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登陸貴陽市政府門戶網站,在首頁上能看到一個頗為醒目的新欄目——“新聞發布網絡平臺”。它就是全國首個以政府名義推出的網絡新聞發言人。這是一個團隊,專門負責即時在網上發布信息,用發帖、跟帖等形式回復網民問題。這是地方政府希望與網民進一步接觸的積極嘗試。
《中國青年報》最近進行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受訪者中有80.3%希望自己所在省市也設立網絡新聞發言人;他們最大的期待是發言人能夠“用事實說話”,其次是“對網絡輿論迅速反應”。
最近兩年,中國政府在信息公開、加強與老百姓信息溝通等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是,從此次的調查結果看,老百姓對政府的公信力、透明度等,還不太滿意。
應對正在發展和演變的“網絡政治”,是所有現代政府必須直面的課題,其對中國的挑戰更遠甚于其他國家。中國是不折不扣的全球第一網絡大國,網民數量突破3億,比美國總人口還要多。網絡已經成為老百姓了解信息、表達意愿的重要平臺。
網絡信息和發帖具有傳播快、影響大的顯著功能,尤其是在政府與民眾之間缺乏多元溝通渠道的情況下,網絡傳言如果得不到及時澄清,甚至可能引發群體性事件。這也是國際社會將網絡當成觀察中國的鏡子的主要原因。
因此,怎樣引導網絡民意,及時通過網絡回應來化解矛盾,已成為中國各級政府面臨的嚴峻挑戰。從這個意義上說,網絡新聞發言人的出現也是形勢所迫。
事實上,在很多國家,網絡新聞發言人并不是什么新鮮事物。西歐一些國家的政府、政黨和企業,都設有具備網絡新聞發言人功能的職位。有些還通過網絡視頻及時解答民眾的問題。德國政客幾乎每個人都有一個網頁,網民可以直接在網上向政客的發言人提問,并很快就能得到回答。在電子政務最發達的美國,網民的提問也很受重視。
作為傳統新聞發言人制度在互聯網空間的延伸和拓展,“網絡發言人”有自己的“游戲規則”。如何在開放的網絡空間中,高效、準確、權威地做出回應?選擇哪些問題回答?怎么回答?如何適應經常顯得有些過激的網絡語言,并學會使用網民接受的說話方式?網民提出的難題最終會不會得到解決?這些問題考驗著剛剛開始學習如何與網民打交道的各級政府,也決定著網絡發言人制度能否走下去,能走多遠。
如果沒有政府信息的及時公布,沒有政府更積極主動地加強與民眾的溝通,網絡發言人制度也會變成一個空殼。別忘了,在一些城市,曾經風光無限的市長熱線已經變成了“冷線”,政府信息透明的部門官方網站因無人打理,而變得“荒草叢生”。
民眾對政府的信任,需要一點一滴的累積。政府發言人在網絡這個大舞臺上做一次成功亮相并不難,難的是持續不斷的精彩表演。▲
環球時報2009-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