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蓓
中國是一個傳統文化底蘊深厚的國家,素以文明之邦著稱。歷史悠久的文明進程,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培育了崇高的民族精神,它是中華民族奮進崛起、無比強勁、生生不息的精神動力,也是中國人民在未來歲月里薪火相傳、繼往開來、永不枯竭的思想源泉。“‘傳統兩字,在漢語中有繼承的意思。文化的繼承從來都不是全盤的繼承,而是一個有所選擇、有所取舍、推陳出新的過程。”(張豈之《中國傳統文化》)
一、傳統文化是一種精神文化。所謂文化,從廣義說,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上說,是指語言、文字、知識、藝術和一切意識形態在內的精神產品。而傳統文化是指中國幾千年來文明發展史中在特定的自然環境、經濟形式、政治結構、意識形態的作用下形成、積累和流傳下來,并且至今仍在影響著當代文化的活的中國古代文化。傳統文化所蘊涵的代代相傳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一方面具有強烈的歷史性、繼承性;另一方面有具有鮮活的現實性、變異性。它無時無刻不在影響制約著今天的中國人,為我們開創新文化提供了歷史的根據和現實的基礎。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內涵豐富,就文化中的傳統美德而言,其主要內容可概括為五個方面:一是熱愛祖國,不屈不撓反對外敵侵略,維護祖國統一的愛國主義精神。二是以民族、社會利益為重的憂患意識、高度責任感和無私奉獻精神。三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和國而忘家,公而忘私的整體精神。四是勤勞勇敢,玉汝于成,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五是重禮儀、講禮貌、孝敬父母和尊老愛幼的道德風尚等。幾千年來,中華民族所形成的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一種牢固的傳統道德,同時,它也隨著中國文化的不斷傳承、充實和創新,長期以來皆是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動力。眾所周知,我們尋找中華民族精神文明源泉的目的,是要更好地保護和認識它的文化價值,在傳承發展的基礎上,對于傳統文化進行深層次的挖掘,使鮮活的傳統文化更能體現中華民族的特征和豐富的文化精神。當然,中華民族浩瀚的文化蘊藏著豐富的優秀傳統道德,不僅僅限于上述的幾個方面,中華民族奉獻給人類文明的寶貴精神財富,長久地影響著人們的道德行為和思想觀念,我們應當根據不斷變化的形勢賦予其新的內涵。
二、傳統文化是一種延續文化。記得有學者這么說,其實前人創造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就是傳統文化。因為,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廣大人民群眾自己創造的文化;傳統文化也是融合了我們的民族情感、民族特征、民族理想、民族凝聚力的文化;傳統文化還是經過幾千年的發展變化豐富和精華的積累傳承,早已約定俗成和根深蒂固的文化;也是始終伴隨社會的變化進步發展在繼承基礎上創新的文化。而不斷創新又是這一傳統得以延續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筆者認為,在我國,我們每個人都與傳統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密切聯系,我們都離不開傳統文化。因為傳統文化始終反映著普通百姓代代相傳的民俗、風情、風尚、習慣、禮儀等,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社會時代,人們不斷地為傳統文化增加新的內容,使傳統文化處于不斷地變化發展之中、保持著鮮活生命力。例如,觀賞名勝古跡、欣賞書畫展覽、聆聽民族樂曲、了解民俗風情、觀看民間歌舞、玩賞奇石古玉等,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愛好和情趣,而這些都是傳統文化的構成部分。但是,傳統文化只有當它為更多的人所了解所接受所融入的時候,它本身才會有生命力。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它是勞動人民通過對自然的把握逐漸形成的,有其特定的日期和活動,反映了人們在當時的經濟狀況、生活習慣及道德風貌。在我國的民俗日歷中,最被看重的春節,承載著很多中國人的民族理想:祈福、辟邪,更重要的是團圓,會喚起很多身在異鄉的人們對家鄉親人的思念,提醒人們暫時放下緊張的工作,抽空與家人團聚,享受親情。但是,在年年歲歲花相似的節日氛圍之外,人們不妨認真地反思,假如我們能夠敏感而細致地捕捉到節慶的真諦,挖掘春節的傳統文化內涵及精神要素,并給以它更具有民族性、社會性、現代性和導向性的有機融合與文化提升。再以濃烈的色彩、古樸的氣息,率真的情趣、獨特的風采,營造春節喜慶、熱鬧、吉祥、和睦的歡樂氛圍;在延續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淳厚原生態文化的同時,讓春節更具有時代氣息,成為廣大群眾所喜愛的表達生活感情,愉悅身心,陶冶性情的重要方式。毫無疑問,春節必將成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振奮民族精神,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最具傳統文化特色和影響力的標志與品牌。
三、傳統文化是一種人的文化。傳統文化是人類文明的結晶,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載體,是民族親和力與凝聚力的核心。傳統文化作為一種約定俗成的活態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民族的根,是現代文化發展的不竭源泉。人類文化的發展正是從傳統文化中不斷求索、不斷傳承發展的歷史過程。正如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那樣,重視人的道德修養,主張人通過自身修養的學習,成為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既存在于觀念文化,也滲透于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在人的全面發展過程中,傳統文化的熏陶是必不可少的。人越是全面發展,創造的物質文化財富就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物質文化條件越充分,就越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文化的本質是“人化”,文化的功能是“化人”。人們改造自然和社會的方式及成果,反映并積存在人們的觀念與心理之中形成文化,而文化形成之后又發揮著陶冶人、培育人、塑造人的巨大功能。也就是說,人是社會發展的主體,正是由于有了人的存在,才產生了各種需要,并由此推動著物質文化、精神文化等生產生活的產生和發展。因為,人是社會進步的主體力量,社會的進步程度是由人的發展所決定的。所以,傳統文化的發展必須以人為目的。要推動社會的全面進步,必須推動人的全面發展。文化之于民族興衰息息相關,歷史證明,一個民族的覺醒,總是起于思想文化上的覺醒;一個民族的沉淪,往往始于文化上的沉淪。文化不僅可以創造生產力、提高競爭力、增強凝聚力,在促進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方面,更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確切地講,以人為本的傳統文化,始終隨著社會實踐的發展,貫穿于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全過程。例如,在第八屆全國青少年“桃李杯”舞蹈大賽中普獲好評的舞蹈作品《愛蓮說》,其創作來源于宋代詩人周敦頤的散文詩《愛蓮說》,作品不是簡單地將詩詞外化成動作,而是將理性思維與形象思維融合一體,根據詩中對荷花形態與氣質的描述,使用擬人的手法,將“荷花”刻畫成有一種精神寄托的精靈。通過舞者塑造出一個清廉正直、襟懷淡泊、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的荷花形象。在舞者精美雅致輕盈飄逸的舞姿中,讓人感受中國民族舞蹈的古典美和現代美的同時,感悟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
總之,具有五千年深厚積淀的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本文僅選擇了傳統文化的幾個方面,進行比較客觀淺顯的闡述分析,試圖告訴人們,無論是古今中外,傳統文化之所以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就是因為歷史發展是永無止境的,文明進步也是永無止境的。因此,傳統文化不僅為中國文化提供了精神支撐,最關鍵的是傳統文化在潛移默化之中,更成為推動中國文化繁榮發展的不竭動力之源。
(作者單位:上海戲劇學院舞蹈學院)
責任編輯:黃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