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沿海地區應發展欠發展的原因甚多,本文從區域發展經濟學的相關理論出發,實證分析了沿海地區應發展欠發展五個方面的大致成因。即:區位悖論與邊緣化的發展環境;報酬遞減與經濟活動的空間離散;文化缺失與短期化的發展行為動機;制度變遷滯后與組織活動的低效率;能力創新弱化與區域發展活力不足。
[關鍵詞] 應發展欠發展 區位悖論 空間離散 制度變遷 能力創新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623(2009)04-0068-05
[作者簡介]曹茉莉(1960—),湖南常寧人,北海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經濟學博士,副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特聘教授,研究方向: 宏觀經濟理論與實踐。
沿海地區在我國開放最早,整體發展水平最高,但內部的發展仍呈非均衡性,有的地方表現為“應發展欠發展”現象。某些區位條件優越,且集各類優惠政策于一體的地區,較同類地區和城市的發展明顯緩慢或滯后。有的地區,如秦皇島、連云港、湛江、北海,過去20多年來的發展水平在某些方面甚至低于同時期全國的平均水平。本文借鑒區域發展經濟學相關理論就此成因作理論層面的考察。
一、區位悖論與邊緣化的發展環境
過去一些年來,一個耐人尋味和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幾乎所有的地區和城市在強調自身發展條件或推介自身的投資環境時,都把“區位優勢獨特或突出”放在首位。誠然,按照區位論的基本觀點,地理環境的優劣、資源稟賦的差異甚至人文習俗的不同等等,構成一個既定區域發展的初始條件,進而決定不同的發展過程和發展狀況。按照這一理論邏輯,區位優勢突出的地區應該而且必然發展,反之則發展緩慢或欠發展。然而,近20年來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實際狀況和發展態勢卻將“區位論”推向了反面:即,擁有相同區位優勢的區域,卻存在局部欠發展或發展緩慢的情況,反之,被視為處于區位劣勢的區域卻存在局部發展較快或超常發展的情況。本文把這一現象稱為“區位悖論”。第一,區位地緣條件對于區域經濟發展是重要的,但區位優劣并非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第二,對所謂區位優劣的評判,既不存在一致或統一的標準,也不存在區位優劣與區域經濟發展或欠發展的必然聯系,區位優劣僅僅是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諸多因素之一。第三,就某一既定區位而言,所謂優劣是相對的,從區位的角度考察應發展欠發展成因,有必要引入動態的區位概念。被本文稱之為沿海應發展欠發展地區的連云港、秦皇島、珠海、海南、湛江、北海等,都存在“區位悖論”概念所涵蓋的諸多問題。從上述地區或城市所處的整體區位看,它們均地處我國東部沿海,都是開放城市或經濟特區,集區位、資源、政策優勢于一體,然而,它們在擁有整體區位優勢的同時,卻存在局部的區位劣勢。這里,分別以珠海和北海為例。珠海與深圳分別以澳門和香港為背景被辟為經濟特區,然而其成長的路徑和發展水平卻截然不同,原因在于二者所處的區位條件存在局部差異。一方面是地理位置的差異,深圳地處粵東南,珠海則地處粵西。在歷史上,粵西北地區一直就是廣東的欠發展地區,這一地區的工業基礎薄弱,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條件次于粵東南。另一方面是所依托的中心城市差異。深圳所依托的中心城市有香港和廣州兩大國際化大都市,它們的傳統工業和現代工業發展均已相當成熟,可以說,深圳的發展從某種意義上就是依靠香港和廣州兩大國際化都市支撐起來的。珠海所依托的城市則是彈丸之地且發展單一的澳門,其經濟發展非但不能對珠海起支撐作用,而且在某些方面,如旅游產業還會同珠海爭奪資源和市場。北海的局部區位劣勢與珠海存在某些類似性。首先,北海地處廣西西南部、北部灣的東北岸,它雖然在歷史上是對外開放的口岸,但卻遠離東南亞和我國西南地區的廣闊市場,雖然北海作為中國西南地區出海大通道之一,有廣闊的腹地,但也面臨北部灣中國廣西、廣東沿岸的欽州、防城、湛江的激烈競爭,港口建設的同質性和同構性非常明顯,加之受運輸距離、港口規模和服務效率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北海對物流的吸納能力遠不及湛江、防城、欽州。其次,作為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北海沒有可以支持自身發展的中心城市作為依托。更為嚴重的是,地處北部灣廣西沿岸的一小時經濟圈內同時設置欽州、防城港、北海三個地級市,存在城市同級,產業同構,資源類似,惡性競爭的情況。目前,北海、欽州、防城港三市的經濟總量GDP尚不足1000億元,財政收入不到100億元。顯然,缺乏國際化中心城市的依托,進而缺乏廣闊的市場是北海最大的區位劣勢,也是其應發展欠發展的根本原因。
