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金
摘要:舞蹈是指在一定的空間中展示的視覺藝術,而音樂則是指在時間過程中展示的聽覺藝術。從古至今,在諸多的藝術種類中,舞蹈和音樂猶如一對孿生姐妹般形影不離:音樂是舞蹈的精神內核,舞蹈是音樂的外在表現,相輔相成、密不可分。但是舞蹈與音樂畢竟是兩個截然不同的藝術門類,兩者在表現手段、展示方式、感知方式等幾個方面完全不同。因此,本文以舞蹈與音樂的關系為研究對象,從它們的聯系與依賴性等方面淺析舞蹈與音樂的關系,希望借此探討舞蹈與音樂的相融性、互滲性,掌握音樂聽覺和舞蹈視覺的統一性,關注舞蹈音樂審美感知的延續性,為今后不斷的發展和完善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舞蹈 音樂 聯系性 依賴性
俄國杰出的舞蹈家烏蘭諾娃在《一個舞蹈演員的自述》中曾經這樣說道,她在扮演《巴赫齊薩拉伊的水泉》中的瑪利亞時,把理解音樂作為理解舞蹈的起點。舞蹈界就有這樣的說法:“音樂是舞蹈的靈魂,舞蹈是音樂的回聲?!痹谖璧讣业难壑?舞蹈總是與音樂共生共存的,不存在沒有音樂伴隨的舞蹈。原始的舞蹈也有敲擊出來的節拍或歌唱相伴合,傳說中的“葛天氏”之樂,指的是“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薄渡胶=洝匪觥鞍贅犯栉柚L”等等,都反映了早期舞蹈與音樂結合的情形。在藝術這個大家族中,舞蹈和音樂的關系最為密切,可以說它們倆是一對孿生姐妹,形影不離。
音樂是一門在時間過程中展示的訴諸聽覺的藝術,基本手段是用組織的樂音構成具有特定精神內涵的音響結構形式,它是一種“以聲表情”的藝術。而舞蹈是在時空中展示的視覺藝術,以有韻律的人體動作(律動)為主要表現手段。舞蹈與音樂相比較,在表現手段、展示方式、感知方式等幾個方面都是完全不同的,那舞蹈是因為什么原因能與音樂緊密結合在一起?它們到底有哪些共同的特質呢?舞蹈是如何表現出音樂的精神內核的呢?音樂又是如何激發和強化舞蹈的呢?諸如此類的一系列問題激發了我對舞蹈和音樂關系進行一番研究的興趣。因此,本文擬以舞蹈與音樂的關系為研究對象,從舞蹈與音樂的聯系和依賴性等方面淺析舞蹈與音樂的關系。
一、舞蹈與音樂之間的聯系
1、舞蹈和音樂都具有節律性
舞蹈和音樂的聯系體現在節律性上。舞蹈是人體動作的藝術,但不是所有的人體動作都能被看作舞蹈,只有經過提煉、美化和節律化的動作才能被看作是舞蹈,所以節律性是舞蹈的特征之一。而節律性在音樂中的重要性更是顯而易見,它是使自然狀態的音響加工為動聽的音樂的重要手法,舞蹈和音樂都有節奏,有些舞蹈即使沒有音樂伴奏,但也必須在既定的節奏中進行。鼓是典型的節奏藝術,在中國民間舞中,鼓和舞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節奏則是它們結合的基礎,以至有人說在民舞中,凡鼓必舞,凡舞必鼓,實際情況也確乎如此。
在漢族地區流傳最廣的是腰鼓。上世紀40年代末,解放軍每到一處,便為當地群眾搭起舞臺,隨軍的文工團員獻上的節目就有秧歌和腰鼓。演員們背著紅彤彤的腰鼓,揮舞雙臂,足下生風,系著紅綢的鼓槌上下翻飛,他們雄赳赳、氣昂昂地闊步在城市的大街和鄉村的小道上,清脆、洪亮、雄壯的鼓聲,深深地震撼著人們的心弦,顯示出一股勢不可擋的力量。此外,朝鮮族的“長鼓舞”,維吾爾族的“手鼓舞”,彝族的“銅鼓舞”,苗族的“木鼓舞”“踩鼓舞”,淮河兩岸的雙挑鼓、花鼓燈等等,形式多樣、風格各異,鼓舞結合、鼓之舞之,給人以強烈的視聽感染力。
