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清
坐在飛機上觀看長江,長江像一條白練系在大地的腰際,把祖國裝點得婀娜多姿;又像洶涌澎湃的血管在大地奔流,使祖國充滿了蓬勃生機。被稱為黃金水道的長江,給兩岸人民帶來了福祉的同時,也培育出了無數英雄豪杰,正如蘇軾所賦:“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云,驚濤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假若蘇軾活到現在的話,他的后一句必定要改為“而今多少豪杰”了。
是啊!“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地處江尾海頭的張家港市昔日曾被稱為江南的“西伯利亞”,經濟發展在整個蘇州市排在后邊。經過改革開放的洗禮,勤勞勇敢的張家港人以特有的聰明才智,敢于與強的比、向高的攀,與勇的爭、跟快的賽,譜寫了當代“烏雞變鳳凰”的神話,一躍成為全國百強縣市前三名;榮獲了“全國首批文明城市、生態城市、全國節水型城市、全國人居環境獎、國際花園城市、聯合國人居獎”等諸多榮譽稱號。
在這個市的諸多亮點中,被全國人民普遍關注的醫療衛生事業在這里尤為引人注目。也是這個市關注民生、體察民情和惠及民眾的縮影。
張家港市常住人口只有近90萬,由于發達的工業與第三產業,吸引了眾多的外來人員,致使全市人口膨脹至150多萬。這些外來人員給這個市帶來蓬勃生機的同時,也給這個市的醫療衛生事業帶來了較大壓力。為了化解這一矛盾,該市一方面加大了醫改力度,鼓勵創辦民營醫院;一方面加大投入,改善醫療條件,使全市醫療衛生事業獲得了高速發展。

而擁有全市一流設施和服務水準的第一人民醫院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據該院院長朱賢介紹,全新的張家港第一人民醫院于2003年奠基,總投入達6.5億元,占地180畝,總建筑面積約13萬平方米,其中醫療綜合大樓主樓為16層,裙樓為3層。不但是張家港市的民生工程,而且被列為了蘇州市的重點工程,可見領導者的重視程度。經過上下的共同努力,新醫院于2007年8月峻工啟用。為了打造張家港最好的醫院,除了在硬件和技術上加大投入外,朱賢院長把“仁愛,誠信,博學,創新”作為醫院的立身之魂,以企業文化的建設讓“救死扶傷”的精神在新時代里綻放出華麗的樂章。
以創新帶動醫院的大發展
創新是發展的法寶,是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保證。沒有創新就不會有發展。按照“不進則退”的競爭態勢,不創新就要倒退,就要落后。這些道理,大家都心知肚明。問題在于如何創新?切入點在哪里?主攻區域又在何方?
對此,朱賢院長作了清晰的回答:“在醫學科學技術飛速發展、醫療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國家醫療體制改革日益深化、社會醫療需求不斷變化的新形勢下,醫院的確面臨種種嚴峻挑戰。醫院要適應變化,要有所作為,要承擔起社會責任,要不辜負領導的重托和群眾的希望,就必須善于尋求創新機會,并不失時機地把握創新機會,用創新迎接競爭與挑戰。創新是因時而動、視事而為,但要抓住根本。我認為醫療技術不僅僅是醫生賴以生存的基礎,也是醫院發展的根本保證,是醫院持續發展的強大動力,是醫院最廣闊、最具潛力的創新機會。因為醫學中尚未解決和尚未完全解決的技術問題甚多,技術創新永無止境。因此,醫院創新要把技術創新作為切入點和重點。在技術創新中,要切忌貪大求全和好大喜功,要堅持需要性、可行性、先進性、科學性、效能性的統一,要根據醫院的技術力量、經濟實力、設備條件,揚長避短,量力而行。”

“就我們醫院來講,引進了先進的醫療設備,如果沒有掌握先進醫療技術的人,先進的醫療設備就失去了應有的價值,對國家來說是重大損失,對群眾來說就是犯罪。所以,我院的技術創新就顯得十分緊迫。”朱院長的話說得非常實在而又十分精辟,既體現了一種責任心,又充分體現了科學發展觀。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朱院長牢牢把握員工心理要求,千方百計為大家創造優良的創新條件和舞臺。
為此,醫院重新制訂了科技獎勵新規定,提高了技術創新獎的幅度,縮小了付出與回報的差距。
同時,醫院還經常為員工“充電”,為他們的技術創新提供“子彈”和場地,并且做到了多層次、全方位。
良好的創新氛圍與條件,較好的調動和激發了大家的技術創新積極性,使全院出現了“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喜人局面。
創新,使員工比、學、趕、幫,熱情高漲;創新,給醫院帶來了生機與活力。在一片凱歌聲中,朱院長保持清醒的頭腦,他又思考著另外一個問題:如何才能使員工的創新熱情持久不衰呢?
