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松野豐
中國企業近來完成的國際并購越來越多。然而,在很多國家,無論是國民還是媒體,似乎都對中國所推行的海外實業抱有警戒心理。對于這一點,中國企業可能覺得不合理。但是,日本企業也曾有過同樣的經歷。特別是在日本的全球性資源采購真正展開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企業在世界也受到了不小的排斥。只是,日本最終被接受。日本企業以民營企業為主導,長期扎根當地,圖謀與當地共同發展的路子很值得中國企業借鑒。
當時,日本市場還沒有充分開放,卻不停地向海外大量出口,并購買海外資源。盡管日本也有自身的理由,但仍很難為世界所理解。所以,日本當時也經歷了與當事國的艱難交涉。最終,日本在世界各國站住腳,究其原因,那是因為在走向海外之際,日本并非由政府主導,民營企業、特別是綜合商社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商社介入日本企業與當地政府或企業之間,不惜代價開展各種業務。
根據國內市場的具體情況,日本將目標定位于技術·資本型的重化學工業和高新技術領域的經濟發展,而不是勞動密集型的輕工業。為此,日本需要做兩件事,一是加工技術的升級,二是建立進口海外資源并輸出加工成品的供應鏈。當時,日本的綜合商社向世界各地派遣職員,在不確定能否找到資源時就開始積極投資。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資源戰略始終是國家戰略,但投資與否的判斷則完全是以民營企業的視角進行。在日本,政府提出產業藍圖或中長期計劃,民營企業據此根據自身風險進行投資和研究開發。在這一點上,現在中國走向海外的企業,往往形式上是民營,但其主導者卻是政府本身,國與民成為一體進行投資,決策當然會非常迅速,但投資判斷往往有缺乏客觀性的傾向。
日本的綜合商社會站在中長期視角,無論是在投資前還是投資后都全力支援當地的產業振興。雖說目的是為了獲得資源,但它們引入開發技術,實現了與當地的共贏。建設道路網,提升物流水平,甚至建立起促進兩國貿易的系統。由于這些行為,日本企業最終在當地獲得了較高的評價,促進了日本與該國的友好關系。
比如,日本綜合商社就為泰國汽車產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它們通過零部件的物流,首次將零部件廠商引入泰國;它們甚至幫助建立了對美國等國家的出口體制。在泰國,日本的汽車廠商和綜合商社聯手推進了制造業和物流業的升級。筆者認為,這也許讓日泰關系變得良好。
在日本,因為有綜合商社的存在,風險資本很難生根。銀行只能為有擔保的對象提供融資,商社會預見該實業的前途并投資。同時,這種投資行為并不以資本收益為目的,而是寄期待于未來的商務流。拜豐富的國際經驗所賜,日本的綜合商社不相信金融報告,卻能觀察對方所持有的資源或事業,感覺到商業的“氣味”。日本的綜合商社理解日本的國家戰略,但它們的買賣如今卻不再只是為了日本,比如開發澳洲的資源賣給中國。也就是說,它們純粹地看準商業方向,通過所謂全方位外交來推進事業。因此,綜合商社不是單純地銷售商品,而必須進行中長期性質的商業活動。如果在資源開發的投資中失敗,那就不僅僅是該項投資的損失,而且會給窺伺已久的全部商業機會以沉重打擊。中國在今后走向世界之際,也許應該深入研究日本的綜合商社,將其使命感、培養人才的方法、商業手法及禮儀等作為重要參考。▲(作者是野村綜研中國研究中心理事。)
環球時報2009-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