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艷軍
[摘要]經濟全球化的迅速滲透和國際資本的一體化帶來了會計市場的一體化,我國的會計監管體系目前正承擔著巨大的壓力。失控的會計監管模式F政府監管不協調,社會監管乏力,內部監管薄弱,不僅造成會計信息不能得到完整有效的披露,同時影響市場經濟及會計行業本身的發展。
[關鍵詞]會計監管經濟學分析會計信息披露
中圖分類號:F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0620188-01
我國雖然經過了十三年的改革開放,會計監督體系已經逐漸建立了起來并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是現階段仍然存在著大量問題,并且嚴重威脅著企業會計信息披露的真實性和公正性。因此,不論是外部監管體系還是內部監管體系都有待于進一步完善。
一、我國會計監管的現狀
(一)外部會計監管現狀
1從政府監管角度看,會計監管體系不協調。我國的會計監管主要是行政監管,雖然近年來,我國陸續出臺或修改完善了不少法律法規,如《證券法》、《會計法》等。但從實際效果來看,仍存在著不少缺陷和漏洞。部分法規的出臺嚴重滯后于實踐的發展,立法缺乏預見性和超前性,相關配套法規不協調,財稅、金融體制目前也不完善。特別是我國證券市場與西方發達國家的證券市場程度相距甚遠。
2從社會監督角度看,會計監管能力有限。會計監督不僅是一個單位、一個部門的事情,更應該是全社會的事情。因為監督可以使相關的各方面利益得到保證,從而使社會經濟總體利益都得到保證。但現階段的會計監督還僅僅依賴會計師事務所,并沒有讓企業職工、新聞媒體、甚至廣大公民參與到監督活到中來,造成了外部監督的缺失。而我國審計市場競爭激烈,許多會計師事所采取降低審計收費的戰略。雖然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是由政府財務部門領導的,獨立審計準則也是由財政部制定頒發的,但審計行業總體上過于理想化地依賴行業自律,各級注冊會計師協會力量有限,權威性相差懸殊,整體監管能力不協調等總是給會計信息的制假者可乘之危。
(二)內部會計監管現狀
1內部會計監管制度不健全。我國有些企業缺乏監督和控制制度,有些企業雖建立了相應的制度和機構,但實際上這類機構作為監督者并不具各獨立地位。正是由于其復雜的利益關系導致了會計人員的監督一般很難堅持下去,會計信息也得不到完整有效的披露。例如某些單位內部審機構和人員是由單位領導委任,其隸屬關系、經濟利益均受到單位領導人的制約,單位的內審機構形同虛設,加之企業內部的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利益無法分離,使監督工作沒有得到有效執行,徇私舞弊、內部腐敗等現象經常發生,最終必然導致會計信息的失真。
2會計人員素質不高。經濟全球化的迅速滲透和國際資本一體化帶來了會計市場的一體化,不僅為我國會計人員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執業空間,同時也對我國會計人員自身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有一定比例的會計人員的業務素質、掌握的法律法規水平沒有跟上形勢的發展。而且很多會計從業人員不重視自身的會計監督職責,不能夠及時地對原始會計數據進行監督缺陷。此外,一些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水平還沒能提升上來,助長了虛假會計信息披露現象的滋生。
二、會計監管效用的經濟學分析
(一)政府利益角度。借用新古典經濟學框架對監管的通常假定來分析會計監管的政治經濟目的:假定國家和其他監管主體具有監管能力,但是政府主導會計監管的最初動因是自身收益(政府收益和經濟收益)的最大化,所有監管者有能力實施各種監管政策。對于我國來說,與西方國家不同在于我國的國有企業數量眾多,并控制著國家的經濟命脈和大量財富。
(二)監管成本角度。會計監管像經濟生活中的所有活動一樣,都有成本和收益。當實施管制條例過程中所耗費的成本大于實現監管目標后的收益。或者運用成本的概念可以有更好的、更合算的收益時,會計監管是不合算的。管制的直接資源成本包括行政成本和守法成本。其中,行政成本是指管制機構執行監管過程中所耗費的資源,守法成本是指被監管者遵守條例而耗費的資源。在現實條件下,政府不可能對會計監管面面俱到,而應該通過盡量縮小行政規模。提高監管效率來減少行政成本,而將大量繁瑣的監管工作委托給民間組織。這樣以來充當監管職責的民間組織也面臨成本與收益的衡量問題。
(三)其他經濟理論。現在我們假設所有的企業都只關心自身的經營和發展,那么企業應當雇傭稱職的工人和管理人員(包括會計人員),則委托人授權代理人為增進自身利益而從事經營活動,代理人責從代理人活動中得到一定報酬,由此形成一個委托代理契約。當然,代理人本能會引發出自利行為,并不總是以委托人最大利益做為自己行為的最高準則,代理經濟始終面I臨著“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對委托人而言,為增進自身利益,要使代理人的目標偏離得到最大可能的“矯正”,就需要設置恰當的激勵機制,并配套監督措施來限制代理人的“變異”行為。這也是解決無數內部會計監管部門形同虛設的主要途徑。
三、對完善我國會計監管體系的建議
(一)對完善外部監管體系的建議
1從法俸法規角度完善會計監管體系。由前面的分析,筆者認為:從法律上全面規范公司的經營與管理行為,尤其是規范公司的財務會計行為是會計監管的基礎保證。我國的法律屬于大陸法系,因此在立法方面可以借鑒德法等西方發達國家的法律制度體系,圍繞財產權、債權的維護與保障,從整個市場與資本市場的方面,也從公司的方面形成會計法律制度的系統控制。且要把與會計監管相關的金融監管、證券監管融合在一起形成全方位立體的監管體系。
2從民間監管角度完善會計監管體系。會計師事務所為公司提供的會計信息提供鑒證服務,扮演著“信號顯示”和“保險功能”的角色。I nchausti(1997)發現上市公司聘請的會計師事務所排名與信息披露質量成正比。針對我國審計市場。除上文分析過的調整會計事務所行業的供求狀況外,還應將對會計師協會和審計師協會的監管上升到立法層次,而不應僅僅依賴其行業自律。
(二)對完善企業內部會計監管體系的建議
通過對委托代理理論的分析,筆者認為解決公司內部會計監管體系形同虛設的重要切入點是建立適當的激勵和權力牽制機制,從源頭上泊理企業內部管理腐敗。
綜上所述,在建立健全我國會計監管體系的過程中,不會一蹴而就,關鍵是要在充分發揮監管效用的基礎上針對現實中客觀存在問題進行多方位的思考,進而尋求解決辦法,當然,目前我國的會計監管制度不是過嚴而是過松,這就更加需要確保監管的執行力度,從而保證國家經濟能夠持續穩定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