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舒
比起以往,今年的紅色電視劇道德說教味淡了,類型化、臉譜化少了,對觀眾口味和市場需求的迎合多了。目前已經播出的《潛伏》《人間正道是滄桑》《我的兄弟叫順溜》以及《高地》等都顯示出新的風貌和精神特質,并且吸引無數觀眾的眼球。

《人間正道是滄桑》:家族敘事中的民族夢
江蘇廣電總臺斥資5000萬元創作的《人間正道是滄桑》是2009年紅色電視劇的代表作之一。該劇從6月2日起在央視八套《黃金劇場》首播,頭三集即創下收視新高。根據索福瑞公司發布的全國23個重點城市收視數據,《人間正道是滄桑》首日三集聯播的平均收視率為1.85%,且收視率逐集攀升,第三集的收視率已升至2.05%,呈現出高開高走的收視態勢,被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尹鴻譽為“今年最大氣、視野最開闊的電視劇”。
難能可貴的是,全劇并沒有出現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但卻能夠把人們熟知的中山艦事件、武昌起義、重慶談判、皖南事變與遼沈戰役等重要歷史事件有條不紊地演繹了一遍。“對于革命歷史題材的挖掘和開拓來說,這是一個相當大的創新。”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楊勝群說:“過去我們把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和一般革命歷史題材嚴格區分開來,而這個電視劇找到了兩者的結合點,產生了很好的藝術效果,這值得我們總結。”重大革命和歷史題材影視創作領導小組的副組長李準也認為,這部電視劇通過大膽的藝術概括,雜取種種人的經歷、品格和文化身份的典型化方法塑造了別具一格的人物形象,從而開拓了革命歷史題材劇作的歷史內涵,提升了其精神文化品味。
《人間正道是滄桑》演員陣容十分強大,除了主演孫紅雷、黃志忠、孫淳的精彩表現外,導演張黎還格外肯定了鄭玉、張志堅與黃若萌等配角們的功力。劇中范希亮的扮演者黃若萌不僅在外表上形似,角色的塑造更是達到了神似的效果。除了人物塑造上盡量保持真實度外,此劇情感戲也在還原歷史上下足了功夫。對此,張黎也有經驗之談:“情感戲要有兩種標準,一個是為專業觀眾考慮,要表現出在不脫離大的歷史背景下對情感的理解。但是,我們還要考慮普通觀眾,他們更希望看戲,希望有起承轉合,而這部分人占了絕大部分。”這些話,從側面透露出了《人間正道是滄桑》贏得收視與口碑雙成功的重要原因。

《潛伏》:新歷史主義視域下的諜戰大戲
從《暗算》《敵營十八年》《夜幕下的哈爾濱》到《誓言永恒》,近年的我國熒屏上可謂“諜影重重”。諜戰題材電視劇雖然不像現實題材戲那樣吸引大多數觀眾的目光,卻能夠培養一批牢靠的觀眾群和忠實的諜戰迷。而《潛伏》無疑是今年諜戰戲中的扛鼎之作。2009年6月新浪官方網站推出的“電視劇大眾傳播全效評估體系”得出《潛伏》在5月份網絡影響力指數中高居榜首,達到87分的好成績。相對于“收視率”指標,大眾傳播全效評價是一種全新的媒介分析參考體系,包含知名度、被關注度和收視度三大指標,足見《潛伏》在各種媒體尤其是網絡的非凡影響力。
其實,這部諜戰戲改編自龍一同名小說《潛伏》,原作僅有1萬多字,被抻成30集的長篇電視連續劇,居然讓觀眾絲毫不覺得有拖沓之感。很多觀眾表示,該劇情節絲絲入扣,人物刻畫細膩飽滿,是一部無法快進的片子,必須保持高度緊張的狀態,不忍錯過任何一個鏡頭和細節。《潛伏》讓歷史成為講述過程,在具體的敘事中,普通個人的獨特經歷與生存環境層層鋪開,這樣就將歷史夾縫中的事件和人物鮮活地帶到今天觀眾的視野中。
龍一認為應該把多年來被大家所忽略的東西重新拿出來考量,比如余則成和翠平這對假夫妻的實際關系:“試想,中國的革命歷史上出現過那么多的假夫妻,難道個個志同道合,親密無間?相愛的人一起生活尚且吵鬧不休,更何況是被組織上硬捏在一起的兩個陌生人?”于是《潛伏》不僅表現了合于情理又特殊的人物關系,還盡可能站在現代立場,使人物的刻畫充滿人性化。導演姜偉談到劇中人物塑造時說:“余則成有多么忠誠,李涯就有多么忠誠;余則成有多么執著,李涯就有多么執著;余則成有多么堅強,李涯就有多么堅強。李涯流淚是因為他孤獨、委屈,逢人都會有這種感受,不是說一個壞人就無惡不作,不會的。”

