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家欣
美術本來就是一個不斷變換形式與內容的概念,在不同的時期與地域有著不同的具體含義。總的來說,美術是人類創造的一種精神產品,是滿足與豐富人類精神生活的一種藝術形式?!翱偠灾?在我看來,一切藝術的目的和旨意都是:彌補自然事物的不完美,并經常把只存在于想象中的美的觀念具體表現出來,使精神得到滿足?!?《世界美術》,1982年第4期P38,王宏建 譯)美術的范疇包括繪畫,雕塑、建筑和設計等,它們均訴諸人的視覺,帶給觀者愉悅或興奮的審美體驗。達?芬奇在其著作中寫道:“繪畫能將藝術家的意圖立刻展示給你,并且一如自然創造的任何事物一樣,給予最高貴的感官以同等的快感”。(戴勉譯《達芬奇論繪畫》P17-18人民美術出版社1979年版)美術作品具有直觀性,具體性和感性的特征,造型性是它的顯著特征。
哲學家卡西爾曾說過:“沒有一個人會否認,藝術品給了我們最高的愉悅,或許是人類本性所能有的最持久、最強烈的愉悅?!?《人論》,恩格斯?卡西爾,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年,第201頁)作家艾迪生則說:“我們一切感覺里最完美、最愉快的是視覺。它用最多樣的觀念來充實心靈;它隔著最大的距離來接觸外界的東西;它也是經久地連續運動而不感到疲勞,對本身的享受不感到厭倦?!?趙守垠 譯《西方文論選》上卷,P566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年版)美術鑒賞是一項高尚的活動。它不但能使人的緊張生活得以調節,精神感到快慰,獲得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它能幫助人們認識生活,理解人生,陶冶情感,涵養德性,使人們對美好的人和事物自覺地向往和積極地追求,對丑惡的事物和社會現象加以鞭笞,抵制和批評。
以觀察為基礎的美術作品引領人們感受現實,認識自然,社會和自我。它引領我們與對象保持一定距離以一種無功利的心態去審視。人類有著對對象忠實記錄的好奇心和興趣,美術作品引領我們用新奇的眼光看待世界,具有客觀精神的美術作品延伸我們的認知。印象派畫家莫奈帶著錫管顏料離開畫室走進大自然,發現并闡釋了一個時而流光溢彩時而撲朔迷離的光色世界?,F實主義藝術大師庫爾貝來到圣丹尼城的梅齊埃爾發現并毫不虛構的描繪了兩名在烈日下勞動的《碎石工》,典型性形象進行了深刻的社會性揭露,人們悲慘的生活淋漓盡致,雄偉悲愴之感如同身受。從某種角度說藝術家的描繪有時就是一種具有無邊意味的發現,如果說哲學家的發現貢獻的是智慧和真理,科學家的發現帶給人們的是技術和知識的話,那么藝術家在視覺認知領域的發現貢獻的則是心靈的愉悅和新形式美的體驗,因此沒有一個藝術家不想在審美領域貢獻視覺發現和愉悅。
愛因斯坦曾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對于鑒賞來說,解讀作品并不像對文字的閱讀那樣一目了然和確切無疑,美術創作也并非只有臨摹自然一條價值取向,視覺形象的不確定性和多義性給鑒賞提供了廣闊而豐富的想像空間。德拉克洛瓦在其日記中寫道“想像,對于一個藝術家來說,這是他所應具備的最高尚的品質;對于一個藝術愛好者來說,這一點也同樣不可缺少?!?李嘉熙 譯《德拉克洛瓦日記》人民美術出版社1981年版) “……整個問題的焦點似乎是這樣:模仿的目的是在于更好地發揮想像的作用呢,或者僅僅是為了服從于一個奇特的愿望——只要畫家能把眼前的模特如實地臨摹下來就可以了?”(同上)據說,丟勒一生從未見過犀牛,他對犀牛的認識只不過是口耳相傳的道聽途說而已。可是,奇妙的是,他居然刻畫出了形不似卻特別神似的犀牛,想像力的奇妙與趣味可窺一斑。德加就說過:“一幅畫,它首先是藝術家想象的產物,而絕不應該是一種模仿。……在大師們的畫中表現出來的空氣,也并不是可以呼吸的空氣。”(《世界美術》,1979年第3期,薇君 譯)主體對于對象的駕馭造就了無數天才的作品,似與不似之間的最佳平衡與心靈的提純升華開啟了無限的想象空間。這種高于一般物象的心靈創作與自然形象之間的關系更加揭示出人的本質力量。波瀾壯闊的美術史也蘊藏著想象力豐富多彩的華麗篇章。
