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洪英
[摘要]現代農業和循環農業盡管在外延上有所不同,但它們追求的目標是一致的,都是以現代科技為手段,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產出,同時減少對資源和環境的掠奪式開發。以循環經濟理念發展現代農業,是今后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關鍵詞]循環經濟;現代農業;資源和環境
[中圖分類號]F3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234(2009)04—0108—02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堅持用循環經濟理念推進經濟與社會、城市與農村、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加快現代農業建設,促進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和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我們目前加快發展方式的轉變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之一。
一、循環經濟理念的產生
1.循環經濟的概念
所謂循環經濟,就是按照自然生態物質循環方式運動的經濟模式,它要求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循環經濟以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為特征(也可以稱為資源循環型經濟)。《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第二條,本法所稱循環經濟,是指在生產、流通和消費等過程中進行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活動的總稱。這個概念更具有現實操作性,同時說明了循環經濟需要遵循減量化原則、再利用原則和資源化原則。(1)減量化原則,是指在生產、流通和消費等過程中減少資源消耗和廢物產生。(2)再利用原則,是指將廢物直接作為產品或者經修復、翻新、再制造后繼續作為產品使用,或者將廢物的全部或者部分作為其他產品部件予以使用。(3)資源化原則,是指將廢物直接作為原料進行利用或者對廢物進行再生利用。上述原則構成了循環經濟的基本思路,但它們的重要性并不是并列的,只有減量化原則才具有循環經濟第一法則的意義。
2.循環經濟的體系
循環經濟是對人類難以為繼的傳統發展模式反思后的創新,是對人與自然關系在認識上不斷升華的結果。循環經濟從與人們的習慣認識相反的假設開始探索,將整個經濟系統預想為生態系統的一種特殊情況,而且,從經濟系統總體來說是建筑在生物圈所提供的資源與服務的基礎上的,在某種意義上,經濟系統是生物圈的贅生物。總之,循環經濟把整個經濟系統,即把所有同產品服務的生產和消費有關聯的活動作為生態系統一個特殊形式來看待,從這一點出發,改進經濟系統使之能與生物圈兼容,以最終持久生存下去,這就成為研究與發展循環經濟的根本目的。循環經濟是要借助于對生態系統和生物圈的認識,特別是通過對產業代謝的研究,找到能使經濟體系與生物系統“正常”運行匹配的可能的革新途徑,最終建立理想的經濟生態系統。地球生命的最初階段是一級生態系統,與其說是一個真正的“體系”,倒不如說是一些相互不發生關系的線性物質流的疊加。簡單地說,就是開采資源和拋棄廢料,這就是形成環境問題的根源。
在隨后的進化過程中,資源變得有限了。在這種情況下,有生命的有機物隨之變得相互依賴,并組成了復雜的相互作用的網絡系統,如今天我們在生物群落中所見到的那樣。不同組成部分之間的,也就是說二級生態系統內部的物質循環變得極為重要,資源和廢料的進出量則受到資源數量與環境能夠接受廢料能力的制約。與一級生態系統相比二級生態系統內部的物質對資源的利用雖然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效率,但仍然不能長期維持,因為物質、能量流都是單向的,資源減少而廢料不可避免地不斷增加。即呈現“資源一生產一消費一廢棄物排放”的單向流動的線性經濟。
為了真正轉變成為可持續的形態,生物生態系統進化為完全循環系統,在這種形態下,對一個有機體來說就是資源。只有太陽能是來自外部的資源,這可稱作三級生態系統。在這樣的一個生態系統,眾多的循環借助太陽,能夠通過獨立的方式,也可以互聯的方式進行物質交換。總的來說,一個理想的經濟生態系統包括四類主要行為者:(1)資源開采者;(2)加工者;(3)消費者;(4)廢料處理者。由于集約再循環,各系統內不同行為者之間的物質流遠遠大于人類生態系統的物質流。即呈現資源一生產一消費一廢棄物排放一資源,即反饋式流程的循環經濟。
3.循環經濟是人與自然關系的新范式
在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以及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中,要特別關注人與自然的關系。關于人與自然的關系研究,從來就是人類安身立命的重要課題。在處理與自然的關系上,人類經歷了三個階段:崇拜自然階段、征服自然階段和協調自然階段。
崇拜自然階段是指在人類社會的早期,由于生產力極其低下,原始人群在生產中軟弱無力。因而,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是十分狹隘的,他們看到有些自然現象給人們帶來意外的享受。同時,有些自然現象卻給他們帶來禍害甚至傷亡。人們雖然想盡辦法企圖克服自然界帶來的災難,可是所能辦到的極具有限。在這種背景下就產生了一種崇拜自然的原始宗教——圖騰崇拜。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自然界起初是作為一種完全異己的、有無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與人們對立的,人們同它的關系完全像動物同它的關系一樣,人們就像牲畜一樣服從它的權力,因而,這是對自然界的一種純粹動物式的意識(自然宗教)。”就在崇拜自然的人類社會早期,先民們已經開始憑簡陋的工具、堅韌的意志和不斷增長的智慧與險惡的自然環境搏斗。人們在生產斗爭中獲得了駕馭自然的知識,這些知識鼓勵人們進一步的嘗試。
當人類歷史進入16世紀后,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和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出現,人類進入了大規模征服自然的階段。幾百年來,人類依靠科學技術的力量,不斷發展生產力。然而,把科學技術作為征服自然利器的人類在此時恰恰缺乏對自然的深刻認識,把自然界當成取之不盡并可肆意揮霍的材料庫和碩大無比可以亂擲污物的垃圾桶,終于導致了自然大規模的報復。環境污染、生態失調、能源短缺、城市臃腫、交通紊亂、人口膨脹和糧食不足等一系列問題,日益嚴重地困擾著人類。嚴酷的事實教育并警告人們,把自然界當作是人類的對生物或被統治的觀點是錯誤的,只有合理地利用自然界,才能維持和發展人類所創造的文明。人類的科技和經濟發展的目標,應當向協調人與自然界關系作戰略轉移。人類應該進入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新階段。在這個階段,人類應當充分發揮人的聰明才智。不斷升華境界,提高自身素質,達成“人與自然共同發展”的思想共識,既注意代內需求,更應當關心代際公平,以求得人類同自然的協調和諧,產生共榮。