盡管如此,《潛伏》卻并沒有陷入“片面追求收視率和娛樂性,在主要人物身上編織過多情感糾葛,強化愛情戲;在人物造型上增加浪漫情調,在英雄人物身上挖掘多重性格,在反面人物的塑造上追求所謂的人性化和性格化”的泥潭。它在把創作的焦點對準人物的精神世界、性格特征的同時,把握好了度的原則,在革命者偉大的人格與共產主義信仰等價值觀的傳遞上它是清晰明確的。正如紅色電視劇本身的特質那樣,它是社會信仰的精神旗幟,在追求高端的審美標準的同時具有崇高感和人情性。
《我的兄弟叫順溜》:獨辟蹊徑的英雄史詩
《我的兄弟叫順溜》一面世就贏得了高收視率,第一天收視率就達到5.41%,并且始終保持著高收視,在最后一集甚至達到了12.11%,完美落幕。
這是軍旅劇中一部別具一格的另類小品,講述了新四軍戰士“神槍手”順溜在抗戰時期的軍旅生涯。全劇的講述者是戰爭時代的司令員陳大雷,借著他的眼睛,觀眾看到一個普通的小兵怎樣在血雨腥風的戰火中一步步成長為功勛卓著的戰士。
對于這個戰功赫赫的英雄人物,創作者并未按著慣常路數把順溜提升到一般影視劇設置的英雄高度;而是從一個普通的士兵入手,把他塑造為“小錯不斷”并且充滿孩子氣的小兵。也就是說,順溜是一個傳奇性與草根性相結合的人物,他的平凡與特立獨行給形象塑造帶來特殊的性格魅力。
談到歷史英雄的真實還原,導演花箐說:“軍旅題材的影視劇已經為我們樹立了很多個性鮮明的英雄人物形象,但是那段歷史是千千萬萬個默默無聞的戰士共同鑄就的。要營造真實的戰場氛圍,追求真實的效果,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還原故事,還原人物,還原情緒!我對攝影說,你們就把自己當作戰地記者,要做的就是把戰場上看到的點點滴滴都記錄下來。”“順溜是被放大的億萬英雄縮影!”總制片人張申燕女士接受媒體采訪時說,順溜就像群體合影中一個被放大了的影子,通過這個影子,讓觀眾看到還有無數“順溜”,他們可能連名字都沒有留下,但是卻給祖國的獨立和民族的尊嚴留下了功不可沒的戰績,甚至不惜付出了青春、熱血和生命,這是更值得人們頌揚和紀念的。
記者注意到,不斷有忠實觀眾樂此不疲地給此劇寫后續,對于結尾的爭論也是此起彼伏。正是由于它的英雄敘事突破了概念化的藩籬,反而獲得了廣闊、自由的表現空間,并擁有了與當下觀眾溝通交流的態度。而陳大雷的個人視角更是使歷史與當下的距離得以消解,這部另類的英雄史詩因此而轉換為每個意猶未盡的觀眾自己心目中獨一無二的精神傳記。
《高地》:走出所謂的“生活化”
“這個人物很真實,而長期以來我們的欣賞習慣被所謂的‘生活化套死了。”電視劇《高地》中蘭澤光的扮演者侯勇面對觀眾對他表演太過火的質疑時這樣應答。《高地》從開播以來,保持著劇中人物吵個沒完沒了、觀眾對其“爭斗”評議質疑不斷的熱鬧勁頭,也就是這種勁頭無心插柳地推升著《高地》超過5%的高收視率。“每集都有沖突,蘭澤光和王鐵山一直競爭著往前走,這也是軍人的本色。”制片人唐靜表示,人生的每個階段他們都有一個自己的高地,每個階段都要攻破這個高地。
《高地》延續了戰爭加愛情,“槍炮加玫瑰”的路子,以展現兩個軍人家庭幾十年的情感命運糾葛為主線,塑造出性格獨特的軍人形象。觀眾的爭議主要集中在蘭澤光這個人物身上。劇中蘭澤光為了追求女戰士而參軍,并在戰場上爭風吃醋和挑釁滋事,因而很多觀眾認為蘭澤光這個角色不真實。
侯勇很清楚觀眾的意見,并在某媒體對此做出回應:“過去觀眾接受的都是臉譜化的人物,但現在很多電視劇都開始還原歷史了。”說到表演的過火,他也有自己的想法。他認為現實生活中像蘭澤光這樣的人和事很多,現在只是把這方面的特質加以提煉放在了熒屏上。因為這次演的人物普遍性中的個性看上去比較有新意,所以一部分觀眾接受起來有點難。
為了緩解以往某些紅色敘事的審美疲勞,《高地》別具匠心地將某些傳統歷史主義題材作品的“無我”境界轉向崇尚“自我”境界。這無異于在主流說法上增加了一條來自于民間的注腳,使得那些被忽視的記憶和個人不被徹底湮沒。而這一創新也為以往高高在上的英雄與普普通通的觀眾之間建立起一條緊密的情感紐帶。這才是《高地》收視率一路走高的原因所在。
歷史人物和事件已經成為人們寄托不同感懷的文化符號,隨著時間的推演,都會不斷有新的發現。只要不篡改歷史事實的本質,不歪曲英雄的精神品格和抗爭的精神,在藝術方面的探索,在人格、人性上的挖掘,都擁有無限的空間。而新中國60華誕為這種探索提供了無限發揮的可能,也正是它,為紅色電視劇的開拓創新提供了新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