在地約4公里。大盤村分為大盤和三圳兩個自然村,大盤又可以分為上寨和下寨,三圳可分為上三圳和下三圳。據2006年統計,全村戶數為703戶,人口為3545人,其中漢族2981人,占總人口的84%;壯族520人,占總人口14.7%;瑤族44人,占總人口1.2%。
大盤村是一個壯族與客家雜居的村子,漢族都是客家人,其中以客家人占多數,壯族占少數。還有少數瑤族人口。大盤和三圳兩個自然村都有壯族和客家分布,他們雜居在一起,在分布上沒有明顯的界限。大盤村的瑤族是嫁入本村的瑤族婦女及其子女,嫁入大盤村的瑤族婦女現在有10多人,有嫁給壯族的,也有嫁給客家的,她們的子女雖然是瑤族,其實并不具備瑤族的特征,他們既不會講瑤話,也不具有瑤族的民族認同感。因此,除了嫁入本村的瑤族婦女外,其他瑤族人口可以認為是壯族人或客家人。
大盤村的壯族與客家都是從外地遷來的,其中壯族姓氏有陸、莫、覃、吳、黃、王等,客家姓氏有陳、袁、劉、鐘、葉、黃、謝、張、古、鄒、彭、鄧等。關于大盤村的歷史,沒有明確的記載。據當地的壯族老人說,原來居住在大盤村的是瑤人,壯族人遷到這里之后就把瑤人趕到山里去了,后來客家人才陸續遷來。這雖然是傳說,但是基本與事實相符。
大盤村的壯族是明代遷來的,是明王朝為了防范和鎮壓瑤族人民的反抗而調入耕守的俍兵的后裔。據《賀州市志》記載:“賀縣壯族的祖先來自桂西的河池、宜山、南丹一帶,是明朝統治者推行‘以夷制夷政策而征調到賀縣‘平亂和‘屯田守險的俍兵及其親屬,始于明洪武年問,以明成化至嘉靖年間居多。”在大藤峽瑤族人民起義后,賀州一帶的瑤民紛紛起來響應,為了鎮壓瑤族人民起義,明王朝派出大量俍兵到賀州,在起義平息之后,這些兵士即留在當地進行屯守。明代曾在桂東一帶設立了大量的土巡檢,其中就有沙田寨。如今在沙田鎮的桂山、大盤、橋頭、逸石、松木、獅中、寶馬等村均有壯族分布,這些地方都是瑤族聚居的地區通往外界的必經之地。壯族的分布情況說明當時的屯兵確實是為了防范瑤族人民反抗的。根據大盤村陸氏族譜記載,他們的祖先因兵燹而遷到大盤村。據一位70多歲的覃氏老人介紹,覃氏遷到賀州到他已是第19代,據說當初是為了打蠻人而遷來的。再加上“壯族遷來后就把瑤族趕到山里去”的傳說,說明大盤村的壯族當初確實是為了鎮壓瑤族人民起義而遷到此地的。
王姓是講懷集話的壯族,他們認為自己與當地其他姓氏的壯族是不同的。王氏的祖先當年是從廣東遷來的,他們之前還組織人去過廣東認祖。其他姓氏的壯族人也不認同王姓是壯族。除了語言之外,王姓與壯族其他姓氏在風俗習慣方面也有區別。大盤村的王姓人口不多,只有20多戶,130多人,其中包括嫁到王家的婦女,如果除去這些婦女,則不到100人。當年劃分民族成分的時候把他們劃為壯族,因為國家有民族優惠政策,因此他們也樂于填報壯族。
大盤村的客家人基本上都是清代遷入的,各姓氏遷入的時間都差不多,一般只是相差一兩代人。據大盤村三圳陳氏族譜記載,其祖先從廣東揭陽遷到賀州市沙田鎮大盤村三圳,現在已傳8代人,按照25年為一代計算,陳氏遷至三圳有大約200年的歷史。據袁氏族譜載,袁氏祖先從廣東龍川遷至大盤村,現已傳9代人。據黃氏族譜載,黃氏祖先從廣東先遷公會,再遷到古侖,然后遷到大盤,遷到大盤村已有7代人,100多年的歷史。
二、壯族與客家的互動與交融
(一)語言互動
語言是族群邊界標識中最常見的個人認同的象征符號。美國社會學家戈登認為,族群問最明顯的文化差異通常表現在語言方面,如果兩個族群在語言上互不相通,無法進行思想交流,那么這兩個族群成員之間的社會交往顯然會比較少,偶有交流也容易因彼此語言隔閡造成誤解。如果兩個族群在語言上沒有障礙,那么,他們的交流則會比較順暢,也較少會因為語言隔閡而造成誤解。語言也是大盤村的壯族與客家人之間最明顯的文化差異。雖然壯族與客家各自有自己的語言,但是他們在交流方面基本上沒有什么障礙。
大盤村壯族所說的語言有兩種,陸、莫、覃、吳、黃姓說的是壯語北部方言,王姓說的是懷集話。大盤村不同姓氏的客家人分別從廣東的不同地方遷來,因此他們雖然都是說客家話,但是有一些差異。大盤村的客家話可分為兩種:一種是長樂客家話,一種是河婆客家話。長樂客家話與河婆客家話區別不大,只是有一些字詞的說法或者聲韻有細微差別,兩者完全可以互通。當地人把長樂客家話稱為客家聲,河婆客家話稱為河婆聲。其中居住在大盤的大多講客家聲,居住在三圳的大多講河婆聲。
在一個多族群社會,當各族群具有自己獨立的語言時,雙語現象是十分常見的。大盤村的雙語現象也極為普遍。當地的通用語言以客家話為主,除了客家人內部使用客家話外,壯族與客家人之間的通話基本上是用客家話,講壯話的壯族與講懷集話的壯族之間也是用客家話交流,只有講壯話的壯族內部用壯話交流。當地的壯族人包括老人小孩都會說客家話,嫁到本村的瑤族或者講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