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河
摘要和諧是國家大政,也是校園大政。以人為本是構建和諧校園的切入點和落腳點。了解人、信任人、關心人、團結人是構建和諧校園的基本要求。構建和諧校園是一個由不和諧到基本和諧的長期發展過程。
關鍵詞以人為本和諧校園和諧文化
和諧是國家大政,也是校園大政。繁榮而穩定的和諧校園將為構建和諧社會培養優秀人才。沒有和諧校園,就沒有和諧社會。構建和諧校園,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堅持以人為本是構建和諧校園的切入點和落腳點
正像任何事物和現象都存在著矛盾一樣,大學校園也充滿著矛盾。這些矛盾主要集中在管理層、教師、學生三大群體之中。教師在講臺上言者諄諄,學生在講臺下聽者藐藐,這是教與學的矛盾;教師住房緊張,辦公條件簡陋,教學設備落后,科研經費不足,領導卻要求教師愛崗敬業、無私奉獻,創建名牌院校,培養優質人才,這是領導與教師的矛盾;職稱指標少、參評教師多,這是教師之間的矛盾;領導崗位少、競聘人員多,這是管理層之間的矛盾,等等。
堅持以人為本,就是在解決諸如此類矛盾時,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當教與學發生矛盾時,首先解決學生的需要,為學生提供一切方便。在這里,以人為本就是以學生為本。當領導和教師發生矛盾時,首先解決教師的需求,為教師提供一切方便。在這里,以人為本就是以教師為本。只有從學生和教師的利益出發,關注他們的前途,激活他們的潛能,凝聚他們的力量,才能把學校建成培養人才的沃土。
堅持以人為本是構建和諧校園的基本要求
和諧校園的關鍵是人,校園的和諧取決于人的和諧。因此,了解人、信任人、關心人、團結人,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發揮主觀能動性,是構建和諧校園的基本要求。
要了解人。人們之間的交往從了解開始。了解是人與人的溝通,是心與心的交流。對于各級領導干部來說,了解人更加重要。了解下屬和教師,掌握每個人的特點、專長,可以做到知人善任,調動每個人的工作積極性和能動性。可以說,了解人是對領導者最基本的要求,也是領導者駕馭事業的前提條件。只有先了解人,才能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通過了解人,也可以融洽領導與教師的關系,增進領導與教師之間的感情。
要信任人。信任人、尊重人是“以人為本”的核心內容。互不信任,必然導致互相防范、貌合神離、關系緊張。要做到信任,首先是自己做一個值得信任的人,其次要信任別人。對領導干部而言,要求就更高。領導者主要是宏觀管理,掌握、控制大的局勢,充分調動下層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造就團結、緊張、信任、活潑的工作局面。只有領導給予充分的信任與支持,下層的工作潛能才會最大限度地發揮,教職工的積極性才能空前高漲,一個學校才能做到整體和諧。
要關心人。關心是感情的表達,也是和諧的體現。關心人是多方面的,不僅有物質的,也有精神的;不僅指教職工,也包括他們的家屬;不僅有工作方面,也有生活方面等等。要根據學校財力狀況,盡可能地為大家創造舒心的辦公環境和工作氣氛;關心教職工的業余生活,開展積極向上的文化體育活動等等,把關心體現在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要團結人。對于和諧校園來說,每個系(院)、每個處(室)都是和諧校園的一個要素。對于和諧系(院)、和諧處(室)來說,每個人都是一個要素。人的和諧是系(院)和諧、校園和諧的最基本要素。團結出效率、團結出人才、團結出領導。人與人以誠相見、和睦相處、寬容忍讓、虛懷若谷,用最合理的方式處理矛盾和問題,靠團結把大家凝聚成一個和諧的有機整體,把每一個人的能量和作用都發揮出來。
堅持以人為本構建和諧文化
文化不僅可以為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智力支持,更要對勞動者素質的提高擔負教育和培養的任務,從而為經濟發展提供強大而不竭的動力。因此,對于高校、尤其是高職院校來說,構建和諧文化是構建和諧校園的重要任務。
和諧文化是和諧校園建設的重要任務。和諧文化強調求同存異、團結友愛、和睦相處,具有弘揚正氣、凝聚人心、溝通感情等功能,能夠起到化解矛盾、理順情緒、優化發展環境的作用。要堅持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豐富師生員工的精神世界,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形成共同的思想基礎,使之成為構建和諧校園的強大精神動力。要引導師生用和諧的思維認識事物,用和諧的態度對待問題,用和諧的方式處理矛盾。建設和諧校園,一方面要推動形成誠信友愛、融洽和睦的人際關系,另一方面還要促進人的內心和諧,這是校園和諧的基本條件。
構建和諧校園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高校校園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要構建和諧的高校校園,應注意把握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人際關系的和諧。這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人自身的“自我和諧”,指個人從生活到工作和學習,從身體到心理,從個人到家庭與社會,都是和諧的。二是人與人的和諧。團結、友愛、信任、協作是人與人和諧的最基本要求。只有團結,才能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只有友愛,才能平等相處、共同提高;只有信任,才能產生友誼,使同志之情得到升華;只有協作,才能形成合力,創造輝煌。
分配制度的和諧。分配制度的和諧,就是指能夠公平、合理、科學地分配利益。公平、合理、科學的分配制度應該能夠體現“以人為本”的社會價值理念,能夠倡導和鼓勵合法競爭,能夠激發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如果分配不合理,就會使一部分人由于無法享受到學校發展的成果,或者一部分人的所得與其付出的勞動嚴重不對等,而產生被剝奪感,導致離心離德。當然,做到絕對的合理也是不可能的。但逐步縮小各種收入差距,努力協調好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化解利益矛盾,使分配制度逐步合理化,應是每個領導的義務和責任。
創新環境的和諧。創新是民族的靈魂,也是學校存在和發展的動力源泉。構建和諧校園必須營造和諧的創新環境,堅持以人為本,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勞動、尊重創新,形成鼓勵創造、追求創新的氛圍,使一切有利于學校發展進步的創新愿望得到尊重、創新活動得到支持、創新才能得到發揮、創新成果得到肯定。把創新與物質獎勵、精神獎勵結合起來,與分配制度結合起來,形成創新環境和創新機制,使高校校園和諧發展、科學發展、跨越發展。
非絕對和諧。和諧是事物協調、均衡、有序的發展狀態,而不是完全的統一。因此,和諧并非是絕對的和諧。無論是構建和諧社會,還是構建和諧校園,都是一個由不和諧到基本和諧的發展變化過程。和諧是相對的,是總體上的和諧,不是一點問題、一點矛盾都不存在的和諧。因此,和諧是一個由相對到絕對的過程,是一個永遠都不會結束的過程。這就決定了構建和諧校園是一個長期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