為了更深入地感染人,舞蹈還需要音樂來強化其節奏感。原始舞蹈之所以一開始就與音樂結合在一起,根本原因也在于節奏。從更深層的意義上看,有節奏的動作自然要求音樂來配合,因此歷代勞動人民的集體勞動都有極富節奏感的勞動號子。
2、舞蹈和音樂都是情感藝術
舞蹈和音樂的聯系表現為舞蹈和音樂都是情感的藝術。音樂特別專注于表現情感,它表現情感的方式是直接的。正如匈牙利著名音樂家李斯特所說:“情感在音樂中獨立存在,放射光芒,既不憑借‘比喻的外殼,也不依靠情節和思想的媒介”,在這里感情是“坦率無間的、極其完整的傾訴”。音樂在表現對具體對象的愛或憎、情景的感受或具體歷史事件所懷有的意愿等,與其他某些藝術類型比較起來,它更善于抒發感情和情緒。而舞蹈是人們內心情感最激烈時的產物,它通過人體動態可以表現出人的喜、怒、哀、樂等情緒和情感。舞蹈是一種長于抒情的藝術,它在表現感情方面是全能的,既可以大到某種情緒范疇,也可以細到一個人內心的情緒波動過程。
音樂一直在同戲劇、電影和詩歌等其他藝術相結合,但是最容易而且必然結合在一起的還是舞蹈,舞蹈作為一種富有感情的、自由的、有節奏的動作表現,自然需要音樂的配合。而且音樂表達情感的抽象性,不僅不會對舞蹈的具體表達產生重疊、矛盾和干擾,還可以起到烘托、渲染等作用,甚至能夠可以結合得天衣無縫。
3、舞蹈和音樂都是時間藝術
舞蹈和音樂的聯系表現為舞蹈和音樂都是時間藝術。舞蹈是在一定的空間與時間中展示的視覺藝術,音樂是在時間過程中展示的訴諸聽覺的一門藝術。舞蹈和音樂都屬于時間藝術,就是說它們都在一定的時間中進行,受時間運行的限制,也即運動中的藝術。作為時間藝術,音樂也可以表現出具體的形象,它和文字、美術一樣,能將自然美轉化為藝術美。由于音樂所使用的物質材料是抽象的聲音,所以它所塑造的形象不如文字、美術那么直觀,聽眾需要有更豐富的想象與創意的思維去體會它。
而且音樂是隨時間而流動的,直接作用于聽覺器官,能激起人的體驗,這使得音樂成為比其它藝術更抒情的情感藝術。基于以上原因,要想在有限的時間內表現出更多的藝術內涵,并讓觀眾接受更多的思想內容,音樂必須借助外在的形象來展示自身的精神內核,而舞蹈的出現,恰好彌補了音樂的不足。
二、舞蹈與音樂的相互依賴性
1、舞蹈需要音樂的激發與強化
離開音樂,舞蹈是難以充分表達感情的。音樂具有直接滲入人心的特點,當代波蘭音樂理論家麗莎說:“在音樂的欣賞過程中,邏輯因素讓位于感情因素,居于次要地位?!痹谝魳沸蕾p中,感性因素多于理性因素。音樂對于欣賞者心靈的感染是直接的,無需借助于推理和其他任何具體生動的藝術形象。而舞蹈家對于表演作品的音樂的感受和理解,進一步激發起自己內心的感情,再通過外在的形體動作充分表現出來。
音樂還有強化舞蹈表現力的作用。音樂可以加強舞蹈的感情色彩和思想內涵,可以幫助揭示舞蹈的內容,并且使舞蹈顯得更加生動而有魅力。還因為音樂能夠生動地訴諸觀眾的感情,它在舞蹈與觀眾之間增加了一條感情的紐帶,使觀眾對舞蹈更加親近、理解更加深刻。
2、舞蹈創作中舞蹈與音樂的結合
由于舞蹈與音樂有著共同的節奏、韻律和情感內容,而且是同步展示的,兩者就必須高度協調一致。二者常見的結合方法有三種:其一,先由編舞者寫出腳本,并在此基礎上搭起舞蹈的框架,再請作曲者根據框架寫音樂,進行合成,如果出現問題,多半是改樂不改舞。先有舞后有樂的做法,基本上就是用音樂來解釋舞蹈,是專業文藝團體主要采取的方法;其二,舞者根據已有的音樂作品編舞,如果出現問題,改舞不改樂。先有樂后有舞的做法,實際上是用舞蹈去“圖解”音樂;其三,舞蹈編成后,從成品音樂中節選片段或整曲,與舞蹈進行搭配,這是業余舞者和群眾文藝活動中常用的方法,尤其在城市社區組織的諸如老年秧歌隊或健身舞蹈中常用此法。