二、報酬遞減與經濟活動的空間離散
由報酬遞增所致的經濟活動的空間聚集,以及由于產業聚集所致的區域經濟規模持續擴大、成本節約、生產率提高等,是新經濟地理學揭示的關于區域經濟發展的一條重要原理。按照新經濟地理學的基本觀點,既定區域的增長與發展,僅僅有一個“好的區位”是不夠的,還要看這個區位所擁有的市場潛力和經濟活動的動力如何。也就是說,在一個區域的某些“點”上是否存在報酬遞增以及由此引致的生產活動的空間集中和區際貿易能力。從新經濟地理學揭示的上述原理出發,我們認為,沿海地區應發展欠發展現象由以產生的原因之一,是區域報酬遞減與經濟活動的空間離散。仍以珠海和北海為例。珠海是珠三角僅次于深圳的第二大經濟特區,然而近10年來,珠海與深圳的差距卻越拉越大。2000年珠海的GDP是深圳的1/5,2008年珠海的GDP僅僅為深圳的1/8;2000年北海的GDP為溫州的1/7,2008年這一數字卻變為1/8。這里,還可以比較一下溫州和北海兩市轄區職工平均工資和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的收入。1990年,北海職工平均工資2288元,溫州為2020元;2000年,北海職工平均工資為9141元,溫州為13482元;2008年,溫州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的收入分別為26172元和9469元,而同年北海這兩項指標則分別為13989元和4309元。也就是說,2008年北海的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尚不及溫州的1/2。我們借2008年北海市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的相關數據,以說明企業報酬遞減的情況。

可見,北海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企業盈利很少,有的行業甚至出現了虧損,無疑這是區域報酬遞減的表現之一。導致企業報酬遞減或虧損的原因在于,由“人氣不旺”所致的單位平均成本上升,進而存在“規模不經濟”的情況。正如一份反思珠海歧路的新聞稿所指出的那樣:“珠海有著可能是全世界最漂亮的公共汽車站,可是站內經常沒有人等車,市內寬敞的馬路上車少更少見塞車,市民搭乘公共汽車既不用排隊,也不用擔心沒座位,好巢未必能引來鳳凰!事實上,珠海一直人氣不足,不是缺錢,而是缺人,營商氣氛淡落?!睙o獨有偶,我們還可以扼要比較一下廣深高速公路、京珠高速廣州至珠海段、廣東陽江至珠海的西部沿海高速公路、南寧至北海的南北高速公路的車流量,以及按車流量收費的每100公里高速公路的投資回收期。這里,需要說明幾點:第一,高速公路行駛車輛按五類車型收費標準的平均數計算,即1.74元/公里;第二,高速公路的建設費用,因地形地貌的復雜程度不同而有所差異,在珠三角,每公里一般為8000萬至1.2億元,在廣西一般為3000萬至5000萬元,為了便于比較,我們也取其平均數,即7000萬元/公里;第三,車流量按從各高速公路的起點站到終點站的實際通過車輛數計算。

顯然,高速公路車流量及投資回收期從一個側面大致可以反映一個區域經濟活動的空間聚集和離散情況。再以北海為例,1990年北海市全部工業企業數為11457個,至2003年,其全部工業企業數為10212個,減少1245個。除357個屬國企改制轉軌破產外,其余皆因無利可圖而撤離北海。也就是說,沿海應發展欠發展地區具有明顯的經濟活動空間離散性。同時,我們還可以從部分沿海開放城市的消費信貸依存度,城鎮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和消費信貸余額來觀察這一問題。

不難看出,部分沿海應發展欠發展城市上述指標與沿海已發展城市相比明顯偏低,投資乏力,是經濟活動空間離散的表現形式之一。
三、文化缺失與短期化的發展行為動機
