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建樹 劉艷冬 史 恒
面對職場,很多大學生感到遺憾和茫然,他們大多數不知道將來職場會面臨什么情況,不知道需要解決什么問題,不知道會與什么人在一起,更不知道將來會做什么樣的事情,初入職場就敗下陣來。另一方面,單位在招人用人的過程中,對大學畢業生的能力和素質也產生了懷疑,因為他們與期望值的差距太大而痛心而困惑不已,從而對畢業生失去熱情和信心。
要解決這些問題,已經不是簡單說教和短期培訓就能解決的,需要及早人手在大學期間就做好對大學生的職業素質教育和引導。大學生的職業素質教育已成為提高大學生就業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職業素質教育的意義分析
什么是職業素質?簡單來說,就是指一個人在職業活動中所體現出來的職業技能、職業道德、職業精神等。對任何單位和個人來說,職業素質的意義都十分重要。對大學生及早進行素質教育,勢在必行。其原因主要體現在:
(一)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素質教育有利于培養和強化其職業意識,實現自主和優勢擇業
我國的就業體系正在逐漸走向完全的市場化,人們的就業危機感越來越強,就業意識已處于被迫萌芽階段。但是大多數人的職業意識非常缺乏,遠遠不能適應市場的需求,特別是大學畢業的年輕人,他們所面臨的問題更加尖銳。加強對大學生的職業素質教育,可以打下好的觀念和意識的基礎,更好地認識職業和自己。
(二)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素質教育有利于塑造優秀的現代職業文化,促進個人持續發展
職業意識的覺醒和職業文化的成熟,是一個社會成熟的標志,是一個人成長的寶貴財富,是支持個人發展的動力源泉和本質所在。一個職場新人的成長和發展歷程,實際上是職業文化逐漸形成并不斷充實的過程。通過文化輻射和認同,強化職業感召力,從而促進個人持續發展,實現自己的遠大理想。通過對大學生進行職前職業素質教育可以幫助他們深切體會工作和生活的真正價值,自覺清醒地把自己所在的組織視為實現人生價值最理想的場所,把自己看成組織主體的一分子,從而強化自己的歸屬感和使命感,與組織共創佳績。
二、職業素質教育的模式分析
大學生在求職和工作過程中,往往會暴露出一些職業素質的缺失。突出表現在:知識面過于狹窄,技能水平與企業要求脫節,缺乏創新意識;職業道德、職業精神水平較低,敬業精神不夠,誠信度低;職場中處理人際關系能力欠缺。
為避免上述情況發生,在大學期間,我們要做好職業素質教育。方法如下:
(一)從新生開始全學程開設專門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類課程
調查顯示,在校大學生缺乏職業生涯規劃意識的現象比較普遍,參加工作后的青年人也不例外,他們常常不知如何面對職業選擇和參加招聘活動的問題,缺乏正確的職業生涯規劃設計是他們人生發展的最大障礙。所以,從大學新生一入學,就有針對性地對其進行職業生涯教育,引導他們更好地了解自己,制定好自己的學習和工作計劃。
(二)開展以培養職業素質為目的的專業實習和實踐活動
大學生只有通過社會實踐才能提高利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才能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學校應該加大實踐教學的力度,積極聯系與學校開設專業相關的實習單位,有針對性地建立教學實訓基地。在實習教育過程中,讓學生明白,實習不僅僅是業務知識與技能的實踐與鍛煉,更是工作態度和人際交往能力的鍛煉。
(三)完善職業道德課建設
職業道德是衡量一個人工作態度的職業規范,職業素質教育可以針對每個大學生自身的特點進行個性教育。幫助他們找到自身的優點和不足,培養其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根據社會的需要,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的人才,在實現組織目標的過程中做到德智體全面發展。
三、職業素質教育的、類型選擇分析
(一)職業價值觀教育
每個人干工作都有不同的價值需求,要明確自己為人處事所遵循信奉的價值觀念,明確為人的基本原則和追求的價值目標。當今大學生,往往缺乏這方面的素質,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有針對性地對他們進行指導和教育,引導學生對自己的價值觀進行評估,探尋自己的職業興趣所在。
(二)日常行為養成教育
細節決定成敗。不良的職業習慣,往往會成為大學生職業生涯當中的絆腳石。有些學生養成了辦事拖沓、遲到曠課、抄襲作業、缺乏誠信等不良習慣。如果把這些惡習帶到工作當中去,會使自己的職業形象大打折扣。這就要求對學生進行嚴格的管理,以軍事化管理貫穿整個學程,“抓兩頭,促中間”,做好班干部、學生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對后進學生進行影響教育,達到共同進步。
(三)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是職業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懂得感恩才能更好地完成職業生涯的升華,才能達到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學校要積極營造和諧的校園氛圍,大力宣揚感恩事跡,樹立感恩典型,讓學生置身于一種濃烈的感恩氛圍中,從感恩環境中受到感染、啟發、教育。另外,教師本身應起到模范作用,在日常教育工作中,要以人為本,做到尊重學生、理解學生,注重與學生的情感交流、溝通。教育他們帶著感恩的心走上社會、回報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