當藝術家的生活和經驗通過作品帶給觀者以美的體驗時,帶來的必是一種難以言說但又回味綿長的感受。不少藝術品實際上更多的是與人的體驗活動緊密聯系的,這是一種文字難以訴說的直觀的訴求方式??巳R夫?貝爾說:“一切審美方式的起點必須是對某種特殊情感的親身感受,喚起這種情感的物品,我們稱之為藝術品”。(克萊夫?貝爾《藝術》中國文聯聯合出版公司1984年版)從鑒賞的角度看藝術品來自內心的狀態是訴求接受者會心的意會。此時言語的作用則顯得無力與多余……。野獸派大師馬蒂斯說:畫家應該把舌頭割掉。審美意象的生成與審美形象的表現本身就是一種欲辨已忘言的境界。哲學家杜威說:“假如文字能充分表達一切意義,就不會有繪畫和音樂的特性。有些意義的確只能用當前看到、聽得見的屬性來表達”。(轉引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外國文學研究資料叢刊編輯委員會編《外國理論家作家論想象思維》,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年版)藝術家通過貼切的美的造型與色彩語言,借用比擬,隱喻、象征、典故、暗示、寓言化以及相應的細節,通過審美意象的中介,構筑出與情感生活異質同構的“活的”形式,進而引發觀者更為多意與自由的感悟和享受。這種感悟喚醒一份綿長,雋永、微妙與強烈的體驗,升華了美的感受。具有深刻內涵與意蘊的美術精品帶來的是一種會心無言的啟迪,超然物外的感悟與超凡脫俗的享受。
對稱的宏偉的天安門,寬闊的廣場,置身其中自豪之情油然而生。這是一種非個人空間藝術品所能誕生的集體的儀式般的體驗。無獨有偶,幾乎有文明存在的地方就有這樣的代表性作品:巴黎的凱旋門和埃菲爾鐵塔,紐約的自由女神像,倫敦納爾遜紀念柱,里約熱內盧的耶穌像,埃及的吉薩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伊朗的伊斯法罕大清真寺,印度的泰姬?嗎哈爾陵,柬埔寨的吳哥寺,希臘雅典的巴特農神殿,羅馬的母狼雕像及萬神殿,以及華盛頓特區的華盛頓紀念碑,悉尼歌劇院等等,這些代表著一座城市亦或一個民族歷史的或當代的公共藝術已經成為美術文化的經典和名副其實的文化地標,引領著城市與地區的精神方向。這些公共藝術所體現的是一種集體的幾乎忘我的,在架上繪畫難以感受的莊重肅穆的情感過程。個體的自信心,集體的歸屬感在這里得到了高度強化和滿足。這些作品的形象與內蘊已經深入到民族文化基因之中,牽動人心,鼓舞力量,散發著普遍的精神力量,具有儀式般的效應。
從宏觀的西方美術史角度來看:原始藝術有著一種幻想實用的祈愿的原始宗教效用;重觀察,贊美人性,重和諧的古希臘藝術則是構筑了一個人神一元的世界,對于美的渴望得以充分地實現;宏偉、壯麗、崇高的古羅馬藝術更加接近現實再現;中世紀的美術則成了宗教“啟迪無知心靈”的工具;文藝復興的藝術,回到了世俗的大地,對人的存在予以高度肯定,并且以古典理想的依托,煥發出迷人而又永恒的美學力量;個性、創新的現代藝術則視覺地體現了現代人內心世界的強烈訴求。無論發現的愉悅,想像的多姿還是會心無言美的體驗亦或東方與西方林林總總的事例都說明追求與提升更高層次的精神生活乃是美術的作用與目的所在。
(作者單位:河南南陽理工學院藝術設計系)
責任編輯:文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