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云頭
[摘要]通過對班級管理的思考,井通過實踐得出一些班級管理的經驗。
[關鍵詞]班級管理模式統整共同活動
中圖分類號:G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0610135-01
班級是根據學校行政管理的需要組織起來的基礎群體。按照社會學的觀點,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產生比較穩定的交互關系,就構成社會體系,因此,班級毫無疑問是一種社會體系。基于上述理論,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按照一定社會的要求。以班級為重要單位,通過教學工作和其它各種教育活動,向學生傳授社會經驗,指點生活目標,教授社會規范,培養社會角色。即完成學生的社會化過程。那么,在實際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我和我的學生們有過什么樣的困惑、思考與實踐呢?
一、模式的維持
就社會學的觀點來看,任何社會體系都必須維持體系本身的價值,使其模式穩定不變。那么,作為班級體系,靠什么來維持班級團體,使教室秩序有條不紊呢?
在班級社會活動中,教師作為社會的代表者,無疑是最具有權威的人物。但是,教師、學生的角色是預先設定的,是先于師生交往活動而存在的,也就是說,只有學生打心眼里認同教師的教育行動,教師才能成其為教師,才有權威可言。這就對教師通過何種途徑、運用什么方法實現權威、行使教育提出了疑問。何況現在的學生正處于從青少年到成人的過渡階段,他們有著擺脫成人尋求獨立生活的傾向。但由于同學之間生理、心理、觀念、態度、意志等發展水平差異不大,認同感較強。所以,維持班級模式穩定不變的一個好方法是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實施集體自我管理,把這作為班級的動力系統。為此,我們制訂了以下班干部任用計劃:
第一階段:即第一學期,在開學一個月后,學生已初步熟悉同學的前提下,民主選舉,以“海選”的方式,無記名投票,按得票高低任用班委會成員及各科科代表。一些特殊崗位,如文娛委員,可以自行聘請助理。所有人員任期半學期。
第二階段:即第二、三、四學期,由全班同學,以“海選”的方式,選舉一名班長,再由他(她)去聘用所有班委會成員,由班委會成員自行聘用各方面管理人員。
第三階段:即大三兩個學期,再改由推薦、自薦等方式,逐一產生每個崗位的班委會成員、科代表,使前兩年發現的精兵強將走上管理崗位,任期一學期。這樣預計可以讓全體同學在三年時間內,都得到參加班級管理的機會,通過這樣一個與學生的自主意識水平、組織調控能力、相對社會地位相適應的“半自治”機構,將全體同學動員起來,自主管理。而教師的意志可以通過這個機構,相對順利地傳達下去,并得以實現。教師本身可以從瑣碎的班級管理事務中解脫出來。
此外,根據班級社會的非正式群體現象,在能力互補、學科優勢互補、意志互補等前提下,由學生自由組合成四人小組,以小組為單位安排座位,將非正式群體納入班集體教育的軌道,進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小組內的其余三名成員可以用無記名投票的方式,隨時決定是否將另一名成員開除出小組,并請班主任審批。這樣,學生通過集體的組織機構和管理程序,在一定的權限范圍內,對班級事務進行自主管理。
二、體系的統整
任何社會均有社會制裁力量以控制與約束成員,發揮統整精神。在一個班級體系中,也必須有一定的規則來控制與約束學生,使班集體發揮統整力量。一開始,這種統整由我以獨裁的方式來實施,導致沒有一定的標準,隨意性大,且過于嚴厲。如一般情況下周一忘穿校服扣了一分要罰值日一天,沒把自行車擺放好要罰整理自行車一天。但我有時高興,這懲罰就免了;有時心情不好,可能懲罰要加倍。學生周一忘穿校服與沒有擺好自行車并非出于故意,主觀上并不想違反規則,所以處罰過重,學生心里不服、達不到維護規則的目的。
總之,沒有一定的行為規范的約束,班級成員之間的交往與共同活動難以協調開展,成員之間也難以維持穩定的關系。而相應的規范調整了班級的人際關系,引導班級成員具有良好的行為習慣,為他們將來參予廣泛的社會生活打下了良好基礎。對培養學生的社會態度和社會行為習慣,起著同化和約束作用,使班級的成員潛移默化地受到社會規范的熏陶。要指出的是,班級的規章制度和行為規范不是一成不變的,要隨著班級的發展而變化,隨著教育的推進,調節規范的功能,使學生由服從規則階段發展到依從責任階段,再發展為兩者和諧統一階段,實現個體社會化。
三、共同的活動
一切社會組織和社會群體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共同的活動,班級也如此。只有具有共同活動,班級才成為社會生活中的一個真正實體,構成社會的一個真實單位,成為一個有組織、有目的的封閉系統。而活動作為中介系統將教師與學生、普通學生與學生干部、優等生與后進生,從差異與矛盾中整合、和諧與統一,并在活動中充實個性的內涵,不斷擴大個性的外延。在活動交往中,學生間構成了各種人際關系,他們在各種場合下變換角色,學習如何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培養交往能力。
比如由學生承辦班會活動。先由學生提交申辦報告,要求寫清活動名稱、主題、內容、步驟,再由班主任審批,選取一部分,交給學生代表評審小組,由他們組織口頭答辯,選出其中幾個予以實施。又如給貧困山區捐款,我設計了這樣一個辦法:由學生將自己的一件手工制品、一本書或其它東西帶到教室,集中進行義賣,每人必須帶一樣東西,每人必須買一樣東西,將所得款項作為捐獻。
當然,這里面有一個根據班級的結構與班級的目標、集體討論教師的要求,使每個人在共同的活動中擔負一定的角色,并學習角色變換,積累交往經驗,培養擔負角色的能力的問題。如張鵬同學對軍事很感興趣,談起軍種兵器及戰爭時滔滔不絕,于是,由他在班會課上,分阿富汗的歷史地理,塔利班與本·拉丹、9.11事件,目前阿富汗戰況四大塊。作了“關注阿富汗”的講座。許飛同學聲樂方面有特長,就由他承包了文藝晚會的歌曲教唱,這樣,在各種共同的活動中,每個人扮演一定的角色和承擔一定的責任,履行相應的義務,個人在班級社會體系中的角色定位、角色轉換,發展了個體個性的角色意識、角色態度和責任感,直接影響到個體成人后在社會中的角色適應能力、角色行為和角色定位。當然,班級社會化要素還包括目標的達成,因應外界社會的變化調整班級自身的內在功能等方面;具體實施上,還包括設計個性發展路線、培養競爭能力、抗挫折能力各方面,這些,都有待于進一步思考并實踐。
總之,班級活動是班主任育人工作的重要部分,只要充分發揮學生主體的積極性,就一定會如春風化雨一樣,滋潤學生心田,培育出21世紀的健康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