按照經濟增長理論的基本觀點,經濟增長所涉及到的本質問題都可以歸結到資本、技術、人才、貿易、結構等問題,上述要素均屬于經濟增長的物質技術要素。這里,我們主要從阿瑟·劉易斯的《經濟增長理論》的基本觀點出發,探討作為應發展欠發展典型地區的北海欠發展的成因。按照劉易斯的觀點,自然資源的豐度,包括經濟增長的物質技術因素等對經濟增長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人的行為、風俗習慣、社會制度等經濟增長的非物質因素對經濟增長具有同等重要的影響。
文化對經濟增長與發展的影響和意義,已越來越為經濟學界所關注。西方的新制度經濟學和新經濟增長理論,就其本質而言,在很大程度上是對經濟增長與發展成因作歷史文化層面的縱向考察。這一點在阿瑟·劉易斯的《經濟增長理論》一書中體現得尤為充分。盡管人們對文化的概念和內涵的理解各不相同①,然而人文觀念、習俗、知識、信仰、精神等,大致體現了文化的基本要件。至于文化因素對經濟增長和發展的影響究竟有多大,也很難用精確的辦法加以確定,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文化的興衰就意味著經濟社會發展的進步或倒退。從文化的角度研究經濟發展比較有代表性的學者當屬勞倫斯·哈里森(Lawrence Harrison)。他認為,“拉美文化是拉美國家遇到的許多問題的根源。伊比利亞傳統文化是拉美不能實現多元化、社會公正和經濟繁榮的根源”②。他還進一步認為,“同為歐洲殖民地的美國和加拿大早已成為發達國家,而拉美卻仍然是第三世界。墨西哥和加拿大都是美國的鄰國,而且都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但墨西哥的發展卻不如加拿大。③”顯然,哈里森認為文化在其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我們認為,分析沿海地區應發展欠發展的成因,從文化的角度可以看到人的精神狀態,多多少少存在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心理封閉,包容性不夠。主要表現為自覺不自覺地拒絕外部事物,具有強烈的危機意識,但胸懷欠開闊。二是安于現狀,進取性不夠,因某一偶然的機會獲取一筆財富時,往往只滿足于即時性消費,而不愿意投資。三是偏重功利,奉公性不夠,投資的軟環境較差。
四、制度變遷滯后與組織活動的低效率
制度是影響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因素。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科技、文化發展的落后,歸根結底在于制度的落后。按照新制度經濟學的基本觀點,制度即為一系列行為規則,這種規則至少在特定社會范圍內是統一的,對單個社會成員的各種行為起約束或刺激作用①。簡言之,制度即“游戲規則”。諾思·道格拉斯等對制度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作過闡述。他們認為“有效率的經濟組織是經濟增長的關鍵,一個有效率的經濟組織在西歐的發展正是西方世界興起的原因所在,有效率的組織需要在制度上做出安排和確立所有權以便形成一種刺激,將個人的經濟努力變成私人收益率接近社會收益率的活動”②,在新制度經濟學看來,一個既定經濟體的發展狀況,都可以從制度變遷的角度尋找根據。制度變遷,即新制度產生,并否定、揚棄或改變舊制度的過程。制度變遷的理論主要包括制度變遷的主體、動力、方式、效率等方面。制度變遷的原因在于主體對利益的追求。任何制度變遷主體都是財富最大化者,他們從事制度創新的目的都是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沿海地區應發展欠發展現象,制度方面的原因是根本性的。這里又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制度變遷滯后,例如,早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上海、深圳、廣州、溫州等應發展已發展地區就成功地完成了所有制結構的轉型,上述四個地區國有企業所占的比重從計劃體制時代的90%降至35%左右,而同時期珠海、湛江、北海國有企業所占的比重卻仍高達60%以上③。所有制結構調整滯后,非公有制企業的培育和發展緩慢,無疑是應發展欠發展的原因之一。另一種情況是制度安排的低效率。這里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制度變遷主體由于知識和能力的欠缺所致的決策失誤,另一方面是對被實踐證明較有效率的制度安排的貫徹執行不力。