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放氣體污染少 營養豐富還壯陽
本報駐澳大利亞特約記者 李思聰
大家拍世界
袋鼠是澳大利亞的國寶,是國家的標志、民族的象征。奇怪的是,全球大多數國家都將崇拜的動物列入禁宰禁吃之列,像澳大利亞這樣將國徽上的“神物”作為餐中物的并不多見。到澳大利亞,當地人都會推薦你嘗嘗袋鼠肉的滋味。
袋鼠讓人“又愛又恨”
袋鼠讓澳大利亞人“又愛又恨”。由于澳洲大陸沒有其他大型猛獸,加上繁殖力比較強,如今袋鼠的數量是澳大利亞人口總數的好幾倍,如任其繁殖,將影響整個生態平衡。因此澳大利亞政府每隔一段時間就組織一次獵殺行動,以控制袋鼠的種群數量。而且,袋鼠所排放的氣體中甲烷含量幾乎為零,對空氣造成污染少。研究表明,減少牛肉消費量,代之以袋鼠肉,將使澳大利亞溫室氣體排放大大降低。因此政府鼓勵民眾多吃袋鼠肉。環保組織還提出一個頗為響亮的口號:“把一只袋鼠扔到烤肉架上,我們今晚來拯救地球。”
《環球時報》記者第一次吃袋鼠肉時,感覺其口味和牛肉有點相似,在口感上比較像纖維粗一點的牛肉,但沒有牛肉口嫩。但心里想著這始終是“鼠”肉,不免有些怪怪的。
袋鼠尾巴號稱“叢林美味”
在澳大利亞的各大超市都能找到袋鼠肉的影子,還有各種小包裝的袋鼠肉干。袋鼠肉富含蛋白質、鐵、鋅等元素,含較少膽固醇和脂肪,有利降低血壓。而袋鼠尾巴更是被譽為“叢林美味”,據說大補且壯陽,受到男性的歡迎。
記者曾在一家肉店隔著玻璃看到里面懸掛著幾條約一米長的袋鼠尾巴,呈彎刀狀,尾部很尖。當地朋友說,袋鼠尾巴又粗又長,停立時用以支撐,跳躍時起平衡作用,當遇到敵害走投無路時,尾巴的抽擊能造成致命傷,慢行和休息時尾巴又可作為第三條腿,與后腿形成天然的椅子,這些都使得袋鼠尾巴肉質很有嚼頭。早在幾萬年前,澳大利亞土著人就開始吃袋鼠尾巴,通常把整只袋鼠尾放進火堆里烤來吃。如今仍保留著這種燒烤的傳統,不過當地人喜歡吃燒得很老的肉。
以前在澳大利亞議會選舉中,議會的政客們為了贏得土著選民的好感,贏得支持率,還曾購買幾百根袋鼠尾巴分發給過往的行人,以此作為“友好的表示”。
澳大利亞給袋鼠肉征名
但是熱愛動物的澳大利亞人普遍有“袋鼠情結”,并不習慣吃袋鼠肉。一直熱衷推廣袋鼠菜肴的澳大利亞袋鼠產業協會為此大傷腦筋。在英文中,動物和它們所產的肉是有不同名稱的,并不像中文中只是在動物名后面加個“肉”字就可以了。比如,豬肉叫“pork”,牛肉叫“beef”,羊肉叫“mutton”,與豬“pig”、牛“cow”、羊“sheep”等詞看上去并沒有什么關系。可是袋鼠肉并沒有這么一個文雅委婉的名字,直接就叫“kangaroo meat”(袋鼠的肉)。袋鼠產業協會認為,這么直白的名稱往往會嚇跑一些食客。基于以上考慮,澳大利亞還專門為袋鼠肉搞起了征名。
袋鼠肉產業頗有“墻內開花墻外香”的感覺。雖然袋鼠肉在本國的銷量不是很多,但在歐洲卻大受歡迎。因為價格便宜、營養豐富,目前正成為俄羅斯人餐桌上的新寵,用澳大利亞袋鼠肉制作的香腸在俄羅斯可是搶手貨。也有一些澳大利亞人反對吃袋鼠。前總理霍華德曾經打算在一次招待英國前首相布萊爾夫婦的國宴中以袋鼠肉宴客,招來抗議,最后不得不刪除了這道菜。2003年美國女足世界杯上,袋鼠保護者就制造了抗議體育用品公司進口袋鼠皮做球鞋的裸奔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