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峰
摘要四川地區紅色文化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結合的產物,是我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寶貴的精神財富。四川紅色文化資源相對集中,比較豐富,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體現為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艱苦奮斗教育和樂觀主義教育。
關鍵詞紅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價值體現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加強對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護,重視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四川地區紅色文化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結合的產物,是我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寶貴的精神財富。利用紅色文化資源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把大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四川紅色文化資源特征分析
四川位于我國西部,面積48.5萬平方公里,人口8700多萬,有14個聚居的少數民族,是紅色文化資源大省,主要有“長征豐碑、偉人故里、川陜蘇區”三大紅色文化資源板塊。
紅色文化資源相對集中。四川省內目前較為重要的紅色旅游資源集中分布在川西北高原和川東、川北等地區,并由此形成了“一線、兩區”的紅色文化資源分布格局。其中,“一線”,即指中央紅軍長征進入四川境內的行軍戰斗路線,主要位于四川西部與南部的廣大區域,途經瀘州、涼山、甘孜、雅安、阿壩等市州。“兩區”是指位于四川東部地區的偉人故里和川北的川陜蘇區。前者主要分布在廣安、南充、資陽等地,包括小平故里、朱德故居和陳毅故居等;后者位于巴中、廣元、達州、南充等區域,并形成以川陜蘇區首府所在地巴中為中心,達州、廣元為兩翼的全國第二大紅色根據地。
紅色文化資源相對豐富。長征中的中國工農紅軍從1935年4月至1936年8月,在阿壩地區往返停留達16個月,在四川行程一萬五千里,足跡遍及近70個縣,留下了眾多豐富的革命歷史文物遺址。據不完全統計,川陜革命根據地首府巴中市,除擁有館藏紅軍文物10619件外(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3件,二級文物132件,三級文物2826件),還另有已經公布的不可移動紅軍文物保護單位130多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3點,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野外紅軍石刻標語、紅軍戰壕上萬余處),并因此被人們稱為“露天紅軍文物博物館”。
四川紅色文化資源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體現
紅色文化資源由于其形式多樣、資源豐富、直觀生動等特點,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成為高校進一步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平臺,是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建設的重要載體。四川紅色文化資源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問題關系到黨和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是我們黨帶領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思想基礎。理想信念教育從根本上講,是解決青年學生思想領域中的信仰問題,也是解決高校“培養什么人”的問題。鄧小平曾指出:“我們一定要經常教育我們的人民,尤其是我們的青年,要有理想。為什么我們過去能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歷經千難萬險,取得革命勝利?就是因為我們有理想,有馬克思主義信念,有共產主義信念。”
當年,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確立了為人民謀取利益的理想信念。紅軍將士在四川阿壩地區期間,牢記這一理想信念,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處處為人民著想,自覺地、真心實意地為人民謀利益。據資料顯示,紅軍總部規定,紅軍將士必須尊重藏族的風俗習慣,嚴格執行群眾紀律,保護寺廟、經堂,各級領導干部還要深入喇嘛寺,與活佛、喇嘛交朋友。同時,要建立各級政府,分配土地和牛羊,組織百姓聯合會、青年隊、姊妹團等群眾組織,幫助阿壩人民進行民族解放運動,培養少數民族干部。這些都充分體現了紅軍將士與阿壩人民甘苦與共、水乳交融的軍民情懷,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想信念,體現了中華民族精神的最高境界。
當前,我們正處在改革攻堅階段和發展的關鍵時期,國內外各種思潮相互激蕩,各種價值觀念相互碰撞,社會上一些黨員干部的腐敗行為和不正之風,對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帶來了極大挑戰。利用紅色文化資源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自覺抵制個人主義、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等錯誤思想的侵蝕,牢固樹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團結奮斗。這是我們理想信念教育的永恒主題,是理想信念教育的最終目的,也是檢驗我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根本標準。