他反復思考著,這種思考一直延伸到了日常的生活之中。通過借鑒與思索,他的方略終于成熟于胸,那就是必須進行機制改革,給員工的創新提供生存的土壤和成長的空間,營造一種“千斤重擔大家挑,創新成果共分享,跑得好的馬兒多吃草”的新機制。
他的思路再經過集思廣益,終于出臺了《市一院內部運作機制改革實施方案》,建立了以聘用制為特征的用人制度和以崗位績效為特征的分配制度,建立和完善了中層干部目標責任風險獎制度。
所謂科學合理,是指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原則,分配突出“績效”。根據崗位不同、工作性質不同、技術差異、效益高低來定報酬。除此,醫院還要考慮醫德醫風、醫療質量和科室管理,并兼顧醫院整體醫療技術水平和社會效益等因素。總之,跑得好的馬兒多吃草,醫德醫風好的人員受到尊重和重用。

以人文建設鑄造醫院發展之魂
馬克·吐溫曾說:“人的思想是了不起的,只要專注于某一項事業,那就一定會做出使自己感到吃驚的成績來。”眾所周知,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通過外因而起作用。朱院長十分重視員工的思想文化建設,“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任何先進的技術、先進的設備都要靠人去掌握,都要實行轉化才能產生價值。作為張家港市的龍頭醫院,只有員工的思想素質上去了,才能為了張家港人民的健康做出積極貢獻,才能為張家港人民的生命安全保駕護航,讓大家早一點過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朱院長告訴筆者:企業文化具有無形的管理功能,發揮的是道德的力量、信念的力量和心理的力量。這種力量是巨大的,并且可以持久。為此,他們牢牢抓住醫院思想文化建設這個“牛鼻子”不放,促進醫院醫德醫風建設。
醫院建有現代化的文化陣地,圖書館的藏書達8000余冊,還創建了電子圖書館,將醫學期刊、各類雜志制成電子版,供員工上網學習或查閱。醫院還建立了“好醫生網站”,每個醫生都配有一張上網卡。在這里,只要你有積極進取的愿望,都能不斷獲得進步,都能提升自己的本領,都能有用武之地,都能在平凡的崗位體現不平凡的價值。
“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醫院經過集思廣益,把“仁愛、誠信、博學、創新”定為醫院精神,以聚焦員工的目光,以凝聚員工之心,以匯集員工之力。
“仁愛、誠信、博學、創新”區區八個字,容量卻天高地闊,她傳承了中華醫學的傳統美德,順應了社會發展的趨勢,凸顯了新時代人的志向與追求。
與精神相依附的是醫院發展方略:“誠信優質是根本,群眾滿意是目的,科學創新是靈魂,不斷超越是動力。”他們能這樣高標準、嚴要求,真是難能可貴。
朱院長還與時俱進,對院歌進行了修改、充實,還將歌名《我們是健康的衛士》改為《愛心永恒》,使院歌更加響亮,更加激勵人心。
口號好喊,行動不易,張家港市第一人民醫院能做到嗎?他們用行動做出了響亮的回答!

