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心伯
新中國即將迎來60華誕,世界將又一次聚焦中國。中國的國際形象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自己的塑造,總體說來,就是塑造一個新型大國的形象。之所以是新型大國而非新興大國,是因為新興大國主要是指力量的發展態勢,但沒有揭示這種力量的性質,而新型大國則包括發展理念、模式、價值觀等方面的創新。要確立新型大國的國際定位,就需要在理念上體現出一個進步大國的形象,在行動上體現出一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在外交風格上體現出一個成熟大國的形象。
新型大國首先應該是進步大國。按照現實主義的邏輯或人類歷史的大部分經驗,崛起的大國往往與戰爭、侵略、擴張相聯系,從而成為現存國際體系的挑戰者,是不穩定因素。然而中國的國家特性(包括文化與近代歷史經歷)、政治制度以及全球化的時代環境,決定了中國與歷史上靠侵略擴張崛起的大國有著根本的不同。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提出了一些有價值的理念,如以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為核心的新安全觀,謀求共同發展、合作共贏的新合作觀,推動國際政治多極化和國際關系民主化的新政治觀,尊重文明的多樣性、相互借鑒的新文化觀等。中國不僅應該進一步推進這些理念的宣傳和實踐,還應隨著形勢的變化不斷提出新的理念。
自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來,中國越來越注意塑造負責任大國的形象,并取得明顯成效,今后仍要繼續鞏固和完善這一形象。在國際經濟領域,中國要積極推進雙邊和多邊的國際合作,反對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推進對現有國際金融和貿易體系的改革,參與世界經濟核心論壇。在國際安全領域,要逐步增加國防透明度,發展軍事交流,繼續積極參加聯合國框架內的國際維和行動。在政治上,發揮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的主導作用,積極參與地區熱點問題的解決,維護發展中國家的正當權益,推動國際社會在應對氣候變化、保護環境、開發新能源方面的合作。
在新的國際形勢下,“負責任”還有另外一層含義,這就是要倡導對國際體系進行必要的改革。實踐表明,現存的國際政治體系和國際經濟體系已不能有效地應對國際社會面臨的各種挑戰,不能公平地促進國際體系各成員的利益,改革勢在必行。在實踐中,中國則需要周密思考如何使改革既照顧到大多數國家的合理要求,又符合我國家利益。
此外,中國加入現存國際體系的時間不長,在交往方式上容易給人“不成熟”、“不老練”的印象。隨著國際交往經驗的積累,中國應逐漸展現成熟大國的形象,在外交風格上表現出自信、坦誠、靈活、老練。要熟悉現行的國際交往機制和游戲規則,學會用對方容易接受的方式表達自己。不試圖回避和掩蓋自身的問題,而是坦承問題的存在并表示出解決問題的決心和信心。大度地面對外部世界的質疑和批評,給予合理的解釋和適當的批駁。要善于利用社會力量、民間力量,以擴大我對外交往的資源,學會用不同聲音說話,以增大我對外交涉的回旋余地和討價還價的籌碼。善于將原則性和靈活性結合起來,在不同的國家和力量之間縱橫捭闔,將道義因素包裝國家利益,使我們謀求國家利益的行為正當化。▲(作者是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