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東
歌劇《木蘭詩篇》,初看感覺耳目一新,可是又說不出新在什么地方,思考到現在,感覺可以寫點東西了。
一、強大的明星陣容,以及官方的大力支持
當今世界是一個開放而多變的世界,一個新的產品,如果沒有媒體的宣傳,就很難有市場效益。“順應時代的發展,利用時代的媒體中介,加大歌劇的宣傳力度,做好歌劇的普及工作”(丁炎《論莫扎特的歌劇貢獻及其對我國歌劇現狀的思考》,載于《湖南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2005年5月),這是必備的。《木蘭詩篇》的創作和演出,集中了一批在音樂和舞臺藝術方面比較著名的藝術家和專家。花木蘭的扮演者彭麗媛是這部歌劇的一大亮點,曲作者關峽享有世界聲譽,編劇劉麟、導演高牧坤、指揮姜金一等人也是較有影響的專家,其他演員也多在國內或省內具有較大影響力。如此強大的明星陣容,加上河南省政府和宣傳部的大力支持,媒體的宣傳,可以想象結果會是什么。也許,在中國,歌劇的未來成長和發展會更加離不開官方的大力支持。
二、中西結合
中西方音樂家合作演出中國歌劇,是東西方文明相互交融、交相輝映的充分體現。擔任該劇伴奏的是1866年成立的德國勃蘭登堡國家交響樂團,擔任劇中前半部分男主角的是維也納歌劇院男高音演員米歇爾?奧斯汀。用久負盛名的外國樂團擔任伴奏,再加上彭麗媛、戴玉強等國內著名的歌唱家出場,自必引起世人的關注。這也是在歌劇方面的一種嘗試性的探索,是讓世界了解中國歌劇的一條捷徑。
三、創新而不高雅,繼承而不脫俗
動用中國的音樂元素,使用中國傳統的故事題材,表現優美的東方故事,是中國藝術家多年來的強烈愿望。該劇在古辭的基礎上對內容進行了引申,注入新的內涵,富于時代的理念。作品每個樂章的開始都用了“木蘭詩”的原詞句,使得觀眾思維徜徉于往事,眼前看到的卻是現代的內容。在中西方藝術家的合作下,花木蘭成了穿越時空的符號。例如:花木蘭對小提琴、劉爽對大提琴,他們之間的對話是以音樂符號的形式出現的,音樂符號傳遞二人之間的戀情。
另外,“歌劇通俗化得到了大幅度的解決 ,歌劇中的弱勢——重唱,在《木蘭詩篇》中得到了初步的發揮”(丁炎《論莫扎特的歌劇貢獻及其對我國歌劇現狀的思考》)。舞蹈、合唱、樂器等在戲曲和以往的歌劇中,是處于伴奏地位的。但在這里,它們都出現在舞臺上面,處于主要的角色地位,三者相互配合,表達著共同的主題和共同的思想感情:愛好和平、憎惡戰爭、珍惜親情、重視友情。例如:表現殘酷的戰爭時,舞臺上面以相應的戰爭場面相配,樂器用渾厚和不協調的音響表現戰爭對人心的震撼,舞者用肢體語言展現著戰爭的境況,三者配合得體,充分渲染了戰爭的殘酷和戰友之間的感情。東方戲劇的虛擬表意和西方歌劇中的實物傳情相互結合出現在舞臺上,現代化的舞美設計用四季的變化形象而逼真地展現著舞臺上面的悲歡離合以及自然界的一切,這種創新嘗試使得雅俗共賞的受眾面進一步擴大了。
四、不落伍的主題,貼切時代的呼喚
《木蘭詩篇》以交響樂為主題,吸收融匯了歌劇、戲曲、音樂劇、清唱劇、舞蹈、情景劇等適合情景表演的元素,以如詩如畫的舞美設計營造藝術氛圍,為其注入新的內涵,通過具有民族特色的樂器演奏,使得作品情景交融。聲樂、器樂、舞蹈三者相互交叉,發揮彼此的優勢,使得這種稱為情景交響樂的具有現代特色的《木蘭詩篇》獲得了比較成功的演出,預示著中國歌劇下一步的發展道路。其主題主要是弘揚中國文化和民族精神,展現中華兒女乃至全人類熱愛生活,追求真、善、美,呼喚和平與正義的崇高境界。從中可以看到,中國歌劇探索的“主題方向沒有偏離,一直探索中西結合,走出一條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歌劇之路。歌劇的創作觀念和美學觀念順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丁炎《論莫扎特的歌劇貢獻及其對我國歌劇現狀的思考》)
最后,筆者提一點自己的看法,希望和各位探討:1、中西結合固然好,古今的同現是不是一種創新呢?比如,合唱中有穿古裝的,也有現代服裝的。2、中國的骨肉和西方的皮,感覺結合得不是那么融洽,特別是樂器、樂隊方面,如,琵琶最善于表現古代戰場的境況,而且在中國好多戲劇、影視作品中的運用都發揮了很好作用,但是在此劇中好像沒有突出。
(作者單位:河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責任編輯:尹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