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崎 壽劉星
災后重建工作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災后心理重建又是災后救援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救援部分。近幾年社會對心理健康的關注,使得心理援助成為此次災后救援的一個熱點,而在這次災難中受到心理傷害最大的無疑是那些未諳世事的孩子們。
一、調查的基本情況
我們的調查地點在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縣擂鼓鎮、安昌鎮、任家坪村,走訪了擂鼓鎮中心小學、任家坪小學、八一帳篷學校在職老師、大隊輔導員以及四年級及四年級以上的小學生,電話訪問了北川縣其余20所學校大隊輔導員和相關老師。在調查中我們采用自編問卷,對小學生的災后心理教育與德育教育狀況進行了調查。問卷調查主要在擂鼓鎮中心小學、任家坪小學、八一帳篷學校進行,采用隨機取樣方式選取,共發放問卷110份,收回有效問卷102份,回收率達到92.7%。
通過調查,有32.4%的受訪者表示每周都有心理健康教育課,而更多的是偶爾一次的不固定或者一學期一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多呈現出不固定、不系統的狀況。在對兒童關于“我的心愿”的調查當中,我們用開放的題目讓兒童填寫自己最想要的物品,很多兒童希望得到諸如自行車、電子詞典、電腦等物品;在對兒童關于“志愿者能夠帶我們什么”的調查訪談的時候,67%的兒童選擇志愿者能夠給予我們禮物、生活用品、衣服等等,而不到50%的兒童回答精神上的幫助,比如勇敢面對挫折,學會自立。
二、救助在兒童身上出現的新問題
“5·12”汶川地震發生后,社會各界紛紛伸出援助之手,幫助災區人民渡過困難,重建家園。對于兒童,各地的志愿者來到學校,幫助他們重新建立歸屬感,讓他們感受到回歸校園的親切感;社會各界紛紛捐資捐物,用各種方式來幫助災區兒童。只要是來到學校總得給同學們帶來禮物,除了關懷還有物質上的彌補。
在訪問北川縣擂鼓鎮中心小學的杜校長時,我們了解到,在“5·12”地震后一個月的時間中,來自全國各地的救援很多,學生們只要看到有志愿者來到學校都很高興,因為學生們都知道他們會帶來吃的、穿的、用的。一旦來訪的志愿者沒有帶,似乎學生們的歡迎的熱情也不夠高。在采訪中,杜校長告訴我們一件事情,一個地方機構來學校捐贈體育器材,需要星期天召開一個啟動儀式,要求學生都要到場參加,但是由于來訪的機構沒有給學生帶來禮物,加上又是星期天,結果學生沒有組織起來。這在八一帳篷學校等其他學校都有類似的現象發生。外界對于兒童的救援似乎被學生看成了一種“應該”,“因為我們是災民,自然應該受到外界的幫助”,“我有權得到外界的幫助”。這種救援如果變成了一種義務,將助長災區兒童的依賴心理,對于災區兒童的人格塑造是一個相當不好的事情。
三、災后兒童道德教育的建議
(一)將健康人格的塑造、加強情緒調節技術和應對災害技能的學習,納入小學生思想品德課程教育當中
小學思想品德課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下我國小學開設的一門德育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徑,對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養成文明的行為習慣等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教育部對《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思想品德課和初中思想政治課課程標準(試行)》以及修訂版本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對七年級的教學內容結構作了調整,把心理品質教育、道德教育與健康人格教育結合起來,以加強學生的品格修養。如將“鍛煉心理品質”改為“鍛煉心理品質,加強品格修養”,“善于調節情緒”改為“善于調節情緒,保持樂觀心態”。在教學內容和基本要求中,增加品格修養的內容。比如,在“鍛煉心理品質”的教學內容中,加入“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需要健康的人格;良好的心理品質有助于高尚品格和道德情操的培養”。
這種調整增加了對兒童心理品質的教育,是有必要的,而且應該在小學五六年級就應該開設。特別是在災區,這種內容應該提前進行。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遭受到“5·12”地震的人們,特別是對于正在成長中的兒童來說,根據災后心理重建模式來講,現階段正處于兒童適應新環境,從環境適應到心靈重建與人格升華這個階段。這個過程正需要兒童具有塑造健康人格、自我管理情緒、應對危機等的能力。第二、人都具有心理復原能力,兒童也不例外。應該說,如果在社會、學校的正確指導下,兒童的心理復原力能夠得到增強,特別是災區兒童,這種心理復原力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心理復原力的培養重點還是在于教育兒童正確面對挫折,學會自我調節。
(二)合理利用羌族文化資源對兒童進行思想道德教育,著力培養兒童的道德判斷能力
根據皮亞杰兒童道德發展具有階段性的理論,小學高年級正處于道德相對論或自律道德階段(6、7—11、12歲),這個時期的兒童道德判斷受主觀價值標準所支配,兒童在道德發展方面產生自律的道德,兒童根據社會規范進行是非判斷。通過皮亞杰的理論,我們對于災區兒童道德的教育就應該加強兒童的道德判斷能力,告訴他們什么樣的行為符合社會規范。由于北川是羌族自治縣,少數民族占據整個人口的一半左右,所以這種教育可以配合災區少數民族聚居區的特點,充分利用羌族的文化資源,挖掘羌族精神,培養兒童與本民族相同的價值取向。
總之,災區兒童的生活經歷與同齡孩子不同,決定著他們的德育教育應該與其他同齡兒童有所區別,這種區別應該適應他們的健全人格發展。災區兒童德育教育是一個長期紛繁的過程,需要更多的外界的支持,只有全社會共同關注這群人群,才能夠使災區兒童健康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