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勤
在外科手術中,由于嚴格的無菌操作要求,醫護人員對正確的手消毒方法及消毒劑的選用一直非常重視。お
1 手術感染的常見病原體
有文獻報告,美國每年估計進行2.7萬例外科手術,美國醫院感染監測系統(NNISS)統計顯示,外科手術部位感染(SSI)是第3大院內感染原因,占全院感染的14%~16%。1986—1996年,NNISS統計的593 344例手術中,發生SSI的為15 523例,其中淺層切口、深層切口手術部位感染占2/3,器官(或腔隙)手術部位感染占1/3,由于手術感染造成的死亡占手術病人總死亡率的77%。美國NNISS統計顯示,手術傷口感染的致病菌中,40%是革蘭陰性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金葡菌)仍然是目前最常分離到的菌種,其次是腸球菌和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CNS)、真菌和病毒。我國武漢地區486株傷口分泌物的分離菌,主要菌種依次為金葡菌(36.8%)、銅綠假單胞菌(19.1%)、大腸桿菌(11.7%)、CNS(7.4%)等。金葡菌和CNS是正常人體皮膚的常在菌。因此,手術組成員的手通常是手術傷口感染發生的潛在來源。お
2 手消毒方法
目前,外科手消毒最常采用兩種方法。
2.1 先刷洗后消毒手、臂法
取無菌刷蘸肥皂液,按指尖、手、腕、前臂、肘部至上臂下1/2段的順序刷洗3遍,每遍3 min,共約10 min。每遍刷完用流水沖凈,沖洗時由手、上臂至肘部淋下,洗刷完用無菌毛巾由手至肘部擦干,然后將雙手和前臂浸入消毒液內5 min,用無菌毛巾擦干或晾干。
2.2 消毒劑刷洗手、臂法
此法的順序為:直接將適量消毒液置于掌面相互搓擦→手指交叉掌心對手背搓擦,雙手交換進行→手指交錯掌心對掌心搓擦→雙手互握互搓指背→一指于握拳狀的另一手掌中搓擦,雙手交換進行→一手指尖于另一手掌搓擦,雙手交換進行,時間約為3 min。用流動水沖洗干凈后再取適量消毒劑涂擦手和前臂約1 min,晾干。該方法不僅簡化了消毒步驟,而且與傳統的手消毒相比大大節省了術前準備時間。但英國醫院感染控制部門對護士洗手技術的調查表明,80%的護士洗手時忽略了部分手的表面,56%的護士忽略了拇指部分。我國衛生部對醫院的抽樣調查發現,護士洗手時常漏洗拇指及指間。お
3 消毒劑的選用
理想的化學消毒劑應具備如下特點:
① 對于各種微生物(包括病毒、真菌和芽孢等)均有殺滅作用。
② 作用迅速,能在短時間內徹底殺滅所有病原體。
③ 作用持久,能在較長時間內發揮滅菌效用,以保證在整個操作期間病原體不能生長和繁殖(理想的作用時間應在6 h以上)。
④ 刺激性小且無過敏反應,醫務人員易于接受。
⑤ 與其他物品或消毒劑不產生拮抗作用。
⑥ 使用方便,價格低廉。
目前,醫院外科消毒最常用的手消毒劑有以下3種。
3.1 碘類消毒劑
碘類消毒劑中首選0.5%~1.0%碘伏。碘伏是碘與表面活性劑(如聚乙烯吡咯烷酮)的不定型絡合物(PVP-I),由于表面活性劑為載體且有助溶作用,使80%~90%的碘伏溶液可逐漸解聚釋放出游離碘,從而延長碘的殺菌作用。碘伏在pH值為酸性和中性時對革蘭陽性和陰性細菌及其繁殖體、芽孢、真菌孢子有不同程度的殺滅作用,且有機物對它的影響小(有效碘>2 000 mg/L),但有報道認為,使用含淀粉的紗布會降低碘伏溶液中的有效碘含量。
3.2 醇類消毒劑
醇類消毒劑包括70%~75%的乙醇和50%~70%的異丙醇,對革蘭陽性、陰性細菌敏感。一些歐洲國家含醇類產品被認為是最常使用的外科手消毒劑,但在美國,因為它的易燃性和皮膚刺激性而較少使用。
3.3 胍類消毒劑