我們認為,一個地區或一個城市的發展關鍵在于制度變遷主體的認知能力,進而政府的決策水平和決策能力。例如,北海自1984年被列為沿海開放城市以來,至今尚未從根本上解決城市發展的定位問題。北海的定位至少有四種不同的提法:一曰“以港興市”,這是基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南昆鐵路的貫通和西南出海大通道建設背景,結合北海自身的港口城市區位提出來的;二曰“工業立市”,這是參照國際國內經濟發展的一般經驗,針對北海工業化水平落后狀況的提法;三曰“發展旅游、現代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和海洋產業‘四大支柱產業”,這是根據北海所擁有的自然資源稟賦狀況的提法;四曰建成“區域性國際化的商貿旅游城市”,這是針對中國—東盟博覽會每年在南寧舉辦一次以及中國與東盟十國合作的背景提出來的。最近,根據中央關于建設和諧社會的要求和廣西壯族自治區關于建設和諧平安廣西的部署,北海又提出要建設和諧、平安北海。盡管上述幾種城市定位都有其合理的成份,但在城市發展的定位問題上思路多變,搖擺不定,無疑是導致北海應發展欠發展的成因之一。
五、能力創新弱化與區域發展活力不足
這里所指的“創新能力”,即區域整體性創新能力,尤其是基于產、學、研一體化的新興企業集群的整體技術/市場增長能力。按照“創新競爭優勢”理論的基本觀點,新競爭優勢來源于能力的創新與發展。所謂創新區域能力大致包括:第一,必須致力于培育創新型企業。也就是說,大量的創新型企業是創新競爭優勢的主體,也是區域增長的前提條件。第二,必須完善和發展區域教育系統。要將技術進步轉化為地區增長,就必須在創新型企業和區域性教育之間建立起互動的關系。這是因為,知識密集型產業的發展要受到工程技術人員供給數量的制約,如果教育體系不能培育出必要數量的符合要求的工程師,地區發展就會受到阻滯。即使單個創新型企業可以脫離地區技能形成體系而快速發展,但整個地區要實現快速增長就很困難。第三,生產組織既是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競爭優勢的來源。一般而言,產業組織可以從創新型企業內部的學習過程來得到解釋,企業要獲得成功,就必須發展獨特的組織能力、技術能力和生產能力。率先實現工業化的地區在技術管理上遇到的挑戰是發展組織能力以及技術,以使現有技術與生產結合在一起,而趕超地區企業所面臨的挑戰則是發展技術管理能力,新的技術管理能力應當建立在既有競爭優勢之基礎上,并能提升企業的競爭優勢。第四,區域產業集群的動態過程是能力創新的強大推動力。新的技術可能性催生出新的創新型企業,創新型企業又推動了區域技術能力的升級,從而催新出更多創新型企業。例如,美國的硅谷,128號公路等地區催新創新企業的能力尤為強大。
我們認為,沿海地區應發展欠發展現象由以產生的成因之一在于區域能力創新的不足。仍以北海為例。過去20多年來,北海區域能力創新不足,區域經濟增長缺乏應有的活力。一是缺乏創新競爭優勢的主體,即創新型企業。應該承認,北海在1992~1993年以土地成片批租開發為契機,的確引來了一大批外資、內聯和私營企業。據統計,1995年上述幾類企業在北海已有6000余家,然而這些企業并不是創新型企業,絕大多數屬房地產企業。據了解,當時在北海投資的房地產公司遍及全國30個省市區,至1993年下半年國家實施宏觀調控政策,經濟泡沫的成分被逐步消除后,大多數企業或一走了之,或名存實亡。珠海、汕頭、海南、湛江也存在與北海類似的情況,創新型企業發育的先天不足,正是上述地區經濟增長缺乏基礎和活力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二是新培育的企業既缺乏應有的數量和規模,也缺乏技術/市場競爭力。2000年以來,北海通過營造投資環境和夯實城市基礎設施,確也引進了一批高新技術企業。據統計,迄2008年止,以廣西區和北海市命名的高新技術企業已有36家,生產的高新產品有58種,主要包括電子信息、海洋生物、生物制藥、新材料;農業龍頭企業也有35家。然而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僅為5.6%,官方統計的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也只有58.1%。自2000年以來,北海已先后有新力(已更名為北海港)、銀河、北生、國發、世紀光華5家上市公司問世,但皆因主導產品不明確、產業配套功能差、研發經費短缺等原因而陷入生存發展危機,“產業空心化”的趨勢表現得十分突出,難以對區域增長起到應有的帶動作用。