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成祥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文化的趨同也成為一種必然。大眾文化作為一種新的文化力量,正成為人們生活中相當重要的一種生活和娛樂方式。而大眾音樂文化作為大眾文化的一個重要支流,在高科技時代大眾傳播媒體的推波助瀾下,已成為了當代音樂文化尤其是都市音樂文化的寵兒。通俗音樂(流行音樂)就是當代大眾音樂的主流。面對這樣一種音樂文化語境,有著幾千年發展歷史的中國民樂自然也不會被完全遺忘,被拿來成為了大眾音樂文化中一個代表中國傳統的構成元素。
一、 民樂在大眾音樂文化中的應用現狀
自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受到電視、電影等新的大眾娛樂方式和傳播媒介的影響,民樂的生存與發展受到強烈沖擊。在經過與大眾音樂最初的碰撞、互相排斥后,民樂由于其難以割舍的藝術魅力最終還是吸引到大眾音樂的制作、表演與經營群體,使民樂成為大眾音樂文化中的新元素。
1、電視、電影作品中的“新民樂”
電視、電影音樂是20世紀新出現的音樂體裁在當代人的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大眾音樂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在很多電視、電影作品中,我們可以聽到令人陶醉的民樂之聲。
以武術大師黃飛鴻為題材拍攝的電影堪稱當代武術電影中的經典,百看不厭,令人回味。你是否注意到了這部系列電影中的配樂呢?電影的主題是由中國古代民樂武曲——《將軍令》改編而成;此外廣東民樂以及莫扎特的EineDoodleKleineNachtmusik也被采集改編。黃飛鴻電影中的音樂同西洋交響的結合可謂恰到好處,將中國古曲的魅力發揚到極致。柳琴、短笛、揚琴共奏,二胡、古箏、琵琶齊鳴,或悲憤、或深沉,有深情、有迷惘。賦予了電影音樂豐沛獨立的生命。
《三國的黎明》又名(《英雄的黎明》)是日本著名音樂人橫山菁兒之作,為長達7小時的卡通電影《三國志》的開篇曲,是音樂合成器與中國民族樂器的一次完美結合。音樂中的中國民族樂器有二胡、古箏、琵琶等等。日方為了制作精細,特意從中國請演奏員去日本全程參加錄制。包括電影的所有風格都尊重了中國風格,配樂的主旋律一直由二胡來演奏,從主題曲的間奏,到各個主要配樂段落都是。而電影的第一部《英雄的黎明》,開場音樂更是古箏和合成器合作的精品!首先合成器的類似交響樂的旋律吸引了聽者的注意力。接著日本東京男聲合聲團的合聲緩緩而出,配合電影畫面給大家一個特定的電影環境,而古箏演奏的主旋律在畫面景色變換的時候出現,懷舊、舒緩的音樂讓人在前面的激昂中得到了稍歇舒緩,由歷史的大氣轉換到社會的風情。閉目傾聽音樂時,有種金戈鐵馬血染征袍的冷兵器時代的悲壯史詩意境。《神雕俠侶》等多部武俠電視劇也都曾采用了《三國的黎明》的配樂方式。
2、網絡游戲中的“新民樂”
游戲是當代年輕人的新寵,早期“中國傳統音樂”成功運用于現代游戲中的案例,最為玩家所熟悉的莫過于金山西山居的經典武俠游戲“劍俠情緣”系列主題曲——《縱橫江湖》、《天仙子》。《劍俠情緣》上市后,除游戲本身的質量吸引了不少玩家外,其蕩氣回腸的主題曲《天仙子》以及氣勢磅礴的插曲《縱橫江湖》,也引來了另一批原本對此游戲不太熱衷的玩家,令他們投入到游戲的原因只有一個——游戲音樂。這兩首主題曲都由“游戲音樂第一人”羅曉音創作。
之后各大游戲制作商紛紛將中國民樂運用到游戲主題曲、游戲背景音樂中。這其中不乏有佼佼者,如“仙劍奇俠傳”系列、“軒轅劍”系列等。在如今激烈競爭的游戲市場,除了畫面、設定等因素,游戲音樂也成為了當今玩家考核游戲的一個重要環節。音樂好似游戲的靈魂,可以詮釋畫面所不能表達的那些意境,讓玩家感覺身臨其境。
《劍俠情緣網絡版2》在音樂方面的構思也可謂匠心獨具,光是游戲主題曲就請了三位當紅歌星演唱。游戲中大量采用了鼓、笛、簫、二胡、揚琴、琵琶等民族樂器,還融合了一些少數民族的樂曲,讓玩家在不同的場景有不同的感受。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游戲中以琴音作為攻擊手段的峨嵋派俗家女弟子,在攻擊敵人時,會出現伴隨著名曲《高山流水》而攻擊的特殊效果。此外,國內著名游戲“軒轅劍”系列也與中國民樂保持著密切聯系。特別是《軒轅劍Ⅳ》,游戲本身的水墨畫風格再加上悠揚的民族音樂,讓玩家仿佛置身于古代的中國。
3、民樂的新形式——“新民樂”