愛國主義教育。愛國主義在實質上表現為個人與國家或民族之間的一種價值關系。愛國主義是一面旗幟,是一個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源泉,是一個民族團結凝聚的堅強紐帶,是一個民族艱苦奮斗的不懈動力。當年,紅軍將士在川期間,四川人民的愛國主義情懷被激發出來,他們為幫助紅軍走出困境做出了積極的貢獻。比如紅軍在阿壩地區征集糧食的過程中,格達活佛將寺內的全部余糧(青稞134石,豌豆22石)獻出,還動員白利鄉群眾向紅軍捐糧、借糧,幫助紅軍籌集羊毛、帳篷、皮火筒等所需物資,因此受到紅軍的嘉獎。據阿壩州宣傳部統計,在長征時期,阿壩地區有500多人加入了共產黨,有5000多人參加了主力紅軍,有10000余人參加了游擊隊或成為各級蘇維埃干部,先后籌糧2000多萬斤,捐出牛、羊20多萬頭,為紅軍北上抗日創造了條件。
當前,利用紅色文化資源對高校的青年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要把愛國主義教育與社會責任意識教育相結合。2008年5月12日,一場突如其來的地震,考驗了我們的黨,考驗了我們的政府,同時也考驗了每一位青年學生。在抗震救災過程中,全國各行各業的廣大群眾在黨和政府堅強有力的領導下,統一思想,步調一致,聽從指揮,以對災區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實踐和體現了偉大的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在改革和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我們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當代大學生更需要培養和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
艱苦奮斗教育。艱苦奮斗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逐漸形成的作風和美德。中華民族的燦爛文明發展史,正是一部艱苦奮斗史。當年,紅軍將士在川期間,先后征服了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八座雪山。這些雪山終年積雪,空氣稀薄,氣候變化無常,道路崎嶇難行,紅軍長途遠征,饑疲交加,衣單體弱。在翻越這些雪山時,部分戰士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犧牲了,長眠于雪山之中。沒有糧食,戰士們采野菜充饑,皮帶、皮鞋、馬鞍、槍帶,甚至馬糞中未消化的青稞都被煮來
吞嚼④。紅軍與大自然展開了殊死的搏斗,依靠廣大將士的高度覺悟和堅強的毅力,通過了人跡罕至的雪山草地,粉碎了國民黨企圖利用雪山草地困死紅軍的陰謀,顯示了紅軍是一支打不垮、拖不爛、難不倒的英雄隊伍。
當前,在高校青年學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人生價值觀向“自我”傾斜的現象,集中表現為只講索取、不愿奉獻,好逸惡勞、學習松弛,自私自利、害怕艱苦、貪圖享受等。利用紅色文化資源對大學生進行艱苦奮斗教育,就是要教育學生:一個人如果具備了艱苦奮斗的精神和作風,在物質匱乏、環境艱苦的情況下,就會有不畏艱難、銳意進取的意志,去戰勝一切困難,為實現理想而努力奮斗;在物質豐富、條件優越的情況下,就能夠做到不沉迷于物質享受、不奢侈腐化而保持勤儉節約之風,奮發向上、開拓進取。若能使艱苦奮斗精神在青年大學生思想上扎根,那么他們在行動上就會處處嚴格要求自己,自覺保持艱苦奮斗的光榮傳統。
樂觀主義教育。紅軍的革命樂觀主義,是建立在對社會發展規律和前途的遠見卓識的基礎上,是科學的、革命的樂觀主義。當年,紅軍在阿壩地區期間,曾制定和實施了以打擊和消滅國民黨軍隊,奪取相應區域以利發展為目的的七次戰役計劃,還有大大小小的戰斗。在這些戰斗中,紅軍將士浴血奮戰,誓死拼殺,沖破了數十萬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給國民黨軍隊和地方武裝及頑固分子以沉重的打擊,但誰能想到他們是在肚皮緊貼著脊梁骨的情況下與敵人廝殺的呢?!1969年,鄧小平被發配到江西勞動,他要在這里呆多久,工人們不知道,管制他的人不知道,連鄧小平自己也不知道。但他從不發牢騷,從不唉聲嘆氣,而是樂觀生活,堅持鍛煉,保持身心健康。
最近幾年,高校學生自殺的事件不時見諸報端,引起了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廣泛關注。引起學生自殺的原因很多,但缺少耐挫訓練,缺少紅軍那種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是導致學生失去生活勇氣的重要原因。因此,利用紅色文化資源對大學生進行樂觀主義教育,就是要繼承紅軍那種敢于吃苦,敢于打硬仗的優良傳統,學習紅軍那種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使自己時刻以良好的心態、飽滿的精神和戰無不勝的勇氣,把個人的成長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融合在一起,藐視困難、克服苦難,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
注釋
①中國紅色旅游課題組:《中國紅色旅游》,四川科技出版社,2005年,第271頁。
②《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0頁。
③《紅四方面軍征戰記》(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全史之三),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7年,第178頁。
④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阿壩州志》(上冊),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年,第8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