三是缺乏必要的科研和教育系統的支持。在14個沿海開放城市中,北海是科研和教育最落后的地區(這里主要指高等教育)。目前只有一個海洋研究所,專事海洋紅樹林的理論研究,其開發應用的范圍非常狹窄。2004年,北海通過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合作,終于改寫了沒有大學的歷史,初步辦起了一所尚不成規模的大學,即北航北海學院。然而,很難建立起“產、學、研”一體化的能力創新體系。同樣,珠海雖然在引入各類大學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在缺乏高等教育內生環境的情況下移植或嫁接起來的高等教育,很難發揮對經濟增長應有的支持作用。
[參考文獻]
[1]Myrdal,G.,Economic Theory and under-Developed Regions,London,Duckworth,[J].1957.
[2]Williamsion,LG,Regional Inepuality and the process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A Description of the patterns.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VoI.13, No.4, 1965.
[3]陳宗勝.(主編)發展經濟學:從貧困走向富裕[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4]茶洪旺.不發達地區開發的國際比較和啟示[J].開發研究,2002,(6).
[5]樊榮強.珠海歧路之一許珠海一個未來、珠海歧路之二邊緣化生存、珠海歧路之三“珠海制造”能否叫響、珠海歧路之四空想“浪漫之城”[J].新經濟,2003, (9).
[6]邁克爾·波特著,陳小悅譯.競爭優勢[M].華夏出版社,1997.
[7]孟慶民.一體化條件下的空間經濟集聚[J].人文地理,2001,( 6).
[8]王必達.后發優勢與區域發展[D].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3.
[9]肖茲方.中外欠發達地區經濟開發的比較研究[D].四川大學博士論文,2003.
[10]周兵.基于產業集群的區域經濟增長研究[D].重慶大學博士論文,2004.
On Causes of Underdevelopment in Some of the Coastal Areas
Cao Moli
( Bureau of Beihai Civil Affairs ,Beihai536000,China )
Abstract: From the theoritical piontof view,there are mainly five reasons which led to "undeveloped that should be developed" in the partial coastal regions: firstly,the "position paradox" and marginalization of the enviroment of development; secondly,the diminishingreturnsand regional and spatial dispersion of ecnomic activities; thirdly, cultural deficiency caused by short -sighted behavior and motivation in development; Fourthly, the hamperingofthe out_dated policyand institute and the low efficiency of organization activities; fifthly, the "weaking of the ability to innovate"and the lack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vitality.
Key words: Undeveloped regions that should be developed;position paradox; diminishing returns;cultural deficiency; ability to innovate.
(收稿日期: 2009-07-20責任編輯: 垠喜)