二、以循環經濟理念指導現代農業發展
農業循環經濟是循環經濟系統的一個子系統,在農業資源投入、生產、產品消費及其廢棄的全過程中,把傳統的依賴農業資源消耗的線性增長的經濟體系,轉換為依靠生態型農業資源循環來發展的經濟體系。農業循環經濟倡導
的是一種與環境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它要求把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農業資源→農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倡導農業資源的低開采高利用,實現農業清潔生產,將生態農業建設和提倡綠色消費融為一體,運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農業生產活動。
1.堅持保護環境與節約資源并重,夯實循環農業基礎
要擺脫農業的弱勢狀態,提高農業的比較效益,增強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發展現代農業,必須把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放在首要位置。我國是人均資源占有率較低的國家,耕地、淡水、森林、石油和天然氣等資源的人均占有量分別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1/4、1/5、1/10和1/22。與此同時,我國雖然實現了經濟的快速增長,但資源消費大、環境破壞重等問題日益明顯。以能源為例,我國能源效率為33%,比國際先進水平低10個百分點。我國創造的GDP僅占世界的4%,卻消耗了相當于全球總產量30%的主要能源和原材料。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嚴重制約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全面加快循環農業建設已勢在必行。這就要求我們:一是突出林業的主體地位,加快水土流失治理,加快人工草場建設。通過加快生態建設,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二是防止土地面源和水體污染,開展土地復墾整理,規范資源開采。通過資源保護,實現永續利用;三是以減少工業“三廢”污染為目標,加強對水質和空氣的監測,實現農業的安全生產和無公害生產。
2.以和諧社會建設為目標,在現代農業和循環經濟上下功夫
發展現代農業是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養新型家民發展農業,提高農業水利化、機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業素質、資產和競爭力。只有利用現代技術,實施人工影響天氣,發展設施農業,實現農業水利化,工程、生物、農機、農藝措施相結合,提高綜合抗旱能力,才能規避自然風險,推進現代農業長足發展。只有搭建場縣共建平臺,采取“反租倒包”等形式,使土地實現連片種植、規模經營,才能實現農業由傳統型、分散型、粗放型向現代型、集約型、效益型的轉變。只有抓住招商引資和產業延伸這兩個關鍵,擴大源頭企業規模,引導和鼓勵增產不增耗,增效不增污,又在末端資源化,加快產品深層次開發,使廢棄物盡可能轉入新的生產流程,才能從大環境上和微觀領域都能實現減量化、再利用、可持續,形成無廢棄物生產的企業群體,使上一級企業既為社會提供產品,又為下級企業提供原料,各企業間形成梯次開發的良好格局。循環農業是循環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生態規律為基礎,以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和生態保護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為準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性,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的農業發展模式。
3.防止城市工業對農村的污染,以城市循環經濟模式帶動農業循環經濟發展
農業的安全問題,一方面源自于自身的不合理生產方式;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來自于農業之外的工業惡性生產。近年來,國際上對環境問題越來越重視。2003年在巴西召開了世界環發大會,各國政要齊聚里約熱內盧研究環境問題。雖然《京都議定書》對于發展中國家沒有規定減排指標,但是中國政府還是本著負責的態度,認真履行應盡的義務,對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發展清潔能源、努力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做出了承諾。在防止城市工業對農村的污染上,要重點抓住三個環節:一是從源頭上節能降耗;二是過程中實行清潔生產;三是末端治理和廢棄物回收。這樣既減少了工業本身對環境的污染,也防止了對農業造成的危害,為農業產業化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可供借鑒的式和理念。
4.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為循環農業發展提供政策保障
一是加快制訂促進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法律法規;二是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積極探索新的農業循環經濟實踐模式,積極創建生態示范區、生態工業園區、綠色村鎮和綠色社區,加強政府引導和市場推進作用;三是在經濟結構戰略性高速中大力推進農業循環經濟,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建立有機儀器和綠色食品基地,大幅度降低農藥、化肥使用量;四是通過廣泛的宣傳教育活動,提高公眾的環境意識和綠色消費意識,以綠色消費推動循環經濟發展;五是改變過去重經濟指標、忽視環境效益的評價方法,開展綠色經濟核算,并納入國家統計體系和干部考核體系;六是以發展高新技術為基礎,開發和建立包括環境工程技術、廢物資源化技術、清潔生產技術等在內的“綠色技術”支撐體系。
[責任編輯:唐守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