所謂“新民樂”就是將現代手法和意識融入傳統樂器的演奏。我們隨便走進哪家稍大一些的音像店,總能看到醒目地擺在貨架上的各種新民樂唱片和音像制品。從“十二女子樂坊”、“馮小泉曾格格”、“林月冉冉”等等,到超豪華發燒音碟《阿姐鼓》、《蘇武牧羊》、《云之南》、《東方大峽谷》等等,新民樂的節目在傳統民樂的地盤上正占據越來越顯眼的位置。從一些新民樂的音像制品中看到,很多新民樂作品的演出,均以斑斕絢麗的彩燈、現代抽象的圖案背景、變化多端的激光、翻卷的干冰煙霧來烘托氣氛。在一些音像貨架上,像《茉莉花》、《敖包相會》、《小河淌水》等民歌名曲,都有“爵士版”或“搖滾版”。搖滾“劉三姐”、電聲《繡荷包》、爵士樂演奏廣東民謠《落雨大》,薩克斯吹起《茉莉花》,民樂樂壇好不熱鬧……在這里,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舞臺與生活,都有機地融為一體了。作為最早與境外唱片公司合作的音樂人之一,張維良的《天幻簫音》也為很多音樂愛好者的片架所珍藏。濃濃的異域風情,精湛的藝術質量,精美的制作水準,得到了業內人士的廣泛贊揚。他推出的兩張新唱片《紅葉》、《茶禪一味》,首先在香港和臺灣地區發行,贏得了相當好的市場。總地看,凡是在市場上成功的,受到消費者喜愛的新民樂,都是以民族民間音樂為本,從傳統民樂中尋找素材并利用現代國際創作技法進行深度創作的作品。
從以上民樂在大眾音樂文化中運用的新形式可以看出,民樂通過在創作方式、表演形式等方面的革新,以大眾音樂文化的新形式的出現得到了大眾的喜愛,以非主流的形式推動了民樂的發展。
二、大眾音樂文化中的“新民樂”之形成緣由
中國大眾音樂文化的興起是隨著改革開放以來,流行音樂的傳入和電視等傳播媒介的普及而出現的。在大眾音樂文化的發展過程中,對民樂的采用是經過了否定之后,才得以肯定并加以運用的。
1、“尋根”意識
由于改革開放帶來的中西文化全面接觸和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傳統型的社會文化與現代經濟、十年“文化大革命”在思想上的極端禁錮與改革開放后的思想大解放之間都形成巨大落差,這造成個人文化價值觀的劇烈變化。“人們失重的心態和社會之間直接對話產生了現代社會中虛無、浮躁、焦慮、喧囂和自戀表白的大社會心理。”普通大眾當中已經很少有人肯靜下心來去仔細體味蘊涵在傳統民樂、高雅音樂、嚴肅音樂當中的意蘊了。大眾音樂文化的參與性、通俗性、活力感為大眾尋找到了新的娛樂形式,符合當時普通大眾心態。所以,大眾音樂文化迅速成長為社會音樂文化中的重要形式。傳統民樂由于其傳統而陳舊的內容與形式,在大眾音樂文化形成之初幾乎被大眾所拋棄。在經過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思想禁錮之后,大眾的反傳統意識達到極致,所以,傳統民樂遭到拋棄也是情理之中。然而,當大眾音樂文化在中國經濟的復蘇中穩步發展之后,大眾原來失去理智的反傳統意識逐漸開始冷卻,世紀之交以來,經濟的全球化和文化的趨同化,帶來人們對文化的反思,因而逐漸認識到在經濟全球化的同時,世界文化則必須多元化,尤其是當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極具特色的傳統文化隨著人們生產和生活方式的改變而逐漸消失之時,對傳統文化的挽救、傳承與發展成為許多國家和民族的文化部門的頭等大事。畢竟經濟的發展可以使人們的物質生活變得越來越富足,而民族文化的缺失則會使人喪失國民性。所以,在改革開放后,中國在經濟的快速發展中,文化則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出現斷裂。近年來,文化的多元化意識以及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的迫切要求使得人們產生了強烈的文化尋根意識。
從世界音樂發展的走向看,歐洲音樂一統天下的局面日漸衰微,歐美作曲家在困惑和探索中不斷向東方和其他非歐音樂汲取靈感并期待能夠與之對比的非歐音樂的誕生,為中國音樂到傳統中尋找靈感提供了動機,于是大眾音樂文化開始披著“流行音樂”的外衣,卻傳達著“尋根和懷舊”的情緒。民樂在大眾音樂文化中的大量出現正是順應了這種文化尋根的心理需求。
2、音樂商品市場的需要
市場經濟的繁榮是以“百花齊放”為特點的。當音樂被賦予商品價值,工業化生產、流水線操作必然會損害音樂的藝術本性和藝術價值。(這也是當前樂壇要產生一首雅俗共賞、皆大歡喜的作品越來越難的原因之一)。音樂受眾由于視野的擴大、品位的提高而變得越來越“喜新厭舊”。音樂商品市場急需各種各樣的“新鮮血液”的輸入,來挽留和吸引不斷分流、不斷流失的音樂受眾。當中國廣大的市民階層群體對自己的傳統音樂文化重新發生興趣后,這一情況對于音像商人來說就是一個潛在的巨大商機,他們必然地要去迎合與滿足這一需求以從中漁利。民樂這時出現于大眾音樂文化中,無論是對于商業演出的組織者還是音樂受眾來說,都是一場“及時雨”。它的出現填補了民樂市場的一個空白,再加上良好的市場運作,民樂火爆音樂市場也在情理之中。
正如世界文化要求多元化一樣,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音樂文化同樣也需要多元化構建。古語云:“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任何事物只有在多樣而統一的辨證關系中才能得到健康的發展。就民樂的發展而言,專業作曲家、演奏家的創作和表演雖然引領著民樂發展的主導方向,而大眾音樂文化中的“新民樂”形式則是對民樂發展的非主流但卻是必要的補充。這樣才能構成民樂在當代社會中雅俗共存、雅俗共賞的立體式發展局面,推動民樂的健康而豐富的發展。
(作者單位:中南林業科技大學音樂學院)
責任編輯:楊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