從以上三種舞蹈與音樂結合的方法中,我們不難看出,前兩種基本上能使舞蹈語言與音樂語言相吻合,舞蹈中的“動與情”和音樂中的“聲與情”,就搭配效果而言,節奏與情緒基本上能做到吻合,至于舞姿與樂意的貼切融會就需要做進一步的工作了。比較而言,第一種方法的效果最好,第二種方法差強人意,而第三種方法相對比較差。同時,這三種方法也各有不足之處:比如第一種方法,由于音樂需服從于舞蹈,其表現力就必然會受到舞蹈的制約和限制,因而容易導致用音樂去解釋舞蹈;第二種方法,由于舞蹈要服從音樂,故必然會受到音樂的制約,成了用舞蹈去“圖解”音樂。倘若編舞者對所依據的音樂理解不深或者理解出現偏頗的話,恐怕連“圖解”音樂也未必能做到,搞不好會出現“離弦跑調”的問題;第三種方法,實際上是一種舞與樂的湊合,既不是舞從樂來,也不是樂自舞生,相互制約和制衡自然不可避免。
在我國黃土高原上有一種廣場式群舞叫《安塞腰鼓》,它粗獷瀟灑、豪爽奔放、充滿熱情,演員在表演中無拘無束,舞蹈與音樂之間的緊密關系在表演中起了重大作用?!栋踩摹返囊魳芳炔皇且牢枳髑?也不是依曲編舞,更不是直接用成品音樂為之搭配,而是讓挎在演員腰間德鼓發出樂聲,演員邊舞邊敲、邊敲邊舞,舞者本身就是樂手,從而使得舞蹈與音樂水乳交融、渾然一體,表演天然樸實、瀟灑自如?!栋踩摹犯嬖V我們,只有舞蹈與音樂的創作同步進行,才能相互啟發、相得益彰,才能使舞與樂之間的動、情、意、形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總之,音樂是舞蹈親密的伴侶,一首優美的音樂包含了舞蹈的韻味、情感和氣質,它除了給編導一種情感暗示和想象空間外,還能引導編導在編舞時釋放出或歡樂、或憂傷、或熱烈、或悲憤的情緒。音樂是神奇的,當人們聽音樂入境時,頭腦中便會隨著音樂的旋律產生一幅幅流動的畫面,而這些畫面在日常的思考中是斷斷續續、索然無味的,只有在流動的音樂的啟發下它們才會產生奇妙的意境。因此,舞蹈編導只有具備了良好的音樂修養,才能理解音樂內在的情緒,在創作舞蹈作品時,舞蹈動作與音樂情緒才能和諧統一,做到舞蹈與音樂真正地融為一體。
三、結語
總之,舞蹈和音樂是一個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有機藝術體。音樂在渲染舞蹈的情緒、突出舞蹈的民族和地方特色、鮮明地表現出作品特點以及在表現情節和人物情緒的起伏變化等方面,都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音樂是舞蹈的靈魂,舞蹈將音樂的情感和內涵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來,它們既相互依存、互為因果,又相輔相成、有機統一。舞蹈音樂依附于舞蹈而存在,是整個舞蹈作品的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舞蹈音樂一旦失去了它與舞蹈的特定依存關系,其存在也就失去意義了。
隨著舞蹈創作的繁榮發展,應強調舞蹈與音樂的相融性、互滲性,掌握音樂聽覺和舞蹈視覺的統一性,關注舞蹈音樂審美感知的延續性,這為今后培養藝術通感型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作者單位:湖北省武漢市群眾藝術館)
參考文獻:
[1]王克芬.中國舞蹈發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2]多麗絲·韓芙莉.郭明達、江東譯.舞蹈創作藝術.中國舞蹈出版社,1990.
[3]約翰·馬丁.歐建平譯.舞蹈概論.文化藝術出版社,1994.
[4]隆蔭培、徐爾充.舞蹈藝術概論.上海音樂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