以“醫德醫風”建設突出“人性化”管理服務
醫院在思想文化建設中,集中體現了“人性化”三個字。他們以抓醫德醫風為切入點,結合社會實際和醫院發展的要求,制訂了《醫德規范實施細則》《廉潔行醫十不準》《文明服務用語》《服務忌語》《醫生護士禮儀規范》《員工手冊》等規章制度,根據這些制度,各科室主任和院長簽訂了《醫德醫風建設責任書》,明確責任、權力和義務。院長公開向社會承諾:建設一個“無紅包”醫院。科室主任向院長承諾,員工向科室主任承諾。
為了確保兌現承諾,醫院為員工建立了《醫德醫風檔案》,對各自在醫德醫風方面的情況記錄在案,并與評選先進、職稱晉升、職務提升、工資獎金掛鉤。嚴密的制度、科學的管理、有力的措施,像孫悟空頭上的“緊箍咒”,發揮了較好的制約作用,從而在全院形成了“守醫德為榮,違醫德可恥”的良好氛圍。在近幾年里,還沒有發現越“雷池”者。

勞倫斯·米勒說過:“企業文化是一種觀念,這種觀念能蘊藏無比的威力,能創造一種新的社會和達到新的水準。觀念可以成為催化劑,使人類的潛能發揮出來。”朱院長也明白這一點。他把醫院的思想文化理念注入到了醫德醫風建設的舉措之中,又把醫德醫風建設貫穿于思想文化的全過程。
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觀就是把善待員工放在首位。如何善待員工?朱院長的詮釋是:“思想文化建設的對象是人,就必須按照人的思想形成、發展和變化的規律開展工作。要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就要重視員工的個人需求,包括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一方面盡可能去滿足員工正常合理的需求,把思想文化建設與員工的切身利益結合起來,不搞空對空;另一方面要從端正動機入手,通過教育、鼓勵和目標來引導員工,在提高他們文化知識的同時,升華其思想素質。”

所以,員工進院之時,醫院都要開展崗前培訓,醫院還根據員工的不同崗位,購置相關光盤,對員工進行經常性的教育培訓。醫院還把醫德醫風和思想文化建設融為一體,開展多種形式的創建活動和豐富多彩的思想文化娛樂活動,以營造醫院的文明氛圍,融洽醫患關系,大家平等相待,和睦共處。如開展“誠信服務單位”“示范病區”“示范窗口”“三滿意”“共產黨員先鋒崗”等創建活動;還與“征文比賽”“一切為了病人演講比賽”“天使之歌朗誦會”“做21世紀南丁格爾報告會”“我愛醫院,醫院愛我主題教育活動”“中秋醫患共賞月晚會”“新年音樂欣賞會”“愛心護士”等活動相配合,處處體現出關心人、尊重人、理解人和體貼人。醫院員工雖然來自全國十幾個省、市、自治區,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區域、不同的文化背景,正是企業文化建設使他們有了共同的理念與追求,大家朝著共同的目標奮斗,為了自己的理想而團結協作,求大同、存小異,體現出了新時代良好、友愛的人際關系。
文化建設與實際工作相結合 調動員工積極性
朱院長認為:理論開導人、激勵人,行動才能打動人、感化人。他們將理論與實際行動有機結合,把愛心撒滿了醫院乃至社會。概括起來他們在以下五個方面進行了努力:
一是保障激勵:為員工提供醫療保險與養老保險、生活保障、失業保險,為醫務人員提供醫療責任保險;醫院還設法為員工解決住房、家庭就業、生活和子女上學等實際問題,幫助他們解除后顧之憂。從而培養員工的忠誠度、責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
二是發展激勵:根據發展的需要,每年選派有培養前途的專業技術人員外出進行學歷提升教育、進修學習或出國深造,創造條件發揮個人的業務專長,為他們提供一個施展才華的平臺,使部分中青年業務人員迅速成長,促進醫院整體醫療技術的提高。


三是精神激勵:定期舉辦各種評比和競賽活動,評出優秀代表。一方面為全院員工樹立起學習的榜樣,培養積極向上的醫院文化氛圍;另一方面,通過各種評比與競賽,為員工提供展示自我的機會和舞臺,讓員工充分表現自己,實現人生價值;再一方面,表彰和獎勵本身是對員工所做出成績的認可,又可讓員工從精神上獲得滿足,從而進一步激發工作熱情。
四是物質激勵:對在工作中做出成績的集體與個人及時給予獎勵,設先進科室獎、科技成果獎、優秀論文獎、技術能手獎、優質服務獎等。
五是情感激勵:關心員工的學習、工作、生活。員工生日、結婚、生育,醫院都送上一份賀禮。員工遇到難以解決的困難,醫院盡力協助解決,特別是員工生病,有關領導都前往慰問,使員工體會到醫院對他們的關懷,主人翁意識不斷強化。
“如果醫院需要水,我愿將自己溶化;如果醫院需要火,我愿將自己燃燒。”這就是醫院員工的情懷。
辛苦勞累是醫生的代名詞,他們經常加班加點,即使下班在家,正端起飯碗;即使半夜時分,睡意正濃;即使走親訪友,正敘述家常;即使陪同小孩,在公園游玩,只要有生命的召喚,他們都會以最快的時間趕到醫院,搶救病人。
尤其是醫院近500名護士,她們雖然不是醫院的頂梁柱,但卻是醫院的半邊天。她們在一個個緊張恐怖的車禍現場、在通宵達旦的手術臺邊,在擁擠繁忙的體檢中心,在婦女病普查、預防接種的鄉間小路上,在各類病人的呻吟聲中,都有她們輕盈的身影,都能看到她們美麗的微笑。她們用自己年輕的活力感染著病人,傳送著健康、守護著生命;她們洋溢的永遠是微笑,體現的永遠是愛心,追求的永遠是奉獻。她們是世界上最善良、最勇敢、最能吃苦、最有耐心和最平凡的人!但她們也因善良而美麗、因勇敢而無畏、因吃苦而堅強、因耐心而從容、因平凡而偉大!他們無愧為“白衣天使”的稱號,是大家最尊敬的人!