胍類消毒劑中首選氯已定(商品名洗必泰),洗必泰對革蘭陽性細菌的殺滅作用較革蘭陰性細菌大。前者屬于高度敏感,而對親水性病毒、抗酸菌和芽孢無殺滅作用。因此洗必泰屬于低效消毒劑。有機物與pH值都對洗必泰的殺菌作用有影響,pH在5.5~8.0時有殺菌活性,偏堿性時活性最強;pH值高于8時,殺菌活性降低。陰離子去污劑、0.1%以上的肥皂與洗必泰有拮抗作用而削弱了其殺菌作用。國內、外現較多使用乙醇和洗必泰的復方,如4%葡萄糖洗必泰的70%醇溶液或0.5%洗必泰的70%醇溶液。實驗證明,60%異丙醇和0.5%洗必泰的70%醇溶液與7.5%碘伏或4%葡萄糖洗必泰相比,具有持久、協同抗菌作用,更易被外科手術醫護人員所接受。
除了正確選用消毒劑外,對于用消毒劑刷洗手、臂法來說,細菌量的減少還取決于消毒劑的使用量。お
4 外科醫護人員手消毒的監測
美國CDC要求醫療機構對外科醫護人員手的衛生狀況進行間斷性監測,對其執行情況進行反饋,監測每天消毒劑的使用量,監督醫護人員涂指甲油和使用人工指甲的處理方法以及發生院內感染時醫護人員手的衛生狀況。在我國,醫院的院內感染管理科參照衛生部頒發的《醫院感染管理規范》(試行)和《醫院消毒衛生標準》(GB 15982—1995),
每月對手術室有關人員手消毒情況進行監測并對監測資料進行匯總、分析和評估。鄒長秀等對120名醫護人員手消毒效果的監測顯示,消毒前后細菌菌落數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724,P<0.01)。劉玲珍等對醫務人員的監測發現,用肥皂流動水洗手的消毒合格率為85%;而用肥皂流動水洗手后再用乙醇洗必泰溶液擦手的消毒合格率達92%。牛秀成等對400 名醫務人員洗手技術與手再污染的研究結果表明,洗手質量與每次洗手持續時間、洗手頻度和擦手潔具有關,提出醫生每天洗手的頻度應>30次,護士應>35次,且每次洗手持續時間應在10~15 s,提倡使用一次性滅菌紙巾或消毒毛巾擦手,以保證洗手質量。
手消毒質量不僅依賴于所使用的消毒劑,更取決于醫務人員高度的責任心和嚴格規范的操作。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醫學模式的轉變和預防醫學范圍的擴大,從預防角度來控制院內感染的發生,已越來越被醫護人員所重視。為此,醫療機構要制定嚴格的制度,加強自身的監督與監測,對存在的問題及時制定整改措施,努力減少或杜絕醫院經手傳播疾病的發生。
5 參考文獻
[1]Mangram AJ, Horan TC, Pearson ML, et al, Guideline for prevention of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1999. Hospital Infection Control Practices Advisory Committee. 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 1999,20 (4):250-278.
[2]馬蘭煌.醫院感染與洗手.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00,22(3):472-474.
[3]薛廣波.現代消毒學.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2.
[4]鄒長秀,張硯梅.醫護人員手部清洗及消毒現狀分析與對策.護理實踐與研究,2007,4(10):92.
[5]劉玲珍, 魏虹,胡志紅.醫務人員衛生洗手消毒監測.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00,10(6): 417.
[6]牛秀成, 張樹德, 周素琴. 醫務人員洗手技術與手再污染研究.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1998,8 (2):88-89.
(收稿日期:2009-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