“以病人為中心” 為市民百姓服務
醫院還確立了“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把感覺到的優質、卓越的醫療服務看作是一個過程,把“假如我是一名病人”作為醫療服務過程的基準點,及時收集有關為病人服務的數據,并對其做出策略性的反應,醫院在做每一項決策時,都注重把病人放在首位,以病人的需求不斷改進醫院的服務。
為了給病人提供方便,醫院努力改善服務設施。在門診大廳設立了便民服務中心,實行“一站式服務”,為病員提供聯系專家專科門診、用藥咨詢、分發化驗單、指引就診、陪診和辦理入院手續等;實行分層掛號、收費,減少了病人上下往返之麻煩;門診大廳有飲水設施和輪椅,提供一次性水杯,還提供便民電話和自助銀行服務;在門診室,實行醫患“一對一”;在病房,裝有電視、中央空調,衛生間、冷熱水隨時可用,床頭配有智能應急呼叫系統、床與床之間有粉紅色隔簾;花巨資引進了全自動快速發藥系統,當患者在劃價處付費時,這臺設備根據醫生開出的處方很快把藥品傳送到了發藥柜,從付費到取藥不到十分鐘時間,由“人找藥”變為了“藥找人”,醫院內處處排“長龍”的現象基本杜絕;醫院還設置了現代化的物流系統,許多小車在軌道上來回奔跑,負責傳送病人的檢驗標本、輸液及檢查報告等物品,減去了人工傳遞的煩瑣。

醫院還經常組織員工重溫“醫師宣言”“希波克拉底誓言”“南丁格爾誓言”“醫學生誓言”等,并舉行宣誓儀式,結合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提煉出了醫院的“八榮八恥”,把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八榮八恥”要求細化在了具體行動之中。醫院還組織員工向“人民好軍醫華益慰同志學習”活動,并結合開展了“誠信護理示范崗”“三滿意”(滿意在崗位、滿意在科室、滿意在醫院)。
精神的鼓勵,理念的熏陶,榜樣的力量,制度機制的約束,紀檢部門的督導,使醫院的員工文明素養和技術素養不斷提高、升華,助人為樂,奉獻愛心的事跡不斷涌現。
醫院優美舒適的環境、熱烈濃厚的人文氛圍,使面臨死亡威脅的病人來到這里,充滿生的希望,強烈感受到愛的溫馨。
醫院不僅兼顧社會效益,還積極向社會獻愛心。醫院經常利用節假日,開展各種形式的義診公益活動。
張家港市第一人民醫院在朱賢院長的帶領下,一路走來,風雨兼程,用汗水、辛勞、智慧、拼搏與探索,造就了今天的輝煌——“江蘇省行風建設先進集體”“江蘇省衛生系統先進集體”“江蘇省‘巾幗示范崗明星崗”,蘇州市、張家港市“文明單位”“張家港市十佳誠信建設示范窗口”等榮譽稱號。個個稱號像燦爛的明珠,照亮了醫院未來的征途!
面對新形勢 創造新成績
自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經濟建設的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大家對醫療服務的需求也發生著變化。舊的傳統的單一生物醫學模式已不適應現今的形勢,人們渴求生理——心理——社會三位一體的綜合醫學模式的建立。醫療的目的不再僅僅是延長病人的生存時間,而是在延長生存時間的同時,改善病人的生命質量。醫院的功能也必須從單一的醫療轉化為醫療、預防、健康教育、康復等多功能。
面對新的形勢,張家市第一人民醫院在現有的基礎上如何實現轉化呢?醫院的目標非常明確:就是領取“三級醫院”的“身份證”,并向著“無紙化、數字化”醫院邁進。進一步弘揚醫院精神,實踐發展方略,用“創新”開路,使醫院的全面建設實現新的突破。
在技術創新方面,醫院根據領導的要求和群眾的需求,借助與高校和名院合作的平臺,加強人才培養,提高醫務人員醫治新的疑難雜癥的能力,力爭把群眾所患疾病解決在當地,免去他們四處奔波之苦。在提高醫生的技術水平的同時,進一步加強專科建設,用醫生的專業水平促進醫院的專科建設,用專科建設帶動醫生的技術創新,使醫院建設由單打冠軍向全能冠軍發展。
醫院還把專科建設與開發新項目有機結合,用新項目來拓展醫院的生存空間,用新項目作為醫院新的經濟增長點,并在差異中創造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使醫院的醫技真正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新,人新我精”的良性循環。
在管理創新方面,進一步完善“以人為本”的人性化管理模式,營造“領導關愛職工,職工關愛病人”的良好氛圍。醫院還將進一步加強信息化建設,在高效的HIS、PACS、LIS電子病歷、診間系統等現代化信息網絡的基礎上,還要在細化、普及和升級方面下功夫,使各項管理工作更規范、更簡捷、更省力、質量更高。
建立網上預約掛號系統,減少患者中間等待時間,建立患者病史資料庫,并逐步把醫院的信息網絡系統融入到全市衛生網絡系統,實現信息同享、資源共用的目標。今后患者到全市的任何醫院看病,只需鼠標點擊,病史情況就一目了然,為醫生對癥下藥節省大量時間,而且到時還能做到檢查報告通用,減少某些不必要的化驗與體檢,將大大地減少患者經濟上的負擔。
醫院還要進一步加大對鄉鎮醫院、社區服務中心的技術指導和幫扶工作,為他們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使其更好的為群眾服務,力爭做到小病、康復在社區,大病在醫院。
醫院不僅要在“治”上開拓創新,在“防”上也要加大力度,做到“治”與“防”的有機結合,“防”要先行。為此,醫院已在加大“健康教育、宣傳”的力度上作了全面規劃,已在保健方面采取了新的舉措,并計劃在人力、物力上加大投入。
對亞健康人群,采取建立“預防、保健沙龍”“腫瘤俱樂部”“‘三高人群俱樂部”等舉措,加強預防知識的宣傳,進行科學、合理的保健指導。
醫院還將根據形勢的變化,不斷創新績效考核方法,把工作質量和數量有機結合起來,把“多勞多得”的原則與“兼顧公平”的原則有機結合,努力克服考核中的短板,充分調動全體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力。
在服務創新方面,醫院將進一步更新員工觀念,樹立“醫療是關懷性的服務產業”“善醫者,必先醫其心而后醫其身”,并最終把它化為員工的一種信念,強化“以人為本”理念,處處為病人著想,最大限度地為病人提供方便,在全院營造“便捷、快捷、舒適”的服務氛圍,把減去病人疾苦和減輕患者負擔作為醫院的終極追求,為醫患和諧、為醫院和諧、為社會和諧做出積極的貢獻。
醫療行業的核心競爭力在哪里?服務、治療效果和價格,以及建立在此基礎上的品牌張力,這是醫療的本質,也是患者的需求所在。而這三者歸結到底都是一個專業化的問題,服務取決于醫療理念的終極認識;治療效果是醫院的軟硬件專業技術能力及對醫療資源的融合能力;而品牌則是專業化動作的結果。醫院對此可謂是深諳其中三昧。
寫到這里,筆者不由得想起了長江,長江之所以有亙古常新、勇往直前的氣魄,因為它自身是強大的、健康的,是倔犟的、流動的。作者也有理由相信:張家港市第一人民醫院在朱賢院長的帶領下,必將勢如破竹,像長江一樣沖破一切困難險阻,去創造更加宏偉的成就,去奪取更加燦爛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